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认识论 .pdf
《202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认识论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认识论 .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认识论 5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论的先验论。60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1)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2)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本质、先于经验、先于实践的,否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一切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都是先验论。6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
2、义反映论(机械反映论)的区别。(1)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两种反映论又有根本不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3)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62辩证唯物主
3、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反对一切不可知论。(2)不可知论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否定人类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休谟和康德。休谟认为,人只知道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是不能回答的。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休谟割裂了感觉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康德割裂了本质与现象的联系。63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
4、对客体的反映。(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6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1)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包括个体、集体和社会。认识的主体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特征。客体是指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客体具有对象性。(2)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7 页 -用于主体,即主体
5、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3)主体和客体首先是改造被改造关系,即实践关系,然后才是反映被反映关系,即认识关系,此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包含着审美关系和价值关系。65 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1)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认识的中介所构成的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2)在认识系统中,认识主体是首要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同时,认识主体最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担负着使实在客体向观念转化的任务。具体表现在:主体通过能动的活动,把物质存在的某一部分纳入到认识活动中,使其成为认识的客体同主体结成认识关系。主体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使客体信息为主体所接受。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地
6、加工、整理和重构。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意义、含义作出解释和概括。66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人的认识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1)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创造性的复现。人的认识不同于动物的反映活动,它不是主观对客观的简单的、直接的摹写,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作为认识活动结果的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创造性的复现。(2)人的认识能够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现象和本质是浑然一体的,人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抽象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3)主体反映的超前性。主体反映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不仅能反映出对象的本来如此的状
7、态,而且能反映出对象对于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所应当具有的形态,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4)主体反映的创新性。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包括认识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等。67反映与信息、选择以及重构的关系。(1)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2)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3)作为能动的反映,包含有对来自客体事物信息的选择、重构等成分。但是主体不能脱离客观而主观地、随意地进行选择、重构,必须是对客体所提供的信息的选择、重构。选择、重构是否正确,还要看其是否与客体的结构和性质相符合。所以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是一致的。68实践与认识(
8、理论)的关系。(1)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69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1)战国时代的知行观:“知而非艰,行之维艰”,是说行比知难,要求知和行的统一
9、,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知行观。孟子提出了“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荀子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先知后,知来源于行。他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7 页 -不临深池,不知地之厚也”。知既然来源于行,行就要高于知,所以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重“行”,把行看做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2)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宋代的程朱学派提出“知先行后”说,知在先,知不依赖于行的观点。明代王守仁(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
10、说,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观。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强调了行先知后,并强调知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知行终始不相离”的辩证法命题。王夫之的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3)孙中山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知难行易”,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而无论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其合理因素和成果都
11、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深入研究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作用。7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表现在: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
12、源之水,无本之木。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二者的分歧在于理性认识的来源。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经验论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二者的分歧在于感性认识的来源。71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1)在认识活动中,理性的因素起主要作用,但人的非理性因素,即情感、意志、欲
13、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和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2)情感、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是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3)幻想、想象、直觉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幻想、想象不仅可以把复杂的对象纯粹化、简约化,而且还可以借以进行创造性的构思。直觉思维对于科学创造和发现具有直接的推动、促进作用;直觉思维还对科学概念、定律的形成,起着弥补逻辑缺陷的作用;直觉思维对于科学假说和猜测性结构模型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7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或认识运动的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
14、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认识的主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7 页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7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充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认识论 2022 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 认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