专题08实验题综合篇-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沪科版)(解析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专题08实验题综合篇-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沪科版)(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8实验题综合篇-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沪科版)(解析版).doc(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08实验题综合篇39道一、实验题1(2020四川眉山市八年级期末)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斜面实验。让同一小车滑到接触面分别为毛巾、棉布和木板的水平面上,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1)为了使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实验时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_滑下。(2)比较甲、乙、丙三次实验,发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就越_(选填“远”或“近”),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改变得越_(选填“快”或“慢”)。(3)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如果水平面光滑,小车在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在水平面上做_运动。说明运动的物体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4)牛顿
2、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该定律_。A能用实验直接验证B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所以不能确定这个定律是否正确C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得出的【答案】同一高度(或同一位置) 远 慢 匀速(直线) 不需要 C 【解析】(1)1为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初速度相同,则应保证小车每次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2)23对比三次实验,接触面阻力逐渐减小,小车滑行距离逐渐增大,可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改变越慢。(3)45根据实验可知,当阻力减小时,小车滑行距离会逐渐增大,则可猜想小车在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4)6由实验可
3、知,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加理论推导得出的,是正确的,由于阻力不可能为零,则无法直接用实验验证,故选C。2(2021山东潍坊市八年级期末)如图甲为小明同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小明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从而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1)小明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要求解释错误的原因):_。(2)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3)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
4、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_(选填“越大”或“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选填“快”或“慢”)。(4)推理: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_。(5)在此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请问:牛顿第一定律又叫_定律,_(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答案】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 相等 越小 慢 做匀速直线运动 惯性 不能 【解析】(1)1小车运动的距离长短不仅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有关,还与小车的初始速度有关,因此在研究阻力对其运动距离的影响时,要控制小车的速度相同,即要用到控制变量法。由于用不同的力推小车,导致了小
5、车的初始速度不同,故这种操作是错误的。(2)2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从而使它们在运动到水平面上时具有相同的速度。(3)34在这三次实验中,第一次实验小车在毛巾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最短,这表明小车在毛巾表面上受到的阻力最大,随着接触面的改变,接触面越来越光滑,阻力越来越小,木块运动的距离会越来越长,运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4)5由表中实验现象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远;由实验事实可以推知: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科学推理法。(5)67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即小车不受力,小车的运动状态将
6、不会改变,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不是用实验直接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3(2020湛江市第二十二中学八年级期末)小聪将一根橡皮筋左端固定在墙上, 用弹簧测力计拉其右端来“探究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1)实验中使用的弹簧测力计如图甲所示,其分度值为_N;(2)小聪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一起沿相同方向作用于橡皮筋上拉到A点,此时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3.0N、F2=4.0N;小聪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筋也拉到A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7.0N,如图乙所示。F的作用效果与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即F为F1和F2的合力,这
7、种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是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小聪在实验中突发奇想,将两弹簧测力计相互垂直作用在橡皮筋上拉到B点,记下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3=3.0N、F4=4.0N;然后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筋也拉到B点,如图丙所示,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N。根据你对合力与分力的理解,判断F _(选填 “是”或“不是”) F3、F4的合力。【答案】0.2 等效替代法 5(或5.0) 是 【解析】(1)1弹簧测力计的刻度一大格是2N,一大格有十小格,所以分度值是0.2N。(2)2 F的作用效果与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可以用F代替F1、F2,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3
8、)3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指针指在46N中间,所以示数是5N。4 F的作用效果与F3、F4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即F是F3、F4的合力。4(2020北京八年级期末)某实验小组在探究“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与这两个力其中一个力大小的关系”时,实验步骤如下:将一块薄木板水平固定,在木板中央开一小孔,将一根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木板上,如图甲所示;在弹簧的上端系一根细线,细线的另一端穿过木板小孔后挂1个重力为2N的钩码,在弹簧的上端挂弹簧测力计,并竖直向上提,当弹簧被拉长一定长度后,保持静止。读出并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为7N,钩码对弹簧的拉力F2为2N,用刻
9、度尺量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如图乙所示;取下钩码和细线,只用弹簧测力计挂在弹簧上端,并竖直向上提,使弹簧被拉伸后的长度仍为L,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记为F,如图丙所示;取下弹簧测力计后,弹簧恢复原状。请你依据实验过程,回答下面问题:(1)此实验中,之所以可以用力F代表F1、F2两个力的合力,是因为在实验中保证了同一根弹簧_,使得F与F1 、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是等效的。(2)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猜想F、F1 、F2三个力之间存在的数学关系是:F=_(用上述测得量的字母表示)。(3)若想证明这个数学关系是普遍适用的,应保持钩码重力不变,改变F1的大小至少再做_(选填“2”、“3”或“5”)
10、次实验。【答案】两次拉伸(形变)的长度(程度)相同 F1-F2 5 【解析】(1)1两次拉伸弹簧长度相同,拉力才相同,即第二次拉力5N才是第一次拉伸弹簧的力;(2)2测力计挂钩受到向上的拉力为F1,挂钩同时受下面弹簧向下的拉力为F和钩码向下拉力F2,测力计挂钩静止时,三力平衡,所以F1=F+F2F=F1-F2;(3)3证明数学关系式存在,应多次测量找关系,所以改变F1的大小至少再做5次实验。5(2021山东东营市八年级期末)(1)小杰同学采用甲图实验装置,小磊同学采用乙图实验装置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甲装置类似教材实验装置,乙装置是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线的细绳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
11、滑轮,在细绳的两端分别加挂钩码,来完成验证。大家认为小磊同学的实验优于小杰同学实验,主要原因是_;(2)小磊同学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并通过调整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3)当小卡片平衡时,小磊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4)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下一步的操作是_;(5)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_、_、_,这两个力叫平衡力。【答案】能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钩码多少 不能 两个力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是否能平衡 剪短其中一根绳子观察纸片能否平衡 大小相
12、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线 【解析】(1)1甲实验中物体与桌面之间有摩擦,乙实验能能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2实验中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可以改变钩码个数来改变拉力的大小。(3)3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两边拉力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4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拉力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卡片能否平衡。(4)5剪短其中一根绳子后,两侧拉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观察纸片能否平衡。(5)678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同体、等值、反向、共线。6(2020江西赣州市八年级期末)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
13、验中,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_状态时,我们认为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2)如上图所示,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有甲、乙、丙三组实验器材供选,探究对象分别是小车、木块、小卡片;为了完成该实验探究,你的选择是 _组实验器材,选择的理由是_ 对实验的影响。(3)甲图实验中,通过调整 _改变F1和F2的大小。(4)丙图实验中,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说明二力平衡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_。(5)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丙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_ 。A换一张卡片 B将卡片剪成左右相等两份 C两边
14、增加钩码【答案】匀速直线运动 丙 减小摩擦力 钩码个数 不能 同一直线上 B 【解析】(1)1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此状态时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2)23甲图中的是小车,它与桌面之间是滚动摩擦;乙图中的是木块,它与桌面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丙图中小卡片的重力很小,可以忽略卡片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而其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实验更准确些,故丙图的器材更加合理。(3)4甲图实验中,钩码的多少不同体现了拉力的大小不同,所以,可以通过调整钩码的个数,改变F1和F2的大小。(4)56实验中,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则小卡片受到的两个力就不在同一直线上,因为小卡片此时不能保持平衡,然后
15、由静止释放卡片,松手瞬间卡片旋转回原位置,则说明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不能平衡。由此可知二力平衡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5)7实验中,把小卡片一剪为二,变为两个卡片,观察两个小卡片是否处于静止状态,验证平衡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故选B。7(2020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八年级期末)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 (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_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_和_的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
16、出_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3)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_(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_对实验的影响。(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由于卡片的重力_(远小于/小于/远大于)钩码的拉力,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5)在装置丙中,将卡片旋转一定角度(如图丁所示),松手后发现卡片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_上,物体才能平衡。为了验证上述结论,能否采用“将卡片往下拉过一定距离(如图戊所示)”的操作方式,请判断并说明判断理由_。【答案】平衡
17、状态 重力 拉力 拉力 BAC 摩擦力 远大于 同一直线上 没有控制二力在同一直线上 【解析】(1)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的。(2)234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拉力和重力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3)567B图为滑动摩擦,A图为滚动摩擦,C图只有滑轮间的摩擦,为了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B、A、C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4)7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因为卡片的重力
18、远小于钩码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5)89保持F1与F2相等,松手后瞬间,小卡片不能保持平衡状态,小卡片会转动,因为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应该满足的条件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将卡片拉过一定距离,此时两个力没有控制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能验证。8(2021江西赣州市九年级期末)盈盈同学设计一组实验(如图),请同学们一齐观察实验并完成填空(1)如图甲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_;(2)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索度比空气大的红棕
19、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则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_(选填上或下)方;(3)根据_瓶(填上或下)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4)若实验温度分别为0,4,20,30则在_(选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5)如图丙所示,盈盈同学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_离开水面后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了_。【答案】间隙(或空隙) 下 上 变大 变小 分子间存在引力 【解析】(1)1如图甲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
20、,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和分子之间不是紧密靠在一起的,而是之间留有空隙。(2)2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索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则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下方,二氧化氮气体在重力作用下不会向上运动,但由于扩散现象可以向上运动。(3)3二氧化氮气体在重力作用下不会向上运动,但由于扩散现象可以向上运动,所以根据上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4)4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若实验温度分别为0,4,20,30,则在最高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5)567如图丙所示,盈盈同学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
21、测力计拉出水面,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在离开水面时受水分子的引力作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竖直向下的物体重力、吸引力之和,所以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离开水面后测力计示数为物体的重力,会变小。9(2019浙江八年级期末)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08 实验 综合 2020 2021 学年 年级 物理 学期 期末 专项 复习 沪科版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25707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