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解析版).docx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解析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一、古代诗歌阅读(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坐池上用简斋韵朱槔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斗沈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未来。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注)简斋:即陈与义。陈与义在南渡之后,所写诗多为感愤时事之作。朱槔(o):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鱼方乐:庄子秋水:“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典故多用于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后援乏
2、城陷,巡、远皆不屈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边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座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B颔联中“鱼方乐”“雁未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雁书未达的惆怅。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象。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沈”“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2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C2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为反语,
3、写自己并非不想“上”,表达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寥。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雁未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然尘世却仍期盼国土收复的复杂心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错在“枝繁叶茂”和“热闹景象”。原句“疏翠庭前供答话”中“疏翠”说明稀疏了,并不繁茂;既然是“疏翠”“浅红”,说明景象并无“热闹”的氛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结合注释内容分析,诗人夜坐池上,突然提到“莫上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但是结合注释内容
4、分析可知,实则体现诗人“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不要上的意思,其实不是自己不要上睢阳万死台的,而是没有机会上,抒发报国无门的苦闷。此时闲居生活,年华易逝,不断老去,内心有惆怅、苦闷。颔联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雁书未达的惆怅。暗示诗人虽隐居,但是仍期盼国土收复的,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因此合乎情理。(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哈尔滨三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
5、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律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B首联先叙侄子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C尾联极富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D整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4请简要分析本诗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答案】3B4对比。颔联说弟侄“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
6、”,凸显了勤勉好学的形象和卓然高洁的品格。视听结合。颈联写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听结合,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如在目前。【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虽然贫穷”错,“何事居穷道不穷”中“居穷”的意思是处于不得志的境地,并非“贫穷”。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意思是,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窗竹影摇书案上
7、,野泉声入砚池中”意思是,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2021聊城市高中教学研究室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南柳隋堤远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5下列对这首词用字艺术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字既写隋堤之远,又写行人旅程之长,也刻画出送者目送留恋的情态。B“何况”一词表现了情感的递进
8、,见人离别尚能生愁,自己送别的愁绪之浓自不待言。C“重”字写主人公独倚高楼,一遍又一遍地仰望新月,尽写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D“愿”字引出女主人公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心意,使词意具有浪漫气息。6本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请进行简要分析。【答案】5C6(1)借景抒情,上片“隋堤”“波急”“路尘轻”构成一幅典型的送别图景,下片写夕阳西下,新月初升,寄托着主人公浓重的留恋思念之情。(2)虚实结合,本词既写了眼前眼前的送别景象,又表达了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愿望,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绵长浓重,耐人寻味。(3)烘托,以古今离别之情衬托自己的离愁别绪,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C
9、“一遍又一遍地仰望新月”错误。“重望”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隋堤远,波急路尘轻”,“隋堤”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寄有别情。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下片“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夕阳西下,新月初升,眼望明月,主人公留恋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是为借景抒情。上阕为眼前景,下阕“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表达了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愿望,为虚写,本词虚实结合,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绵长浓重,耐人寻味。“今古柳桥多送别”,以古
10、今离别之情衬托自己的离愁别绪,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这是烘托。(2021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三一模)阅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节选,完成各题。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11、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7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B“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C“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8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
12、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9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夜静和月色惨淡烘托琵琶女身世凄凉。B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C与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之间宕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D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答案】7B8C9A【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B.“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
13、句的能力。A.此句出现时琵琶女尚未叙述身世。故选A。(2021广东韶关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杜甫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注)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上“苦”“羞”两字便翻出新意。C杜甫写诗好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诗人体弱因而走路
14、需人搀扶。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11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0C11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奈何。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路难而长傍人,倍觉悠悠之远。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淫无度,终致安史之乱。【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语言的能力。C.“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错误,“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
15、的感情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可以从抒情对象(人、物、景)和产生情感的原因(事)两个角度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颔联“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的意思是苦于满头的白发总是不肯放过自己;人老了,羞于见到那些年年新开的菊花。两句诗借满头白发和年年变新的菊花衬托自己日益衰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之情。颈联“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中“世乱”“久为客”、“路难”“常傍人”写出了诗人因遭逢乱世,长时间漂泊在外,过着依靠他人救济的生活,内心忧思不断,抒发了诗人乱世漂泊、依附他人的伤感之情。尾联“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中“十年事”结合注释“本诗作于7
16、62年至763年这一期间”可知是指安史之乱,通过回忆往事,写出了作者因唐玄宗荒淫无度致使国家动荡不安而深感痛苦,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021哈密市第十五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咏雪奉呈广平公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政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注)本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的冬天,黄庭坚正于京城担任著作佐郎,当时他虽然生活寒索俭淡,但仕途顺利,文学创作较为频繁。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政使:纵使。用:享用。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从大处着墨,表现大雪
17、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不仅写出季节更替的猝不及防,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B颔联对仗工整,八个叠字,自然贴切,极富神韵,不仅琅琅上口,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形象描摹了大雪的变化。C“风回共作婆娑舞”,动态描绘了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仿佛雪就是天地的精灵。D诗歌用了较大篇幅描绘景色,写出了江水的清澈见底,以及春雪明洁晶莹、疏密变化、姿态优美的景象,于景中见情。13请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赏析尾联。【答案】12C13表达技巧:以景结情。“寒至骨”,既指大自然的严冬,也暗喻各种残酷的现实。“桃李用年华”,既写出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又表达了诗人积
18、极进取的心态。卒章显志。一个“用”字,颇富深意,表明诗人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奉献自己桃李年华的心志。思想内容:尾联既是慰友励友,也是自慰自勉。格调明快,情感豪放,态度进取,给人启迪。【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比喻的修辞手法”有误,“风回共作婆娑舞”是以人的舞姿来描写雪,应为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题干要求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赏析尾联,直接规定了答题的方向。“政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意思是“眼下,纵然春寒料峭,寒冷索寞,但不妨碍日后和风送暖,桃李盛开”。这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融浑无迹。
19、“寒至骨”既是从感觉上写自然气候,也是从身世上写作者寒索俭淡的生活现实。“不妨桃李用年华”春雪虽带严寒,但不妨碍日后和风送暖,桃李盛开。结构:“不妨桃李用年华”是全诗的高潮,卒章显志。结合诗歌标题中“奉呈广平公”可知,这是对友人的安慰和勉励,结合注释一可知,也是对自己的安慰和勉励。诗人要把自己的桃李年华,奉献给事业,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冷遇,还是热望,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2021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牛道中遇寒食 陆游乍换春衫一倍轻,况逢寒食十分晴。莺穿驿树惺惚语,马过溪桥蹀躞行。画柱彩绳喧笑乐,艳妆丽服角鲜明。谁知此
20、日金牛道,非复当时铁马声。注金牛道:川、陕栈道之一,北起沔县,过五丁关、宁强,至广元,现今的川陕公路沿此修建,亦称为“石牛道”。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天。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轻”字用得很巧妙,写出了春天到来时诗人“换春衫”之后的惬意之感。B“寒食”有点题的作用,“十分晴”突出了天气的晴好,也体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C“莺穿驿树”,鸟语悠扬;“马过溪桥”,小步徘徊。颔联把听觉与视觉描写结合在一起。D人声喧闹,衣服艳丽,颈联描写世俗生活,表现诗人对人们悠闲快乐生活的赞叹。15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4D15“谁知”,出乎意料,表达了诗人
21、对此地现在生活场景的惊讶之情。昔日“金戈铁马”;今日莺歌马行,人们悠闲自在。对比鲜明,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收复山河的愿望。昔日将士浴血奋战的情景不再,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放弃抵抗的愤慨和忧伤之情。【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D“赞叹”理解错误。颈联描写的世俗生活和昔日“金戈铁马”形成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收复山河的愿望。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谁知此日金牛道,非复当时铁马声”,谁能料到现在的金牛道只见人们的悠闲快乐,不再是曾经将士浴血奋战,奋勇杀金兵的情境了。“谁知”,出乎意料,表达了诗人对此地现在生活场景的惊讶之情。暗含对
22、人们忘却国土沦丧的痛心。昔日“金戈铁马”与今日莺歌马行,人们悠闲自在形成对比,当年将士奋勇抗金,如今国土依旧未收复,含蓄地表达了收复山河的愿望。昔日的情景不再,都是由于统治阶层的妥协投降政策,间接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放弃抵抗的不满,充满了不能收复失地的愤慨和忧伤之情。(2021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郊园即事王勃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注)县溜:飞泉。县,同“悬”。簪:古时做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用“春”字点明了时令,又用“赏”字引出了赏春这
23、一主要内容。B颈联中,“合”“深”二字凸显了花草之茂盛,侧面表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C尾联卒章显志,与首联照应,抒发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欲弃官引退的心志。D本诗以写景为主,把春景描写得清新自然,写景时还融入诗人的主观感受。17本诗的颔联“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深受明末诗论家许学夷的赞赏,请联系全诗赏析这一联的妙处。【答案】16B17巧用比喻手法写景。把“断山”比作“画障”,把“县溜”发出的声音比作“鸣琴”的声音,将“断山”之景与“县溜”之声生动地呈现出来。视听结合。本联既描写了“断山”如画一般美丽的景色,也描写了山泉发出的如弹琴声一般动听的响声。本联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色彩、声音的词语,但生动形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解析版 专题 16 古代 诗歌 鉴赏 语言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