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精编版)(2021新版).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精编版)(2021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精编版)(2021新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科学探究1.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2.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3.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科学态度1.对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探究,保持好奇心与热情。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重点】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还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呢?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
2、习任务单上。面对像地球这样的研究对象,我们很难对它进行直接实验。这该怎么办呢?过渡:科学家们在面对这样的研究对象或者问题时,和我们的想法一样吗?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二、探索探索一: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回顾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的过程。第一步:通过观察地球内部构造的图片,知道了地球由三部分组成。第二步:对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的特点以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第三步:选择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分别模拟了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并将其制作成了有层次的球体。最后,为了更好地表达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我们将橡皮泥地
3、球模型从中间切开,参照原型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了的解释,而这个模型也为理解地球内部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制作模型的过程:1.观察特征;2.选择材料;3.制作模型;4.模型解释。探索二: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问题1: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组图片,你想到了哪些海陆分布的特征呢?问题2:选择怎样的材料,能够在模型中恰当地表达这些特征呢?用不透明的圆球模拟地球;用勾线笔在模型上,参照世界地形图,在模型上画出大陆的轮廓;用蓝色和绿色超轻黏土分别模拟海洋和陆地;将适量的绿色超轻黏土贴在相应的大陆上面,用轻压、轻搓的方式调试板块的大小,细小的地方可以用笔帽轻轻推动进行微调;将剩余的地方贴上蓝色的超轻黏土。问题3:对照地
4、球照片和世界地形图,我们的地球模型是否表达了海陆分布的特征?交流分享几位学生的地球海陆分布模型,从中发现完善自己模型的方法。探索三:制作地球自转模型1.观察特征2.选择材料可以根据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3.制作模型第一步:一只手拿球,一只手拿笔芯,就像图中一样,在乒乓球的正上方,用圆珠笔芯慢慢用力向下穿进乒乓球。第二步:用圆珠笔芯向下,找到正下方的位置,继续慢慢用力穿过乒乓球。注意安全,避免扎到手。如果觉得操作有困难,可以请家长帮助先打孔,再将圆珠笔芯穿进去。4.模型解释模型制作完成后,让我们试着转动地球模型。思考:你的地球模型能够模拟地球自转吗?交流分享几位学生的地球自转模型,从中发现
5、完善的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意识到同一个模型可以表达多个地球知识。对比地球结构模型、海陆分布模型以及地球自转模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相同点:都是地球模型,都表达了地球的特征;不同点:它们表达的具体特征不一样。即:不同的地球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地球知识;不同的地球模型可以研究、解释不同的自然现象。三、拓展观察常用地球仪,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呢?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呢? 地球仪可以同时表达更多的地球知识。比如:海陆分布、自转、形状等等,下面有个底座,实验操作更加方便。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继续改进我们自己的地球模型。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它的建立过程
6、也是一个不断补充、修正的建模过程。在研究很多自然现象成因的时候,这样的模型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四、研讨1.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2.对比不同的模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课后练习】将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完善。【教学后记】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2.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科学探究1.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2.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通过模拟实验,能够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科学态度
7、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教学重点】通过对昼夜交替现象不同视角的观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及解释。【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并能够依据证据进行解释。【教学过程】一、聚焦提出问题通过昼夜交替静态图片,调取学生已有经验,再结合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课研究的问题,即: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索形成假设1.提出假设通过对昼夜交替现象三个不同视角的观察,结合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提出假设。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太阳不动,地球
8、围绕太阳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模拟实验,检验假设依据假设明确用什么模拟什么,怎么模拟。建议学生可以依据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模拟。思考:在模拟实验中,根据什么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模拟实验,看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被照亮的一面为昼,背光面为夜。在实验中,如果看到地球模型出现昼夜交替出现,就说明假设成立。如果没有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就说明假设不成立。3.模拟解释假设1: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假设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假设3: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假设4:地
9、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思考: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到底哪种假设才更加贴近事实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需要明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回顾本课学习过程:首先,我们通过三个不同视角的观察,提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并由此开始了研究。其次,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初步提出若干个假设;第三,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依次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将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排除。最后,形成假设。通过分析我们意识到“要想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需要明确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请同学们做好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一课学习准备。材料包括:地球模型一个、长约为10-15厘
10、米的小棒或圆珠笔芯一个、手电筒一个、马克笔一个、大块橡皮泥或类似材料一个、纸杯一个、直径约为1cm的圆片三个。三、研讨1.通过模拟实验,能证实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2.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3.我们应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课后练习】尝试运用模拟实验检验“太阳围绕地球转,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是否成立?尝试简述理由。【教学后记】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11、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科学探究目标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2.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科学态度目标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2.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3.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教学重点】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教学难点】能够基于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修正假设,改进模拟实验,验证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教学过程】一、复
12、习导入,聚焦研究主题1.复习:上节课,我们用模拟实验证明了“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地球自转”、 和“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都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现象。2.过渡:要想知道哪种假设才是根本原因,我们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确定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的相关资料,来寻找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信息。二、阅读资料,认识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和地球的运动特点1.认识“地心说”2.认识“日心说”3.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相同与不同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
13、日心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4.比较托勒密和哥白尼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提问:我们再来比一比,托勒密和哥白尼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5.讲述: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从而有力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 傅科将一个长长的单摆挂在巴黎先贤祠圆顶下方,利用摆的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通过观察地面的刻度盘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的证据,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用一系列证据支持了“日心说”的部分观点,但同时,也在不断地改进日心说的另一部分观点。 6.提问:那是不是说,托勒密的地心说就没有意义呢?7.讲解:正是这一
14、代又一代的天文学家在观察天文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天体运动的各种假说、并建立模型,然后不断地收集各种证据,检验这些模型是否正确,从而不断修正或重新建立新的模型,才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还在绕轴自转,24小时自转一周。三、基于证据,修正模型1.对比分析,确定假设提问:就像天文学家会在研究基础上不断修正自己的模型那样,你能结合咱们刚刚知道的地球和太阳的实际运动关系和地球的运动特点,分析一下,咱们提出的这4种昼夜交替的假设,哪个更符合事实?为什么?2.改进模型、完善模拟实验(出示上节课学生的模拟实验)提问:你能结合天文学家们研究的成果和认识过的地球仪,改进地球模型和上节课的模拟实验,完善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的运动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六年级 上册 第二 单元 地球 运动 教案 精编 2021 新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