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陈宝贵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 .pdf
《2022年陈宝贵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陈宝贵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 .pdf(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陈宝贵主任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张丽胃痛又名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中医学认为胃痛是一个病,西医学认为胃痛是一个症状。很多疾病,如急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胃下垂、胃粘膜脱垂、胃石症、胃癌、胃术后综合症、残胃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胃幽门不全梗阻、十二脂肠炎等均可引起胃痛。可见胃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的多发的病症,研究本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10 多年来,在临床上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西医以 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为主,辅以一些粘膜保护剂,这些方法在解除患者痛苦、短期内
2、使溃疡愈合能有较好的疗效,但仍有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大约有5%10%的病人多个疗程重复治疗,均不能使溃疡完全愈合,与溃疡并存的胃窦炎症仍持续存在,已愈合的溃疡在数月内极易复发,即使维持半年的治疗,仍有25%30%的病人在10 年内复发。且长期服用上述药物,会出现头痛、口渴、反应迟钝等副作用,因胃酸过度抑制可造成上腹痛、胀气、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慢性胃炎都有高酸分泌,大部分患者胃酸分泌正常,甚至偏低,只是分泌的节律紊乱。对这部分患者也大量使用抑酸药显然是不明智的,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消化功能减退(胃蛋白酶必须在一定的酸度下,才能发挥其功能,酸刺激可促进胆汁胰液
3、分泌),肠道菌群失调,胃肠功能紊乱。因此我们建议以循证的方法,在患者有高酸分泌的事实的基础上再使用抑酸药,否则患者的病痛不但得不到缓解,反可因医源性因素而加重。因此,如何利用中医药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重建脾胃生理能,减少副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领域。陈宝贵主任医师结合多年临床实践,重视现代研究,对脾胃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21 页 -2 病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重建脾胃生理功能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吾有幸拜师侍诊学习,现将其治疗胃脘痛的8 种法则及有关胃肠功能性疾病的诊治经验、临床用药思路总结如下:胃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
4、第七十有“少阳习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心痛。胃脘痛。”黄帝内经第一次提出胃脘痛这个病名。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次提到“心下”这个部位,大多是指胃脘而言。如金匮要略?辩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35 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痞硬,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心下满痛”皆该指胃脘痛而言。唐?孙思邈干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有九种心痛之说,即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是指胃痛。正如丹溪心法?卷四明确指出:“心痛即胃脘痛。
5、其痛以中焦脾胃病变为主。”明?虞抟在医学正传?胃腹痛中指出:“古方九种心痛,言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一、中医对胃的认识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道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即上脘,下口为幽门,即下脘,上下脘之间名中脘。三部分合称胃脘。胃与脾相为表里,脾为阴土,其经名足太阴,胃为阳土,其经名足阳明。两经互相络属,胃具有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的功能,并有喜燥恶湿的生理特点。1、胃的解剖形态:早在五千年前的内经中就有关于胃解剖的记载。灵枢?平人绝谷中说:“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难经。二十四难中说:“胃重三斤二两,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难经 内经对胃的描述是
6、建立在原始解剖实践的基础上的,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21 页 -3 中医学更加注重胃的功能,这些认识对中医脾胃学说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2、胃的生理功能(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指饮食入口,经过食管贮存于胃,腐熟磨化食物而言。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描述了胃具有消化食物,吸收食物营养并转化输送的过程。素问?五藏别论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明确指出胃具有容纳食物,消化食物的功能。但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水谷精微
7、才能供养全身。若胃有病变,则受纳腐熟功能异常,会出现饮食减少、腹胀,水谷不化等症。(2)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学认为人体气血是由饮食化生而来。灵枢?五味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玉版谓:“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邪客又说:“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描述了食物经胃消化后形成人体营卫气血津液等的化生复杂过程,表明胃具有化生气血的功能。(3)胃与脾共主肌肉而充养四肢百骸内经 认为肌肉四肢统属于脾胃,开创了后世“脾主肌肉”、“脾主
8、四肢”之说的先河。如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热论说:“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说明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一样,具有主属肌肉的功能。脾胃与四肢百骸的联系,充分体现在素问?玉真机藏论、太阳阳明论等有关论述中。如“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这些论述表明古人早已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21 页 -4 发现人体肌肉丰腴,四肢健壮与脾胃健运密切相关。(4)胃主通降,以降为和通即通达,降即和解。胃主通降是指胃具有和顺之性通透下降之力,可使食物下降而输入小肠,以保证水谷道路的通畅和顺。正如叶天士所说:“细食入胃 胃宜降则和。”温热经
9、纬曰:“胃以通降为用,胃的通降是受纳腐熟的前提。”若胃的通降功能失职则可能出现胃气不和、胃气上逆的病症。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浊气在上,则生嗔胀。”临床可见脘腹饱胀、恶心呕吐、暖气泛酸等症。(5)胃主脘腹胃位于膈下,上口为上脘,下口为下脘,上下脘之间名中脘。三部分全称胃脘。脘腹是指上中下三脘,系胃之所居之地,故胃主胃脘,又有“脘腹属胃”之说。胃气充足,腐纳正常,则脘腹柔软平坦,不胀不痛,反之则脘腹硬满,时有疼痛,所以灵枢?海论说:“水谷之海有余,则腹胀。”灵枢?胀论说:“胃胀者,腹满胃脘痛。”(6)胃主咽部、舌苔胃主咽部是指胃受纳水谷必须经过咽部,通过食道才能进入胃中。故灵枢?忧患无
10、言篇说:“咽喉者水谷之道也。”灵枢?胀论又说:“胃者,太仓也,咽传送也。”说明胃是饮食的仓库,咽是主管传送饮食的通道。所以咽由胃所主,胃气和顺,通降正常,则咽部畅通,不痛不肿,无噎阻之感。若胃气不足,通降无权,则咽部噎阻不下;若胃火太盛,上熏于咽,则咽部红肿痛,甚至发为喉风喉蛾等咽部疼痛疾患。胃主舌苔,舌苔由胃气上蒸所生。通过观察舌苔的色泽、厚薄、润燥等变化可以了解胃及其他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正如形色简糜舌质舌苔辨所说:“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胃气充足,纳磨健旺,则舌苔薄白,干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4 页,共 21 页 -
11、5 湿适中,不滑不燥。若湿邪饮邪停胃,胃气阻遏,则出现白腻苔和白滑苔;如热邪或火邪犯胃,则出现黄苔或黄糙起芒刺;若食积停胃,浊气上升,则出现厚腐苔;若胃阴不足,不能蒸液生苔,则见舌光干无苔。3、胃的特性喜润恶燥是胃的特性,叶天士说:“阳明胃土,得阴自安。”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则有助于腐熟水谷,通降胃气,故叶天士又说:“胃喜柔润。”若胃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舌燥,胃中邪热内蕴,津液受伤,则见口苦而干,嘈杂似饥等症。二、胃痛的病因病机1、病因:肝气犯胃,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湿热阻胃,瘀血停胃,痰饮凝胃,诸毒损胃等。2、病机:诸邪袭胃,胃的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气
12、血凝滞不通而发生胃痛。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中医诊断: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出现以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可诊断为胃痛。2、西医诊断:可以借助于纤维胃镜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钡餐造影、胃动力学检查、胃液分析、胃肠道激素、胃电图、胃部超声、HP等理化检查,以诊断胃的相关疾病。3、鉴别诊断: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等病症进行鉴别。真心痛系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症。灵枢?厥论篇曾经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居胸中,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是有明显区别的。胁痛是以两胁胀痛为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5 页,共 21 页 -6 主症,肝
13、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功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臵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症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四、治胃八法1、疏肝和胃法临床所见胃脘痛以该型最为多见,而其他证型或多或少也常伴气滞症状。故将此型冠为首位。肝主条达七情郁结最易伤肝伤脾,况且“天无一日不寒热,人无一日不喜忧。”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协助脾胃之气升降有常,疏肝和胃法是消除胃痛的最基本方法,是治疗胃痛诸
14、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主症: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恼怒生气则发作或加重,嗳气则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方选柴胡疏肝散为主,药用:柴胡、芍药、川芎、香附、陈皮、枳壳、甘草。方中柴胡主散能升,长于舒展气机,疏解郁结;枳壳行气导滞,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舒肝胃,导壅滞。柴胡配柔肝缓急之芍药,调肝护阴,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既除芍药之腻,又缓解柴胡之燥,体用兼顾,互为制约:芍药合甘草,缓急舒挛,止痛和中。此外,柴胡在方中还具有引诸药入肝之长。香附、陈皮行气疏肝理脾,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善于行散开郁止痛,共成疏肝和
15、胃之剂。临床若见肝郁化火,气火上逆,则兼有头痛头胀,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胁肋灼痛,加丹皮、川连、左金丸;胀痛甚加元胡、沉香郁金;嗳气频作加旋复代赭汤;腹中胀满加厚朴、槟榔;胸中痞闷加佛手、香橼、砂仁、瓜蒌等。此法多用于治疗肝炎、胆道感染、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肝硬化、肠粘连、十二指肠溃疡等。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6 页,共 21 页 -7 2、养阴益胃法关于胃阴不足这一类型,临床所见,大致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种:(1)素体胃阴亏,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2)患热性高度发热耗损津液而阴伤(3)患溃疡病,胃多次切除术后,胃液不能生(4)妇人产后伤血多而伤津(5)糖尿病人,
16、津气下夺。冠心病,舌质鲜红者有之。因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而致胃痛。临床症见胃腹隐痛或灼痛嘈杂、嗳气、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剥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纹,脉小弦或细数。治以养阴益胃,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芍药、甘草。胃中嘈杂返酸加左金丸;阴虚呕恶加竹茹、芦根、半夏;胃酸减少加乌梅、焦三仙;大便艰涩加瓜蒌、槟榔、大黄。3、健脾温胃法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痛日久不愈,脾胃阳气虚弱,阳虚生寒,胃络失温;或脾胃素虚,均可致痛。症见胃脘隐痛,喜按,食欲不振,呃逆暖气,脘腹胀满,面色无华,四肢无力,日久可消瘦,大便稀溏,手足冷,畏寒,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弱无力。治
17、以温胃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减。药用:炙黄芪、桂枝、白芍、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胃脘胀重加木香、佛手;稀便加藿香、山药、肉豆寇、食欲差加砂仁、鸡内金、焦三仙;脘腹冷痛用元胡配吴茱萸;泛酸加海螵蛸或煅瓦楞、苏叶。此法多用于治疗溃疡病或慢性胃炎。4、化滞开胃法饮食不当,诸因之首,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而致胃中气机阻塞致痛。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治以消食导滞,开胃止痛,方用保和丸加减,药用山楂、神曲、半夏、陈皮、茯苓,连翘、莱菔子。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合用,消肉、酒、麦诸积;半夏、陈皮既有辛名师资
18、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7 页,共 21 页 -8 散开结之效,又有降浊化气之功,茯苓健脾行湿,连翘辛凉开结解郁热,共成化滞开胃之剂,积去则胃痛自止。若脘腹气多胀甚者,加枳壳、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5、泄热清胃法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而致胃痛。症见胃脘灼痛,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脉弦数。方选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药用青皮、陈皮、丹皮、栀子并用,以增苦降泄热、凉血安胃之功;稍佐吴茱萸,取其辛散开郁之效,堪合辛开苦降并用之法。用白芍、甘草,则取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意,既防热郁大伤胃阴,也增止痛之功,呕恶酌加半夏、竹茹。吞酸酌加海螵蛸,煅瓦楞子。6、祛湿健胃法脾属阴
19、土,喜燥恶湿,湿胜势必困脾,湿邪来源与脾阳不运是互为因果的。素质脾虚是容易停湿,或见于内伤水饮而害脾阳,而湿为之邪又能从化。倘若素质阳虚则从寒化而为寒湿,倘若内热盛者,则湿郁热化而为湿热,临证中务需详察,无论湿邪困阻脾胃,或脾胃功能失调,湿邪内生,作为病理产物及病因的湿邪在脾胃病中是不容忽视的。湿郁型胃脘痛症见:胃脘隐隐作痛,而且缠绵不愈,口淡无味或口渴而不欲饮,还可兼见倦怠、身重、肢节重痛、大便溏薄、头重如裹、眼目昏蒙、舌淡、苔腻、脉沉而濡等。治以健脾胃祛湿之法,方用二陈汤加味,药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川芎、苍术、厚朴、藿香等,用苍术、川芎、茯苓、芳化苦燥、淡渗并用,增藿香之芳化升提;陈
20、皮、半夏、厚朴苦燥降浊健胃,共成祛湿健脾胃之剂。湿热蕴结加车前草、茵陈、黄连。7、化瘀调胃法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脾胃之病,易伤气及血,入胃络而致血瘀。患者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如针刺,固定持续,昼轻夜重,经久不愈,甚或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或细弦涩。治以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8 页,共 21 页 -9 温中理胃、活血化瘀之法,方用桃红建中汤,药选:桃仁、红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饴糖、甘草等。方中饴糖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兼可缓肝之急,桂枝温阳气,白芍益阴血,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又合白芍益肝滋脾;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而
21、升腾中焦生发之气;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和理缓急化瘀之功,使脾气得运,气血得畅,胃气因和胃络得养,胃痛自除。若食少纳呆,加鸡内金、焦三仙;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且喜加白芨一味,其性味苦甘,入肺胃经,过血分,富有粘性,止血消肿,敛疮生肌。不仅能止血散瘀,通络缓痛,且能改善胃脘胀、痛、嘈杂等诸症,促进胃粘膜溃疡之愈合,常被选为护膜止痛之上品。若出血量较多时,常伍用云南白药内服以止痛止血。此方多用于重症,或溃疡病。8、开窍醒胃法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中医向来认为“心脑相通”。吴医汇讲 提出“胃之权在心”。充分说明胃的功能活动由心脑作用在支配。素问脉解篇说:“阳明络属心”。
22、亦表明胃与心脑相通。若心神失调(包括脑血管病后)可影响脾胃功能,痰浊困脾,致出现纳呆、脘胀、隐痛、便溏等症状,而脾胃功能的失调亦可影响心神。吾师认为,脾胃与心神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对于临床指导治疗胃脘痛非常有意义,提出心(脑)胃相关理论,运用开窍醒胃法,自拟开窍醒胃汤,配合本院制剂回神颗粒剂治疗。药用:葛根,半夏、陈皮、胆星、枳壳、茯苓、菖蒲、远志、桃仁、砂仁、鸡内金、焦三仙等。回神颗粒剂具有益肾活血、祛痰开窍的作用。五、有关胃肠功能性疾病的诊治经验胃肠功能性疾病是指一大组有消化道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的证据或不能揭示其症状的病症,临床也较常见,包括贲门失迟缓症,胃食管反流病,功能
23、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便秘等。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9 页,共 21 页 -10(一)生理、病理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小肠、大肠是人体消化食物水谷精微的主要脏器,在生理情况下,当食物入口,主要依赖胃的受纳和腐熟,脾的运化和输布,小肠的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大肠的传化糟粕。所有上述的脾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同时又受其他脏腑的调控,如肝的疏泄和转枢,肾的温熙和滋养,才能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为人体所需的水谷精微和气血津液,以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从各个脏腑的功能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胃主和降,脾主升清,小肠主顺
24、达,大肠主传导,肝主疏泄,肾主关约等。由此可见,与消化系统有关的各个脏腑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彼此制约的关系,并以经络气血为媒介相互联系和传递信息,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以上这是言其生理之常,若是出现病理之变,则可以产生一系列临床症候。胃失和降则胃不受纳,浊气上逆,引起食欲减退,胃脘疼痛,脘腹胀闷,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脾失健运则脾气不升,水谷不化,引起神疲乏力,腹胀泄泻,水湿留滞,久泻脱肛;小肠欠顺达,则清气不上,浊气不下,引起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便秘泄泻;大肠不传导,则糟粕不利,引起肠鸣腹痛、大便溏泄、或里急后重、大便秘结;肝失疏泄则肝胆不和,土壅木郁,引起胸肋胀满,腹痛不适,呃逆反
25、酸,抑郁不舒,肾失关约,则火不生土,水湿泛滥,引起腹中冷痛,下利清谷,四肢水肿。(二)病机及辨证的认识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病机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1、气机阻滞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0 页,共 21 页 -11 六腑以通为用,胃及大小肠皆属于腑,故均以通为顺,各种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脾胃大小肠皆可导致气机阻滞,引起传化失常,出现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小肠欠顺达,大肠不传化,肝失疏泄,肾失关约等一系列变化,并且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胃失和降则受纳失职,影响小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陈宝贵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 2022 宝贵 治疗 脾胃 临床 经验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