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doc
《中考物理复习: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复习: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doc(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物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能的相关知识,提问学生物体的内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物体的内能和温度,体积,状态等有关。教师提问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从而引出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改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通常情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通过温度变化来判断内能是否改变。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将准备好的铁丝拿出来,边想边试,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试着改变铁丝的内能,尽可能的想出更多的办法。学生讨论的同时进行思考,提出改变方式
2、(1)将铁丝进行弯折、敲打;(2)将铁丝放在太阳下晒、放在火上烤等。教师总结,并展示实验视频。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中放一小团小硝化棉,迅速压下活塞,硝化棉燃烧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硝化棉会燃烧起来。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迅速下压活塞时,活塞对筒内空气做功。而硝化棉燃烧说明筒内空气温度升高,也就是说,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加了,实验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铁丝进行实验,感受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是守恒的,在做功的过程中铁丝的内能怎样变化。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在做功的过程中,铁丝的内能增加,增加量和手对铁丝做的功一样。2.教师提问,除了做功之
3、外,还能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举出一些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内能的实例。教师总结学生回答,除了做功之外,还可以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例如:烧水、炒菜、冷冻。这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叫做热传递。教师总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的过程中,两种方式是等效的,效果是相同的。环节三:巩固提高说出以下改变内能的例子中,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的,哪些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的。(1)给自行车打气,气筒壁会发热;(做功)(2)冬天,手冷时,将两只手互相搓一搓;(做功)(3)炒菜时,菜在锅里慢慢变热。(热传递)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作业:搜集生活中改变内能的方式,举出例子并
4、在下节课进行讨论。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说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原理和方式?【参考答案】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是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传导:它具有依靠物体内部的温度差或两个不同物体直接接触,在不产生相对运动,仅靠物体内部微粒的热运动传递了热量。从微观角度来看:固体与固体间热传导的表现形式是自由电子运动;固体与液体之间热传导的表现形式是分子碰撞;气体之间热传导的表现形式是分子的热运
5、动。热对流: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的过程。热辐射:借助电磁波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热辐射。由于热的原因,物体的内能转化为电磁波的能量而进行的辐射过程。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提升归纳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初中物理功率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视频,提问学生:用挖掘机挖土和工人挖土哪个更快?图中情景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做功有快慢之分,由情境引入吸引注意,导入新课功率。环节二:新课讲
6、授1.功率的定义提问: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带领学生回顾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给学生提供几组数据如下表:引导学生思考,哪一个做功快?说出比较的依据。学生分小组讨论并阅读教材,知道时间相同时,所做的功越多,做功越快;做功相同时,时间越短,做功越快。提问:如果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的两个物体怎么比较做功快慢呢?教师提示: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师生总结: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即功率。【答辩题目解析】1.功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是否功率大的机器做功一定比功率小的机器做功多?初中物理汽油机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演示实验引入:在试管中装些火柴头,用软木塞
7、塞住试管口,加热使火柴头燃烧,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火柴头燃烧,软木塞被推出试管口)。说一说从火柴头燃烧到软木塞被推出试管口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随后点明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热机,教师引出本堂课。环节二:新课讲授向学生说出汽油机的定义,汽油机是以汽油作为燃料,将内能转化成动能的的发动机。播放视频,视频主要内容为:汽油机在生活中的应用、汽油机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汽油机的组成以及汽油机各个零部件的简单介绍。展示课本图13-15,请学生口述汽油机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接着展开小组讨论,主题为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汽油机会怎么样,学生能够更深刻认识到汽油机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利用动画展示汽油机工作过程,告诉学生:
8、活塞在气缸内作一次单向运动叫做一个冲程(或行程),在动画展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汽油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各冲程活塞的运动情况,以及其他部件的配合动作,贯穿讲解每一冲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引导学生完成以下表格。环节三:巩固提高在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中,一个工作循环需要有几个冲程?对外做功几次呢?(汽油机工作时,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对外做功一次。)环节四:小结作业总结本堂课内容,找出生活中汽油机应用的实例。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详细说一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参考答案】进气冲程:此时,活塞被曲轴带动由上止点向下上止点移动,同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当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时,活塞上方的容
9、积增大,气缸内的气体压力下降,形成一定的真空度。由于进气门开启,气缸与进气管相通,混合气被吸入气缸。当活塞移动到下止点时,气缸内充满了新鲜混合气以及上一个工作循环未排出的废气。压缩冲程:活塞由下止点移动到上止点,进排气门关闭。曲轴在飞轮等惯性力的作用下带动旋转,通过连杆推动活塞向上移动,气缸内气体容积逐渐减小,气体被压缩,气缸内的混合气压力与温度随着升高。作功冲程:此时,进排气门同时关闭,火花塞点火,混合气剧烈燃烧,气缸内的温度、压力急剧上升,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移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旋转。在发动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这个在冲程才实现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所以,这个冲程又称为作功冲程。排气
10、冲程:此时,排气门打开,活塞从下止点移动到上止点,废气随着活塞的上行,被排出气缸。由于排气系统有阻力,且燃烧室也占有一定的容积,所以在排气终了地,不可能将废气排净,这部分留下来的废气称为残余废气。残余废气不仅影响充气,对燃烧也有不良影响。排气冲程结束时,活塞又回到了上止点。也就完成了一个工作循环。随后,曲轴依靠飞轮转动的惯性作用仍继续旋转,开始下一个循环。如此周而复始,发动机就不断地运转起来。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知识与技能:理解汽油机的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说出汽油机的工作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提高建立模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理
11、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规律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1:情境导入【问题导入】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环节2:进入新课,建立概念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作出猜想:物比像大;物与像等大;物比像小。设计实验: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
12、板,白纸。实验方案: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记录数据】实验结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垂直环节3:巩固提升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环节4: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请同学们回到家里观察自己家里的平面镜是否符合实验结论。【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本课的难点是什么
13、,你是如何突破难点的?【参考答案】我这节课的难点是器材的选择和方案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他们根据平时照镜子的经验,选取相应的器材,同时我针对平面镜的特点,无法验证物与像的大小以及距离,从而提出使用玻璃板。在方案的设计方面,我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实验的目的,从而得到我们要记录的数据,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实验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2.实验器材的选取中,为什么要选择薄的玻璃板?【参考答案】选择玻璃板是为了能观察物与像之间的关系,如果选择厚的玻璃板,则可能会出现两个像的情况,会影响观察,所以选择薄的玻璃板。初中物理欧姆定律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新课【问题情景
14、】请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探究实验,并提出问题:我们得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什么结论呢?得出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教师进一步追问:这个关系是不是普遍规律呢?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新课欧姆定律。环节2:新课讲授【建立规律】利用多媒体出示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并向学生介绍欧姆的生平和贡献。他在19世纪初经过大量的实验而归纳得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的关系,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定律叫做欧姆定律。教师给出欧姆定律的具体内容以及字母表达式: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学生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得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15、,它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无关,加深了对欧姆定律的理解。环节3:巩固提高知二求一:在多媒体中出示题目: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求通过灯丝的电流。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题,所以在做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利用欧姆定律做题的解题步骤,如先画出电路图,明确已知量与所求量,最后根据欧姆定律求解等。环节4:小结作业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并对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总结。2.思考欧姆定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简单描述一下控制变量法?【参考答案】是指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把
16、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个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综合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2.请你描述一下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参考答案】【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难点】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初中物理光的色散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播放关于彩虹传说的动画,提出“为什么天空中会有彩虹呢?”,引出课题。环节二:新课讲授1.光的色散提出问题:牛顿是怎样让太阳光色散的呢?出示三棱镜让同学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学讨论回答:透明的,有三条棱。演示实验: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调
17、节,另一边用白屏承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了什么?在黑板上画示意图,播放色散图片。得出结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会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色的光屏来承接,在白色光屏上就形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共同总结:我们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叫做色散。提出问题:根据光路可逆原理,被分解出来的七种色光如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让学生讨论:七种色光如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会复合成白光。提出问题:阳光可以分解为七种单色光,但我们看到大自然的色彩远比红、橙、黄 、绿、蓝、靛、紫
18、七种颜色来得丰富多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引导学生回答:一些色光混合后会产生许多丰富多彩的颜色。问题:白光色散后的各种色光混合后又复合成了白光,那么七种单色光中的任意两种或几种混合后又将得到什么颜色呢?阳光可以分解为七种单色光,但我们看到大自然的色彩远比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来得丰富多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些色光混合后会产生许多丰富多彩的颜色。问题:白光色散后的各种色光混合后又复合成了白光,那么七种单色光中的任意两种或几种混合后又将得到什么颜色呢?引出色光混合。2.色光的混合学生观看色光混合视频。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讨论,教师进行总结:人们发现,把红
19、、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光拥有三原色,颜料也拥有三原色吗?引出颜料也有三原色:红、黄、蓝,拿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混合也可以得到各种颜色的颜料。它跟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扩展:彩色电视机的制成原理。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就会观察到这一现象了。环节三:巩固提高提出问题:雨后的彩虹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下雨过后,有很多小水滴,由于重力的作用,它的下半部分较大,上半部分较小。水滴像三棱镜,太阳光经水滴后也会发生色散,空中有很多水滴聚在一起,正
20、因如此,我们在雨过天晴会看到彩虹。环节四:小结作业总结本堂课内容,在课后尝试去寻找关于看不见的光的知识,下节课一起学习分享。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红色的光照到绿色的衣服上,是什么颜色?【参考答案】黑色。因为白色反射所有色光,黑色吸收所有色光,其他颜色只反射对应颜色色光,绿色会吸收红色色光,所以看起来是黑色。2.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2)通过演示实验,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初中物理大气压的测量二、考题解析【教学
21、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为什么八匹马都拉不开一个半球,从而引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大气压的数值。教师启发:大气压没办法直接测量,但是可以用别的力来等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如果能够知道大气压最多能举起多少水,就能间接测量出大气压的数值。教师补充:因为水的密度较小,可能需要用到比较多的水,多以可以使用比水密度大的液体也就是水银。教师总结:可以用水银来测量大气压的数值,看看大气可以撑起多少的水银,这些水银产生的压强就等于大气压强。2.教师展示实验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并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1)实验
22、现象是什么样的;(2)在倾斜玻璃管的过程中,观察液面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回答提出的问题。(1)当水银柱立在水银槽内之后,水银柱会下降,并会在下降到一定高度之后保持不变,这个高度是760mm,并且水银柱上面出现一小段真空段;(2)当水银柱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只要试管口没有离开水银槽,无论怎么移动试管,液面都不会发生变化。教师提问:如何通过实验计算大气压数值。教师启发,可以通过计算水银柱对水银槽液面处的压强大小得出大气压数值。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计算,计算出大气压数值。教师总结出计算方式,并归纳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一个标准大气压 P=1.01X105Pa也可以写作一个标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物理 复习 改变 物体 内能 途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