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 (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观沧海》教案 (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沧海》教案 (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观沧海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 .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学习目标1 . 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 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确实,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 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
2、天,我们就来学习 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 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 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 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 所反映。1 .写作背景。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 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 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二)朗读指导.
3、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1 .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2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三)合作探究.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1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 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 至“假设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2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表达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 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 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三、板书设计观沧海观海地点:东临碣石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波:洪波涌起 海的气概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辽阔雄壮 想象奇特雄心壮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观沧海 观沧海教案 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沧海 教案 20 部编人教版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