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方式的突破新的文本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方式的突破新的文本策略.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方式的突破:新的文本策略 原创:唐燕 生活德育微学园2018-04-29前言探索“以现代的方式传递道德经验和智慧”始终是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未曾完成的 任务。尽管涂尔干、杜威等现代教育思想大家早对专门化的学校德育判了 “死刑”,但对于 世俗化的现代国家而言,舍此也并无他途可选。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进入了新的探索阶段。其 中,通过革新小学德育教材,道德教育研究者有了介入学校德育实践的契机,为我国学校德 育实践探索一条介于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之间的中间道路提供了可能。这条以直接德育的 “间接形态”为特色的中间道路,是以“回归生活”为理念的新型德育
2、教材的存在为基础的。21世纪以后,第一批生活化德育教材的编写确定了德育教材新的编写方向和编写理念, 展现了 套基于儿童生活的德育教材的可能模样,积累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德育教材的编 写经验,为之后的生活化德育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方向性、可操作性上的范导。同时,随着这 些生活化德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和缺乏也一并为新一轮德育教 材的编写提供宝员的经验教训。随着生活化德育教材编写活动的深入,编写一套名副其实的“I川归生活”的德育教材的 困难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些困难是由于教材作为静态的文本,试图摹仿“儿童生活”这一动 态存在而产生的。这些困难仍贯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过程,正是
3、在自觉处理和 认真对待这些困难的基础上,小学德育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编写方式有了突破。本文(“摹仿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实现)以诗学的视角,以教材编 写的困难为线索,展现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写的文本策略,以解读小学生活化德 育教材的生成。现将其分为三个局部依次发布: 一、生活化教材的编写:从“复制”到“摹仿”; 二、生活化德育教材:“摹仿生活”的双重困难; 三、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方式的突破:新的文本策略。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方式的突破:新的文本策略(一)建构生活事件,培养儿童整理生活的思想图式如前文所析,儿童生活的无事性缘于他们缺乏整理生活的思想图式。为此,道德与法 治教材通过建
4、构生活事件这一文本策略来摹仿儿童生活,以此培养儿童整理生活的思想图 式。具体说来,包括三类生活事件,即为生活“定时”的时间性生活事件、为生活“定位” 的空间性生活事件、为生活“定料”的平常性生活事件,以此到达为儿童生活之事确定时空 坐标与质料内容的FI的,形成儿童生活的“事件感”,使儿童有能力营建有秩序、有条理、 有内涵的可能生活。1时间性生活事件建构时间性的生活事件是指建构与时间相关的生活事件,即建构遵循自然时间和人造的 社会时间而来的生活事件。无论是遵循自然时间还是社会时间,教材设计的时间性生活事件 都意在型塑儿童生活最为基本的“时间感”。具备了时间感,儿童可以依照“时间”安排自 己的生活
5、,划分生活之事,从而为自己的生活“定时”,使自己的生活次序化、条理化。在低年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就以“季节”这一典型的自然时间为线索,编排了 与这些自然时间相符的儿童生活事件。如在一年级上册中编写了“健康过冬天”一课,围绕 儿童冬天的运动、玩耍、穿衣保暖、治疗冻疮、预防感冒等内容,教材选取与冬天这一季节 高度相关的生活事件,以此形成儿童冬天的生活感以及冬天的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开展,人类生活更依赖于人造的社会时间。学校的制度时间便是儿童首 先遭遇的社会时间。对于初入学校的儿童而言,能够按照学校的“制度时间”建立自己在校 的作息习惯非常重要。因此,在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校园中的号令”一课
6、中,围绕铃声”这一学校 制度时间的象征物,呈现儿童在校生活的时间安排和生活秩序。在课间十分钟”一课中, 更是以具体的“课间十分钟”这一典型的儿童在校时间为主题,构建儿童课间十分钟的生活 事件,引导儿童在课间十分钟内,自主安排玩耍、如厕、喝水、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等活动之 间的顺序,使儿童过好课间十分钟。2空间性生活事件“空间”不仅是儿童生活的具体区域、场所,它更是塑造儿童位置、处所经验的实践场 域。教材建构的空间性生活事件是呈现儿童在不同空间的思维方式、言行方式的生活事件, 从而使儿童能够区隔不同的空间,形成与社会空间相符合的生活方式,获得社会空间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中高年段的主要框架就是以
7、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 界这些儿童生活不断扩展的生活空间为主线的。下面以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儿童的学 校生活空间和日常公共空间为例,阐释教材对空间性生活事件的构建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学校是他们离开家庭这一熟悉的生活场域后遭遇的第一个制度化空间。 对于初次进入这一空间的儿童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难以适应的生活空间。如何让儿童真 正“进入”学校空间,习于学校空间的生活方式是教材需要解决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 材围绕学校空间所特有的学习活动、学校作息安排、人际交往(师生、生生交往)等内容,构 建了学校空间中的生活事件,以此为儿童的学校生活“定位”,形成儿童学校生活的空间感。如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
8、中,一开始就设计了 “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 乐”两个单元,围绕儿童在校生活所需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内容构建儿童学校生活事件, 引导儿童建立守时、守规的学校生活意识,并在言行上做到文明礼貌、友爱同学、尊敬师长 等。而在学校这一空间场域中,“学习”无疑是首要且典型的活动。然而,局限于学校教育 的现实,儿童往往产生了学习仅指知识学习、书本学习等狭隘的学习观念,并且在学习体验 上也有较多的消极感、压抑感。因此,教材在三年级儿童学习转折期,设计了 “快乐学习” 单元,围绕学习观念、学习途径、学习体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典型的与学习活动相关 的内容,设计了儿童学习方面的生活事件,为儿童展现整全
9、的学习图景。道德与法治教材还着重从社会空间的“公共性”入手,设计了公共空间中的生活事 件,引导儿童具有现代公民在公共空间中所必备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在道德与法治 教材中,围绕公共设施的使用、公共环境的保护、公共生活规那么的遵守等内容,构建了公共 空间中的生活事件,引导儿童形成公共空间感,使其不仅在思想上具备公共意识、规那么意识, 而且在行为上也能做到遵秩序、守规那么、举止文明等。3平常性生活事件儿童生活“无事性”的特征,常被成人误以为儿童生活平淡无奇、琐碎拉杂。因此, 些教材的编写者就以儿童平常生活之外的事件,如某种极端的儿童英雄事件或成人世界的宏 大叙事,取代儿童个体生命的呢喃,以使儿童生
10、活“不平凡”。问题是这些极端的生活事件总是极少数人的个别、偶然的遭遇。即使这些个别遭遇构成 了人生耀眼的生活片段,那也只是生活的一局部。因此,不可能为了少数人非常态的生活片 段,忽视了儿童生活的整全。生活化教材的编写者不能越俎代庖地把成人设想的“生活剧本”强加给儿童,只能摹仿 儿童作为平凡的“生活者”所过的常态生活。因此,与那些在极端生活中才可能存在的生活 事件不同,生活化的德育教材构建的生活事件来自儿童的平常生活,是每个儿童在其生活中 都可能遭遇的事件。儿童的平常生活不外乎吃、穿、住、行等口常活动,以及在家庭、学校、 社区等社会空间中的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等。因此,教材围绕着这些生活内容构
11、建了细 小的、平常的“生活事件”。通过这些“平常性生活事件”,儿童能够发现平常生活的奇异、 惊异之处,并能体会平凡生活的点滴与非凡。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方式构建平常性生活事件。第一种是通过抓取一个口常行为或一件平常之事的方式来构建平常性生活事件,引导儿 童认识日常生活的细小、微末之处也有丰富的内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系。如在每一 次对他人的关爱行为中都有“关爱的艺术”,在每一次购买行为中都蕴含着“买东西的学问”, 在每一个玩具背后都凝聚着设计、生产、运输、销售等无数的社会环节与无数人的劳动。第二种是以拟人化的方式,从日常事物的角度来构建平常性生活事件,以此引导儿童“站 在事
12、物一边”,采取事物的立场看待“日常事物的命运”,破除对日常之事漫不经心、熟视无 睹的态度,还原事物与人之间真切、深刻的联系。如教材中设计了一只塑料袋的漂流记、厨余垃圾的自述、泊水桶里白馒头的哭诉等,引 导儿童关注物品的“命运”,使儿童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到“物尽其用”,真正帮助这些日 常事物实现它们的价值。此外,还设计了站在街头迎接人们歇一歇的长椅、无论扔什么都笑 眯眯接受的垃圾桶、在漆黑的夜里为路人默默点亮的路灯等日常事物的拟人化形象,以便让 儿童站在事物的立场,客观地看待这些物品为人们提供的服务,认识到这些日常事物是人类 默默的“朋友”,认真地对待和看护“朋友”是我们应尽的义务。第三种通过
13、巧妙的设问、有趣的想象来构建平常性生活事件,使儿童能够重新发现生活、 再思生活。如通过设计为什么我们居住的村叫“王家村”,为什么出生时父母会送亲友喜蛋 等问题,引发儿童对日常之事背后的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的关注。此外,教材还通过设计想象活动,引导儿童从反面再思生活。如设计冒险家奇奇到“相 同国”的旅行,引导儿童认识到人与人皆相同的生活是多么的无趣,接纳“不一样的你我他” 才使生活丰富多彩;设计“小叮当”到无公共设施的国度旅行的活动,使儿童再思公共设施 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通过设想一天没有广告的生活,让儿童意识到在商业广告无处不在、 无孔不入的现代社会中,需要警惕被广告之风吹跑的危险。第四种通过
14、亲身实践的方式,引导儿童真正体认生活。如模拟厨师手持炒锅数分钟的方 式或模仿快递员在有限时间精确投递包裹的方式,体认劳动者工作并不简单。再如通过发动 儿童的身体感官,引导儿童体认交通问题的存在:如听一听,一长串急促嘈杂的汽车喇叭声 与小鸟的声音,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闻闻,交通繁忙的路口的气味与田间的气味,给人 们带来不同的嗅觉体验;看一看,小区中的停车位占用了多少空间等。如此使儿童真正感受 到交通问题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仅仅从书本上知道交通存在着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占用土 地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建构时间性、空间性、平常性的生活事件,引导儿童学会建构自己的生活事件,从 而在其平凡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生活
15、纪事,建构自己值得铭记、反思、言说的个人生命叙事。这种以构建“生活事件”为主的文本策略一方面将儿童松散的生活内容相对集中化,另 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教材单元一课文的体例,使教材的核心框架从知识体系转向了 人的生活事件,为构建一本名副其实的生活化教材敞开了可能。(二)制作文本“机关”,显露生活之事的全貌就生活本性而言,儿童生活的开展是缓慢、庸常且充满偶然性的。因此,教材这一静态 文本很难完整地反映儿童生活的全貌,只能捕捉生活的片段。在诗学中,“摹仿”是对现实进行框定(a framing of reality)。也就是说,从无始无终的生 活中择取出意味深长、富有教益的生活行动(action
16、or deeds)进行摹仿。而这种摹仿所框定的 生活行动并非只是呈现行动本身,而是呈现这行动的“完整结构”。这完整结构即是呈 现行动的“前因后果”,以使人们从生活行动的“整全性”中获得突悟的可能。因此,教材尽管是静态的文本,但是也可以从儿童生活中择取那些特殊的、富有教益的 生活之事进行摹仿,从而最大可能地呈现生活的全貌。要到达此H的,教材在编写时就需制 作某种文本“机关”,把生活中前前后后、里里外外之事聚拢起来,从而呈现生活之事的“全 貌”,实现儿童从事物的全貌中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的可能。这种“机关”可以是某种时机、 场景、言行、特殊事件等。对此,以儿童生活中不老实行为的编写为例进行说明。在道
17、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我很老实” 一课中,设计了 “小文的金鱼一 事。故事内容是:小文看着同学们热闹地议论自家养的小动物,由于虚荣心作祟,小文也在 同学们面前谎称自家养了好看的金鱼。对此,如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小文家到底是否养了金 鱼、小文到底是否说了谎似乎很难查证。因此,对于“小文”这类典型的说谎行为很难构成 恰当的“教育契机二但是,教材编写时在故事情节上追设一个场景设计,即让同学提议去小文家看金鱼。这 一场景设计就构成了一个很好的文本“机关”。通过这一 “机关”,小文说谎的心理动机、说 谎的后果、小文对说谎的反省都可以通过不断的追问而被逼现出来,从而呈现说谎行为的前 因与后果,使儿童在现
18、实生活中全方位地看到其说谎行为的“全貌”。这样设计不只是让儿 童反思说谎行为,更意在引导儿童对说谎动机、说谎后果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这有利于儿童 从这一完整的说谎行为中,对照认识自己生活中的不老实行为。只有儿童在对自我说谎行为 的动机和后果有了更深的认识后,他们的说谎行为才有可能得到改变。(三)设计内在性活动,通向儿童的内心世界儿童作为具有内在深度的存在,需要教材设计内在性活动,通向儿童的内心世界,引导 儿童过内在生活的方式。首先,通过设计与儿童内在生活相关的活动,揭示儿童的内心世界的存在。如在道德 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我是独特的一课中,通过引入“秘密”这一内心世界的象征物, 展现儿童内心世界
19、的存在。同时,教材在设计学生活动时,不仅设计那些外在的、可见的活动,也着意设计指向儿 童内心世界的活动。如结合一些阅读角的活动,设计了一些引导儿童默默地思考、默默地感 受的活动。此外,在设计内在性活动时,特别注意对儿童内心世界的尊重。如设计与儿童秘密有关 的活动时,就设计了一个让儿童回顾自己秘密的活动,但这一活动并不要求儿童说出来与他 人提供。在其他涉及儿童自我反思的活动中,教材也是指导这种活动,并不要求这类活动外 显化。比方针对儿童破坏公共设施、不守信用的行为时,教材只是引导儿童在心中默默反思, 并进行自我评价,不要求儿童在课堂上说出来。教材不仅揭示儿童内心世界的存在,更注重设计内在性活动将
20、儿童“引入”内心的世界, 学着过内在的生活。如何让儿童进入自己的内心,读懂自己的内心,整理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教材摹仿儿童内 在生活必须突破的问题。因此,在高年级的教材设计中,侧重引导儿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在六年级下册中通过引入“反思”这一主题,展现反思作为内心世界常见的活动方式,引 导儿童有意识地像在自己心中“过电影” 一样(鲁洁语)反思自己的言行,提升儿童过内在生 活的方式。同时,也结合其他教材设计主题,落实对儿童内心世界的关注。如在设计有关儿童老实、 守信、欺负、不宽容等主题的内容时,都注重引导儿童关注行为当事人的心灵状态。以六年级下册“宽容我”主题的内容为例,教材就着重呈现了不宽容的
21、内心状态,包括 对他人无心之失锚铢必较、对他人伤害念念不忘、始终持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报复 想法、无法平息心中的怒气、执意不肯原谅别人等。只有将这些不宽容的内心状态显露出来, 儿童才会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整理自己心中的不宽容想法和情绪,才有可能放弃报复想法、 平息心中怒气,大度地原谅别人。上述这些以“摹仿儿童生活”为本质的文本编写策略,为编写一套真正回归儿童生活的 教材提供了出路,也为生活化德育教材的存在提供了另外的可能。在这地文本策略的使用下, 道德与法治教材才可能不断接近儿童生活、指引儿童生活,从而服务于儿童的道德学习 以及教师的道德教学。这种摹仿儿童生活的德育教材编写方式,不仅丰富了我国德育教材的编写方式和编写经 验,也为世界上其他进行直接德育的国家编写新的德育教材提供了参照。这是中国德育学人 为解决现代学校直接德育的难题进行的一次探索,也为以后生活化德育教材的编写奠定了一 个更高的起点。生活德育微学园作者I唐燕图片I源自网络原文I“摹仿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实现原载于|中国教育学刊2018(01)往期回顾关于道德与法治教材与教学关系的理论反思 引领新型教学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 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性教学建议 生活化教材的编写:从“复制”到“摹仿” 生活化德育教材:“摹仿生活”的双重困难 阅读1081 在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