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龙岩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总分值150分,时间150分)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开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那么。这 种最高指导原那么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开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 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 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开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 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
2、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 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 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表达。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 日万机,文王日戾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 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开展的思想源 泉
3、。“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 他说:“夫和实生物,同那么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假设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 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 于文化开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 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材料二: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蜗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
4、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 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 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D. 丁母忧,指遭遇母亲去世守丧,根据制度,官员任职期间,遇到父母亲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10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辛公义年少有才,受人称赞。辛公义在露门学求学时,与学识渊博的学者谈论,屡次被人认为非同一般, 受同辈仰慕。B.辛公义身为表率,廉洁奉公。在岷州任职时遇到瘟疫爆发,辛公义拿出俸禄为病人买药、请医生,在病 人中间办事睡觉。C
5、.辛公义教化百姓,受民爱戴。辛公义告诉岷山百姓死亡不会传染,不能再抛弃患病家人,百姓欣然接受, 称他“慈母”。D.辛公义恪职尽守,心怀悲悯。辛公义任牟州刺史时,一到任就去监狱露天审问案件,为自己让百姓身陷 牢狱深感不安。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2)后有欲i争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日:“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在岷州,面对瘟疫,辛公义是如何治理疫情的?请简要说明。【答案】8. B 9. A 10. D. (1)于是分别派遣官员巡视检查管辖地,但凡患病的人,都用床和车运来,把他们安置在厅事。(2)后来有想打官司的人,
6、他的乡邻父老就来开导他说:“这是小事,怎么忍心使刺史大人辛苦呢。”.将病人集中在一起治疗。关爱病人,与病人在一起,稳定民心。教化百姓,消除恐慌。【解析】【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夏天爆发瘟病时,病人有时候到达几百,厅堂内外都挤满了。辛公义亲自摆放一张床榻,单独坐 在里面,从白天到黑夜,对着病人处理政务。“暑月疫时”意思是“夏天爆发瘟病时”,作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在整句句首,需要单独成句。且“病 人”作后一句主语,所以要在“时”和“病人”之间断开。排除CD两项;“设一榻”和“独坐其间”为不同的两件事,主语均为“辛公义”,所以两句之间要断开。“独坐其间” 省略介词“于”,即
7、“独坐于其间”。“其间”是“坐”这个动作的处所,意思是“坐在里面”,意思联 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应选Bo【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 “书传,指由孔子编撰的尚书和由左丘明根据春秋编撰的左传”说法错误,书传,泛指儒 家经典,而非专指尚书左传。应选A【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D. “为自己让百姓身陷牢狱深感不安”曲解文意,相关内容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刺史无德可以导 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意思是,刺史没有用仁德教导百姓,还让老百姓身 陷囹圄,哪有监禁人在牢狱而自己心中安宁的呢?此时辛公义刚到
8、牟州上任,这里表达的是他的仁德,“让 百姓身陷牢狱”的说法没有根据。应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于是;“分遣”,分别派遣;“床舆”,指床和车。(2) “净讼”,打官司;“晓”,开导;“勤劳”,使动用法,使辛苦。【1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相关的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概括 出“将病人集中在一起治疗”;根据“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概括 出“关爱病人,与病人在一起,稳定民心”;根据
9、“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 卧其间,假设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 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祥,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概括出“教化百姓,消除恐慌”。 参考译文:辛公义,陇西狄道人。辛公义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亲自传授他诗书经传。武帝时,召他 到露门学,让他接受道义。(武帝)每月召他到身边让他和学识渊博的学者谈论,屡次被人认为非同一般, 当时同辈人都仰慕他。开皇元年,授任主客侍郎,兼管内史舍人之事,赏赐爵位安阳县男,封邑二百户。辛公义跟随军队平定陈,凭功劳被授
10、予岷州刺史。当地风俗害怕病人,假如一个人患病,就全家人都 躲避他,父子夫妻之间互相不看护照料,忠孝仁义之道都失去了,因此患病的人大多数死亡。辛公义对这 种情况感到担忧,想改变这个习俗。于是分别派遣官员巡视检查管辖地,但凡患病的人,都用床和车运来,把他们安置在厅事。夏天爆发瘟病时,病人有时候到达几百,厅堂内外都挤满了。辛公义亲自摆放一张床 榻,单独坐在里面,从白天到黑夜,对着病人处理政务。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买药,替病人找医生治疗, 亲自劝他们进食,于是他们全部病愈,辛公义才召集他们的亲人说:“生死是由天决定的,和接触病人无 关。过去你们抛弃他们,所以才会死。现在我将患病的人聚集起来,坐卧都在他们
11、中间,假如说能传染, 我哪能不死,病人却全都痊愈了呢!你们不要再迷信旧俗了。”那些病人的子孙都十分惭愧地抱歉离开。 后来遇到病人,争相效法刺史,病人没有亲人的,就留他在自己家里照料。人们开始相互关怀保护,这种 风俗逐渐革除了,全境之内都称他为慈母。辛公义后来调任牟州刺史,初到任,就先到监狱里去,露天坐在狱旁,亲自审问案情。十多天内,把 案件全部判完,才回到大厅。受理的新案子,都不设公文案卷,派一个掌管办事的辅助官员,坐在一旁审 问。假设案子没审完,有需要监禁的人,辛公义就在官署大厅留宿,始终不回房。有人劝他说:“这官司自 有期限,你何必折磨自己呢!(辛公义)回答说:“刺史没有用仁德教导百姓,还
12、让老百姓身陷囹圄, 哪有监禁人在牢狱而自己心中安宁的呢? ”罪人听到后,都诚心服罪。后来有想打官司的人,他的乡邻父 老就来开导他说:“这是小事,怎么忍心使刺史大人辛苦呢。”打官司的人大多相互退让而不再打官司。仁寿元年,补任扬州道黜陟大使。几年后,辛公义为母亲守丧去职。跟随皇上出征,到柳城郡去世, 时年六十二岁。(-)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鹏鹃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假设浮,其死假设休”一 句,意为人生
13、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13.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词作者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开宋词“豪放”之风。B.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作者所处环境,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杂乱、衰萎。C.上片描绘的景色充满了颓废色彩,表达了词人谪居黄州时百无聊赖、自寻抚慰、无可奈何的心境。D.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现出其自得其乐。14 .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答案】13. C 14. (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
14、“红蕖”照水;从嗅觉写 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 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 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解析】【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C项,“百无聊赖、自寻抚慰、无可奈何的心境”错误。应是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般的谪居生活。应选Co【14题详解】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
15、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掌握,可以从描写的角度、详略、意象以及语言方面作答,先指出方法再结合方法 分析其描绘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描写角度来看,“白”“红”“香”既有色彩的搭配, 也是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翻空白鸟” “照水红蕖”是远近结合,也是动静结合,还是俯仰结合。短短两 句话,将诗人所见美景从多个角度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时叠词“时时. ”“细细”的使用,也将白鸟之多、 翻飞之迅疾和红蕖香气之细腻很好的表现出来,“细细”还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给读者及其真切的 感受。(三)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16、的句子是:“,(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怕也只会落个“”的结局。(4)赤壁赋中从侧面角度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 。(5)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有些音乐的感染力之强,白居易琵琶 行中“,两句是另一力证。【答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师不必贤于弟子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凝妇 .东舟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
17、秋月白【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省、知、贤、胥、赢、皇、壑、蔑、舫、唯。三、语言文字运用(一)选择题组年画被喻为挂在墙上的寓言,年画被喻为挂在墙上的寓言,年画被喻为挂在墙上的寓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自从它出现后,便与春节,点亮寒风中空落的墙壁。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的艺术形式。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的艺术形式。虽然中国年画经过了几代开展,内容也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但是那些最早从中国老百姓的传统典籍和民间故事里出来的年画,却像一本教科书,教化育人,洞彻 事理。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道德教育、信
18、仰传承,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 国的智慧和精髓。年画,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美好人世间的万花筒,它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窥见自己心中的想象,在辞 旧迎就史感悟生命的真谛。让我们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再教育中,看到了悬挂在中国百姓心中的年景,那 是丰盈的日子,美好的生活。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形影相随B.形影相随C.形影相吊D.形影相吊脍炙人口喜闻乐见脍炙人口喜闻乐见家喻户晓派生耳熟能详衍生耳熟能详派生家喻户晓衍生A.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A.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A.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
19、着起到道德教育、信仰传承的作用,让人在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B.年画不仅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起到道德数育、信仰传承的作用,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C.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D.年画不仅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的作用,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18 .以下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20、玉门关。【答案】16. B 17. D 18. B【解析】【1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形影相随”,如同影子随着形体,一刻也难别离。“形影相吊”,身体和影子互相抚慰。形容 十分孤独。语境写年画与春节的关系密切,选用“形影相随”。第二空,“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的意思,多指文学艺术作品受人欢迎。“脍炙人口”,比喻好的 文学、艺术作品为人们所称赞传颂。语境讲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选用“喜闻乐见”。第三空,“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耳熟能详”,得多了,能够很清楚、 很详细 复述出来。“家喻户晓”的主语是作品,“耳熟能详”的主语是人。语境讲老百
21、姓熟悉的,了解 的“传统典籍和民间故事”,选用“耳熟能详”。第四空,“衍生”,通过演变而产生的。“派生”,由某一根本领物的开展过程中分化出来。语境讲“年 画”是从“传统典籍和民间故事里”演变而来的,选用“衍生”。应选B【1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为语序不当,前后主语都是“年画”,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不仅”放在“年画”后面。二为成分残缺,“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成分残缺,后面可以加上“的作用”。分析选项内容,D项修改正确。应选Do【1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划线句子,把“年画”比作“镜子” “万花筒”,运用比喻
22、修辞。A. “杜康”代指酒,运用借代手法。B.把雪比作梨花,运用比喻修辞。C.运用双关手法,“丝”字与“思”谐音双关,意为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 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和拟人,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 一样。D.拟人。将羌笛声拟人化,假想幽怨的羌笛声是在埋怨春光久久未至,表现了戍边战士心中的思乡之愁。应选Bo.下面是中国古代小说开展历程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内容,补充下面文段中两处空缺的内容。要求:语意 完整,句式连贯,语言简洁。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不断开展的历程。先秦两汉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期,神话、寓言等 作品已具备小说的
23、某些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志人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正式产生;_ ;话本、拟话本小说在宋元时期大量涌现,是中国古代小说继续开展的具体表现; 。【答案】.到了唐朝,唐传奇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古代小说已经成熟.长篇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不断出现,说明中国古代小说进入繁盛期【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从整体上看,此题流程图是中国古代小说开展历程图。框架图按照朝代、小说的出现形式、开展状况给出 演变、开展的过程。仔细研读所给示意图可以发现,处所填文句朝代应是唐朝,小说出现的形式是“唐传奇”,小说开展状 况应是“成熟”。处假设填文句的朝代应是“明清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福建省 龙岩市 一中 上学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