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博弈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博弈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ppt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济学视角:社交中的博弈经济学视角:社交中的博弈经济学视角:社交中的博弈1.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1.1经济学及其理论基石 1.1.1经济学含义 1.1.2经济学理论基石:经济人假设 1.1.3人类合作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1.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1.2.1博弈论的产生 1.2.2博弈的分类 1.2.3纳什均衡及其对经济学理论基石的颠覆2.社交中的博弈 2.1社交与自闭社交博弈 2.2诚信与失信诚信博弈 2.3赞美与诋毁肚量博弈 2.4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复仇博弈 2.5以德报德与以怨报德报恩博弈 2.6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施恩博弈 2.7高调与低调处事姿态博弈1.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
2、的运用1.1经济学及其理论基石1.1.1经济学的涵义及作用萨谬尔森: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形下,利用各种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的社会科学。作用或价值: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从而增进个人及社会福利;借用英国文豪萧伯纳的一句话:“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1.1经济学及其理论基石1.1.2经济学理论基石:经济人假设及推论经济人:自利、完全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经济学理论基石:每一个人都在力图应用它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它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
3、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它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它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亚当斯密之后,西尼耳定量地确定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托将“经济人”这一名词引入经济学。与“经济人”相对的概念是“道德人”或“社会人”。1.1经济学及其理论基石1.1.3人类合作行为的经济学解释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的行为选
4、择:合作?不合作?合作的经济学解释 a.规模收益。b.专业化所引起的分工一协作的收益。具体说,分工通过功能的区分和专门化促进了获取资源和处理资源的效率;合作通过集体行动放大了个体所做的努力;风险的控制。c.交换所带来的收益。如,劳动的节约、比较优势的发挥、资源配置效率和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1.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1.2.1博弈论的产生 一般认为,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一书,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形成。什么是博弈论?博弈论是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
5、理性的局中人(参与人)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如何选择各自的策略以及这种策略的均衡问题,即研究当一个局中人的选择受到其他局中人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影响到其他局中人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1.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1.2.2 博弈的分类 博弈根据是否可以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亦称为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问题。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妥协其所以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
6、的利益,就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这种剩余就是从这种关系和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且以此为限。至于合作剩余在博弈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和技巧运用。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进行合作。在这里,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协的结果,又是达成妥协的条件。合作博弈强调的团体理性(collective rationality),是效率、公平、公正。1.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非合作博弈是指一种参与者不可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博弈类型,这是一种具有互不相容味道的情形。非合作博弈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非合作博
7、弈包括负和博弈和零和博弈。负和博弈,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其结果的总和为负数,也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结果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也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博弈,因此,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1.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1.2.3纳什均衡及其对经济学理论基石的颠覆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约翰纳什1948年作为年轻数学博士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其研究成果见于题为非合作博
8、弈(1950)的博士论文。该博士论文导致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1950)和题为非合作博弈(1951)两篇论文的发表。纳什在上述论文中,介绍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区别。他对非合作博弈的最重要贡献是阐明了包含任意人数局中人和任意偏好的一种通用解概念,也就是不限于两人零和博弈。该概念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囚徒困境中的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支付矩阵囚徒甲囚徒乙坦白抵赖坦白-5 -50 -8抵赖-8 0 -1 -1说明:囚徒无论甲还是已,选择坦白是他们的占优策略,这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在囚徒困境中,尽管每个人都选择抵赖比选择坦白要好,但是这个帕累托改善做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抵赖,抵赖)不是一个均
9、衡。假定两个囚徒在作案之前建立一个攻守同盟(绝不坦白),这个攻守同盟也没有用,因为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协定。这就是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区别。1.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纳什均衡是对经济学理论基石的颠覆 从纳什均衡的结果来看,每个人从自己利益出发,既没有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也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个体最大利益。这揭示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对经济学中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是一种颠覆。囚徒困境的“事与愿违”,其原因在于社会中策略的相互依存性,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要考虑其他人的策略,单纯从自身考虑,最后的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如果我们允许博弈中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使得博弈方采取符合集体利益最大化而
10、不符合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时,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偿,那么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就可以被克服,从而使博弈方按照集体理性决策和行为成为可能。这就推导出社会规则、法制及奖惩机制的必要性。2.社交与博弈 2.1社交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社交的自然属性。人都系于一定亲缘关系,首先是血缘关系,其次是地缘、学缘、业缘,除此之外归为一般社会关系。根据心理学中的“心智理论”,在亲缘关系中,“同类认同”是一般的人的自然行为趋向,其是解释社会构成原理的核心概念。当行为人不具备这种心智能力时,其在日常表现上就显得孤僻、自闭。“鸦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这种合作性质的社交行为即是社交的自然属性。2.社交与博弈
11、社交的社会属性。戴维休漠在他的著作人性论中对此作了解释,他认为,人类的合作主要是基于三个通常是叠加的原因之上的:a.超过个人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使命;b.基于专业化和交换之上的单位收益的提高;C.风险的控制。人类的合作是社交的核心价值诉求。好莱坞名言:“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或做什么,而在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或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于你认识谁”。2.社交与博弈 2.2 世事如棋,人生即是博弈 古语有云:“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博弈关系。增广贤文语: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 相
12、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人生之博弈,深矣!杂矣!3.社交中的博弈类型3.1诚信与失信诚信博弈 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主要意旨“言必行,行必果”。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诚信危机:坑蒙拐骗、掺杂使假、尔虞我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 为什么?经济发展的必然?惩戒机制的不健全?怎么办?奖励诚信,严惩失信!1.1.3人类合作行为的经济学解释合作的理性解释休漠在他的著作人性论中提出了一个近
13、乎完整的合作行为的解释,他认为,人类合作主要是基于三个通常是叠加的原因之上的:a)超过个人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使命;b)基于专业化和交换之上的单位收益的提高;c)风险的控制。休漠还认为,人性中除了有利己的一面外,还有利他的一面。同情原则是产生利他性情感的基本原则,道德感便是由同情原则产生的。当自然的正义规则以协议(共同利益感)为基础一经确立起来,正义道德感也会随之产生。休漠甚至认为自私是财物的稀少刺激起来的,这是非常深刻的思想。哈依姆奥菲克认为“(同种动物间的交换)的优越性至少和以下三个功能中的一个有关:再分配可使以各种方式获得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分工通过功能的区分和专门化促进了获取资源和处理
14、资源的效率;合作通过集体行动放大了个体所做的努力。”(哈依姆奥菲克,2004,P15一16)。通常,经济学家认为合作应该是由三方面收益的刺激所引起的:a)规模收益;b)专业化所引起的分工一协作的收益;c)交换所带来的收益。博弈论及其应用价值一般认为,1944年美国数学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一书,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形成。博弈论是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理性的局中人(参与人)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如何选择各自的
15、策略以及这种策略的均衡问题,即研究当一个局中人的选择受到其他局中人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影响到其他局中人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包罗萨缪尔逊如是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个有价值的人,你就必须对博弈论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这样说,要想赢得生意,不可不学博弈论;要想赢得生活,同样不可不学博弈论。博弈的分类 博弈根据是否可以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亦称为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问题。合作博弈采取的是
16、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妥协其所以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就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这种剩余就是从这种关系和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且以此为限。至于合作剩余在博弈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和技巧运用。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进行合作。在这里,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协的结果,又是达成妥协的条件。合作博弈强调的团体理性(collective rationality),是效率、公平、公正;博弈的分类 非合作博弈是指一种参与者不可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博弈类型,这是一种具有互不相容味道的情形。非合作博弈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
17、势中如何选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非合作博弈包括负和博弈和零和博弈。负和博弈,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其结果的总和为负数,也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结果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也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博弈,因此,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约翰纳什1948年作为年轻数学博士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其研究成果见于题为非合作博弈(1950)的博士
18、论文。该博士论文导致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1950)和题为非合作博弈(1951)两篇论文的发表。纳什在上述论文中,介绍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区别。他对非合作博弈的最重要贡献是阐明了包含任意人数局中人和任意偏好的一种通用解概念,也就是不限于两人零和博弈。该概念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每一个人都在力图应用它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每一个人都在力图应用它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它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价值。一般来说,它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它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安乐,仅仅是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它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安乐,仅
19、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Invisible handhand)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它所追求的)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它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东西。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亚当亚当斯密斯密 Adam smith Adam smith(1723172317901790)亚当亚当斯密之后,西尼耳定量地确定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斯密
20、之后,西尼耳定量地确定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约翰理,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最后帕累托将托将“经济人经济人”这一名词引入经济学。与这一名词引入经济学。与“经济人经济人”相对的概相对的概念是念是“道德人道德人”或或“社会人社会人”。博弈论的基本假设理性人rational 非合作博弈仅仅从自己利益出发,仅仅利己。合作博弈是利人利己,利人也是为了利己,集体利益最大化以后再在集体中对个人进行补偿。智能人intelligent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如果每个人都知道某个知识,每个局中人都知道每个局中人都知道它,如此等等,从而行
21、如“(每个局中人都知道)k每个局中人都知道它”的语句对k=0,1,2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称这个知识为局中人中间的共同知识。案例:囚徒困境两个犯罪嫌疑人被捕并受到指控,但除非至少其中有一个人供认犯罪,警方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的罪行,从而将他们按罪判刑。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警察将这两名罪犯关押在不同牢房以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联盟,并给他们同样的选择机会:如果他们两人都拒不认罪,则根据已经掌握的证据他们会被判以 1 年徒刑;如果双方都坦白招认,都将被判入狱 5 年(比事实上的罪行要轻);如果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认罪,则坦白者从轻处理,立即释放(信息费用),而另一人则重判 8 年徒刑。支付矩阵如
22、下:囚徒困境支付矩阵囚徒甲囚徒乙坦白抵赖坦白-5 -50 -8抵赖-8 0 -1 -1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从博弈论的一般性来看(不涉及具体人),两个决策者的立场是不明智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既没有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也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个体最大利益。一般认为该博弈揭示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对经济学中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是一种重创。“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单个囚徒仅仅考虑自己,由于策略的相互依存性,最后的结果违背了囚徒自身的利益(仍然是个体利益)。所以囚
23、徒困境揭示的是“事与愿违”,原因在于社会中策略的相互依存性,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要考虑其他人的策略,单纯从自身考虑最后的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囚徒困境与奖惩机制“囚徒困境”主要是双方不信任的结果,同时没有组织性。如果相互信任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他们属于黑社会组织或者是其他组织,在他们内部有一个惩罚措施,这时是合作博弈,结果肯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抵赖。在囚徒困境中,尽管每个人都选择抵赖比选择坦白要好,但是这个帕累托改善做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抵赖,抵赖)不是一个均衡。假定两个囚徒在作案之前建立一个攻守同盟(绝不坦白),这个攻守同盟也没有用,因为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协定。这就是合作博弈
24、与非合作博弈的区别。囚徒困境与奖惩机制假定有约束力的协议:奖惩如果我们允许博弈中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使得博弈方采取符合集体利益最大化而不符合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时,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偿,那么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就可以被克服,从而使博弈方按照集体理性决策和行为成为可能。黑社会中的奖惩制度!法律也是奖惩制度!合作的一般性质可以总结为如下的四个方面:l)自发性,各参与主体自发地参与合作,履行合作义务,并无强迫。2)相关性,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互相影响并且同时影响,这样的影响是多种可能的,其结果也是多种可能的。3)协调性,合作策略的决定和执行是各方协调一致的,无论目标是否一致。这样的协调依赖于一
25、定的社会机制,一方调整自己行为的范围以不改变其他人的策略为限,否则合作即告破裂。4)互惠性,各方的福利均得到提高,无论程度差异如何均高于不合作的情况。合作的理性解释合作的理性解释休漠在他的著作人性论中提出了一个近乎完整的合作行为的解释,他认为,人类合作主要是基于三个通常是叠加的原因之上的:a)超过个人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使命;b)基于专业化和交换之上的单位收益的提高;c)风险的控制。休漠还认为,人性中除了有利己的一面外,还有利他的一面。同情原则是产生利他性情感的基本原则,道德感便是由同情原则产生的。当自然的正义规则以协议(共同利益感)为基础一经确立起来,正义道德感也会随之产生。休漠甚至认为自私是财
26、物的稀少刺激起来的,这是非常深刻的思想。哈依姆奥菲克认为“(同种动物间的交换)的优越性至少和以下三个功能中的一个有关:再分配可使以各种方式获得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分工通过功能的区分和专门化促进了获取资源和处理资源的效率;合作通过集体行动放大了个体所做的努力。”(哈依姆奥菲克,2004,P15一16)。通常,经济学家认为合作应该是由三方面收益的刺激所引起的:a)规模收益;b)专业化所引起的分工一协作的收益;c)交换所带来的收益。合作的理性解释亲缘关系的合作:同类认同是基础,其具体衡量的机制在心理学中成为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是解释社会构成原理的而核心概念,当行为人不具备这
27、种心智能力时,其在日常表现上就显得孤僻、自闭。“鸦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诚信博弈支付矩阵甲乙诚信失信诚信8 84 9失信9 4 5 5奖惩机制下诚信博弈支付矩阵奖惩机制下诚信博弈支付矩阵甲乙诚信失信诚信8 84 3失信3 4 3 3 赞美与嫉妒肚量博弈甲乙赞美嫉妒赞美10 108 4嫉妒4 8 2 2嫉妒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一部分,是追求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但也常常是自毁机制的一部分,是自残效率较高的一种方式!赞美是回报率最高的一种投资,也是一种成本最低、最为简易的一种投资。它的投资额可以为零,但收益可以无限大,包括爱情、生命!蜈蚣博弈蜈蚣博弈蜈蚣博弈蜈蚣博弈是由罗森塞尔提出的。它是这样一个博
28、弈:两个参与者A、B轮流进行策略选择,可供选择的策略有“合作”和“背叛”(“不合作”)两种。假定A先选,然后是B,接着是A,如此交替进行。A、B之间的博弈次数为有限次,比如100次。假定这个博弈各自的支付给定如下:合作 合作 合作 合作.合作 合作 A B A B AB(100,100)合作 合作 合作 合作.合作 背叛 A B A B AB(98,101)现在的问题是:A、B是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这个博弈因形状像一只蜈蚣,而被命名成“蜈蚣博弈蜈蚣博弈”。蜈蚣博弈蜈蚣博弈这个博弈的奇特之处是:当A决策时,他考虑博弈的最后一步即第100步;B在“合作”和“背叛”之间作出选择时,因“合作”给B带来
29、100的收益,而“不合作”带来101的收益,根据理性人的假定,B会选择“背叛”。但是,要经过第99步才到第100步,在99步,A考虑到B在100步时会选择“背叛”此时A的收益是98,小于B合作时的100,那么在第99步时,他的最优策略是“背叛”因为“背叛”的收益99大于“合作”的收益98如此推论下去,最后的结论是:在第一步A将选择“不合作”,此时各自的收益为1,远远小于大家都采取“合作”策略时的收益:A:100,B:100-99。蜈蚣博弈蜈蚣博弈根据倒推法,结果是令人悲伤的。从逻辑推理来看,倒推法是严密的,但结论是违反直觉的。直觉告诉我们,一开始就采取不合作的策略获取的收益只能为1,而采取合作
30、性策略有可能获取的收益为100。当然,A一开始采取合作性策略的收益有可能为0,但1或者0与100相比实在是太小了。直觉告诉我们采取合作策略是好的。而从逻辑的角度看,一开始A应取不合作的策略。我们不禁要问:是倒推法错了,还是直觉错了?蜈蚣博弈悖论这就是蜈蚣博弈的悖论.对于蜈蚣悖论,许多博弈专家都在寻求它的解答。在西方有研究博弈论的专家经过实验发现,不会出现一开始选择“不合作”策略而双方获得收益1的情况。双方会自动选择合作性策略,从而走向合作。这种做法违反倒推法,但实际上双方这样做,要好于一开始A就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倒推法似乎是不正确的。然而,我们会发现,即使双方开始能走向合作,即双方均采取合作策
31、略,这种合作也不会坚持到最后一步。理性的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肯定在某一步采取不合作策略。倒推法肯定在某一步要起作用。只要倒推法在起作用,合作便不能进行下去。这个悖论在现实中的对应情形是,参与者不会在开始时确定他的策略为“不合作”,但他难以确定在何处采取“不合作”策略。猎鹿博弈“猎鹿博弈”源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一个故事。古代的一个村庄有两个猎人。当地的猎物主要有两种:鹿和兔子。如果一个猎人单兵作战,一天最多只能打到4只兔子。只有两个猎人一起去才能猎获一只鹿。从填饱肚子的角度来说,4只兔子能保证一个人4天不挨饿,而1只鹿却能使两个人吃上10天。这样,两个人的行为决策
32、就可以形成两个博弈结局:分别打兔子,每人得4;合作,每人得10。猎鹿博弈显然,两人合作猎鹿的好处比各自打兔的好处要大得多,但是这要求两个猎人的能力和贡献相等。如果一个猎人的能力强、贡献大,他就会要求得到较大的一份,这可能会让另一个猎人觉得利益受损而不愿合作。“合则双赢”的道理大家都懂,在实际中却很难合作的原因就在于此。合作要求博弈双方学会与对手共赢,充分照顾到合作者的利益。两个猎人合作猎鹿获得的收益将远大于分别猎兔的收益,战略联盟将开始。这或许是件好事,不过有取决于最后猎获的鹿这一公共资源的分配,如果分配得当,整体的效率将增加。如果一方主导,另一方受损,那么帕累托改善无法进行,合作可能终将破裂
33、。斗鸡博弈 试想有两人狭路相逢,每人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人就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如果两人都前进,那么则两败俱伤。因此,对每个人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赢利矩阵(payoff matrix)如下:斗鸡博弈甲乙前进后退前进2,2 1,1后退1,1 1,1这个博弈有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一方前进,另一方后退;或一方后退,另一方前进。但关键是谁进谁退?两只斗鸡在决斗的时候,无论选择进或退都是一个难题,因为纳什均衡已经给出了一胜一败的最优策
34、略。在很多较量下,死拼将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很可能给第三者机会。因此,两个已经在战场的强势力很可能自觉的遵循纳什均衡,当一方攻击时,另一方暂退。虽然可能某方暂时受损,但较之于两败俱伤是好得多的。不过,要维持这一状况,必须保证下一次先期受损的一方发动攻势的时候,另一方同样的后退。于是这样的攻击性行为开始变得“仪式化”,没有人真正流血。这只不过是两个巨头玩弄的游戏,目的是警告后来者,想进来,那么也得陪我们一起玩,可是你玩的起么?这正是百事的广告,即使暗含挑衅也最多只到“敢为中国红”这样的地步的原因。枪手博弈枪手对决胜者为王。但枪手们知道,在多方决战的时候,最关键的并不在于先寄到哪个对手,而是要先保全
35、自己。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三个枪手,他们相互仇恨到不能调和的地步,这一天他们在小镇的街上不期而遇,每个人的手上都握着抢,气氛紧张到极点三个枪手对彼此之间的实力相当了解:甲枪手枪法十分精准,十发八中,乙枪手也不错,十发六中,枪手丙枪法最为拙劣,十发四中。那我们来推断一下假如三人同时开枪,谁活下来的机会最大?假如你认为是甲枪手,结果会让你大吃一惊:最后活下来的是那个枪法最拙劣的家伙 枪手博弈假如三个人都彼此痛恨,都不可能达成协议,那么作为甲枪手肯定要对付乙枪手。这是他的最佳策略,因为此人威胁最大,这样他的第一枪几不会对准丙。同样,乙枪手也会把甲作为第一目标,很显然,一旦把甲干掉,下一个和丙对决
36、,他的胜算较大。丙呢?自然要向甲开枪,因为不管怎么说枪手甲都比乙强一些,如果一定要选择和谁进行对决的话,选择乙胜算更大些。于是一阵乱枪之后,甲活下来的可能性少得可怜,只有一成,乙两成,而丙则有十成的把握。也就是说一场混战后丙最有可能是最后的胜利者。枪手博弈的启示不管怎么讲,丙的运气都好于他的实力。至少他不会在第一枪中被打死,而且,他很有可能有在第二轮首先开枪的便宜。可能你会干到奇怪,丙的最佳策略是乱开一枪,只要打中任何人,不打破这个局面,他就总是有利可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多人博弈中常常由于复杂关系的存在而导致出人意料的结局。一位参与者最后能否胜出不仅仅取决于实力,更取决于对比关系及对方的策
37、略 枪手博弈的启示王者的悲哀。三人对枪自决,甲乙丙枪法优劣递减。最后无奈而神奇的结局,将不取决于同时开枪还是先后开枪,最优良的枪手,倒下的概率将最高;而最蹩脚的枪手,存活的希望却最大。因为没有人会把威胁最小的枪手列为一号清楚目标。在这里,后发制人的弱势者将胜出。以弱胜强,绝不是神话。难道王者的命运就真如此不堪,呵,道别忘了每个理论模型都是有其前提的,击破之中任何一个,王者仍将归来。这就是先发优势。假设这是一场类似CS的竞技,优秀的枪手击倒二号枪手,立刻获得奖励:盾牌。那么三号枪手将陷入绝境。不过,不管怎样,这个博弈模型,到底给了弱势者一份希望。机会永远存在。最后通牒博弈两个小孩怎么分蛋糕?经典
38、的故事,经典的解答:一个分,一个选。这块大蛋糕如何分配呢?我们知道最可能实现一半对一半的公平分配的方案,是让一方把蛋糕切成两份,而让另一方先挑选。在这种制度设置之下,如果切得不公平,得益的必定是先挑选的一方。所以负责切蛋糕的一方就得把蛋糕切得公平,这就是最后通牒博弈。现实多如此,权利的合理分配将有效促进公平与效率。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置的确使得经济更加活力。不过分蛋糕的进阶模型却强调了讨价还价的策略,分蛋糕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回合的,而且出现成本:蛋糕在融化。时间称本的加入,将使得分配变得复杂化。双方如果不能及时达成交易,不仅集体的收益将减量,而且个体的收益也将减少。在此情况下,利用时间称本以及
39、威胁、承诺将对其中一方极其有利。顾客可能迫于情势,必须尽快结束谈判,这时卖方却不慌不忙,故意拖延,顾客一方将不得不在价格上作出妥协。顾客一方当然也有策略,它的策略就是货比三家,要求承诺或威胁。这个前提是买方市场的存在。顾客还应当保护自己讨价还价的能力,这就是顾客有权投诉商家。最后通牒博弈两人分一笔总数固定的钱,比如100元。方法是:A提出方案,B表决。如果后者同意,则按照方案分,如果后者反对,则两人将一无所。A在提方案时要猜测B的反应,此时理性的A的方案是留给B一点点比如一分,而自己得99.99元。B接收了能得到一分钱,如果拒绝什么都得不到。从而陷入了最后通牒的博弈困境 这是根据理性人的假定的
40、结果,而实际则不是这个结果。英国博弈论专家宾谟做了实验,发现提方案者倾向于50:50,而接受者倾向于,少于30拒绝,多于30接收。这个博弈反应的是“人是理性的”这样的假定在某些时候存在着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最后通牒博弈通过经济学实验,一般性结论是,公平因素确实是影响博弈双方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最后通牒博弈中,提议者很少按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指示的策略出价,而回应者对于不公平的出价也表现出了以选择拒绝(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对提议者的不公平行为进行惩罚(使提议者失去更多利益)。独裁者博弈中提议者也考虑了出价公平,而不是绝对的个人理性,虽然提议者有权这样做且不会受到回应者的惩罚。人质困境人质困境出头与搭
41、便车出头与搭便车 在一群人面对威胁或损失时,“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决定是很难做出的,因为它意味着将付出惨重代价。这个困境便就叫做人质困境,也即多个人的囚徒困境。枪打出头鸟,人质联合固然可以制服歹徒,但是谁愿出头。这一点给了无数处于劫持者地位的一方以机会,类似于秦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将最终全盘赢下。童话故事里有一个给猫拴铃挡的故事,大意是这样:老鼠们意识到,假如可以在猫脖子上拴一个铃挡,那么,它们的小命就会大有保障。问题在于,谁会愿意冒赔掉小命的风险给猫拴上铃档呢?人质困境人质困境例1:在一个大型出租车队里,汽车经常是由调度员派给司机的。车队里既有好车,也有年久失修的老爷车。调度员可以利用
42、他的调度权向每个司机收取一点贿赂。谁若是拒绝行贿,就一定会得到一部老爷车,而那些愿意合作的司机就会“抽到”上上好签。这么一来,调度员是发达了,但司机们作为一个群体,面对的还是他们就算不贿赂调度员也能得到的同样一些汽车。假如司机们联合起来,也许可以结束这种被迫行贿的日子,问题在于怎样才能组织起来采取行动。问题的关键不是调度员能从行贿者那里得到多少好处,而是他可以严厉惩罚那些不肯行贿的人。最终的结果是,哪怕大家都交钱,一些司机最后还是会分配到一辆老爷车。不过,假如老爷车是随机分配的,也就不会出现哪个司机比较容易得到老爷车的情况。相反,带头拒绝交钱的司机通常都会得到老爷车。人质困境人质困境例二:19
43、56年2月14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赫鲁晓夫作了一个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系统揭露和批评斯大林的重大错误。由于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最信任的人,很多人心里有个疑问:既然你知道他的错误,为何在斯大林生前不提出意见,要在今天放“马后炮”?当赫鲁晓夫侃侃而谈个人崇拜这个话题时,有人传给他一张纸条:当时你在哪里?赫鲁晓夫想了想,拿出纸条,大声念出了上面的内容,然后向台下喊道:“写这张纸条的人,请你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并走到台上。”台下鸦雀无声。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但台下仍然是一片死寂。赫鲁晓夫于是淡淡地说:“好吧,就让我告诉你,当时我就坐在你现在所坐的那个位置上。”人质困境人质困境例三:德国牧师马丁尼莫勒说:“刚开始时,纳粹镇压共产主义者,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然后,他们开始迫害犹太人,我也没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接着纳粹把矛头指向商业工会,我还是没说话,因为我不属于商业工会。当他们迫害天主教徒时,我仍然没说话,因为我是个新教教徒。后来他们开始镇压新教教徒可那个时候,我周围的人已经被迫害得一个不剩,没有人能为新教说话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原因在于理性群体所具有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多人博弈的人质困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