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急救-PPT演示文稿.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现场急救-PPT演示文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场急救-PPT演示文稿.ppt(2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现场急救概述,现 场 急 救,01,02,03,04,现场急救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内容,现场急救的特点与原则,现场伤员的分类和设立救护区标志,急救系统简介,现场急救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内容,现场急救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内容,现场急救:指在机关、学校、工矿企业、家庭或室外人群中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事故的急危重症伤病员的紧急救护,是指120救护车或专业医护人员到达现场之前“第一目击者”对伤病员所进行的初步急救护理,故又称院前急救。它是重要的第一线救死扶伤工作。,最大意义在于可以大大减轻伤病员的痛苦,挽救垂危伤病员的生命,把致死、致残率降到最低限度,大大缩短治愈时间。,现场急救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内容,学习
2、内容: 正常人体解剖生理 现场急救的四个基本环节 心肺复苏术 外伤的现场急救基本技术 常见内科急症 意外伤害 急性中毒 五官科急症 狂犬、毒蛇咬伤等急危重症的现场急救 灾难及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现场急救 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支持 突发性群体伤害事故医学急救的组织管理,学习方法: 对现场急救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学习 对心肺复苏、外伤现场急救基本技术等的实践操作培训,01,02,03,04,现场急救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内容,现场急救的特点与原则,现场伤员的分类和设立救护区标志,急救系统简介,现场急救的特点与原则,突然发生,思想上无准备。,04,02,03,01,现场急救的特点,病情复杂,难以准
3、确判断。,情况紧急,须分秒必争 。,条件简陋,需就地取材 。,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救重病员后救轻病员,现场急救的原则,先急救后转运,急救与呼救并重,对患者的心理关怀,现场急救的原则,01,02,03,04,现场急救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内容,现场急救的特点与原则,现场伤员的分类和设立救护区标志,急救系统简介,现场伤员的分类和设立救护区标志,现场伤员分类的重要意义,疾病突发、意外伤害发生,伤员数量大,伤情复杂,矛盾,急救技术力量不足与伤员较多,现场急救后转送与运输的矛盾,急救物资短缺与需求量大,现场伤员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将现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用在抢救有存活希望者的身上 ,
4、使急救和转运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降低伤亡率和伤残率,提高伤病员的存活率和急救效率。,现场伤员分类的要求,分类工作应由经过训练、经验丰富、有组织能力的人员来承担 分类工作是在特殊、困难而进击的情况下边抢救边进行的 分类应按先危后重、先重后轻的原则进行 分类应快速、准确、无误,现场伤员的分类判断,疾病突发、意外伤害发生,决定优先急救对象为前提,意识,呼吸,心跳,总体情况,12min内完成,现场伤员急救的标记,现场急救区的划分,伤员的转送,掌握转送医院的特征: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伤病员应该转送:转送途中没有生命危险;应当实施的急救处置全部完成;伤病情有变化已经处置;骨折已固定,对暂缓转送的伤病员要及时
5、救治: 有下列情况之一暂缓转送: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颅脑伤疑有颅内高压,可能有脑疝;颈髓伤并有呼吸功能障碍;胸、腹伤后感情不稳定;骨折固定不确定或未经妥善处理者,复合伤伤员现场急救的原则,优先处理直接危及患者生命的伤病,01,02,03,04,现场急救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内容,现场急救的特点与原则,现场伤员的分类和设立救护区标志,急救系统简介,急救系统简介,急救系统节简介,急救系统,急救指挥系统,县市急救网络,群众性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阅读课本p5,第二章:正常人体解剖生理概要,现 场 急 救,概述,人体基本形态构成和体表主要标志,头,颈,躯干,四肢,(由颅和面部组成。颅内包含脑,面部有眼
6、、耳、鼻、舌等特殊感觉器官。五官也是头部的体表标志。口、鼻式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人体基本形态构成和体表主要标志,躯干,胸部,腹部,人体基本形态构成和体表主要标志,头,颈,躯干,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各一对。,上肢分为肩部、臀部、前臂部和手部。借上肢带连于躯干。,下肢分为臀部、股部、小腿部和足部。借下肢带连于躯干。,人体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双足并拢,足尖朝前,上肢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侧),轴:以人体解剖学姿势为准,可将人体设3根互相垂直的轴。矢状轴为前后方向的水平线,冠状轴为左右方向的水平线,垂直轴为上下方向与水平线互相垂直
7、的垂线。 面:按照轴线可将人体或器官切成不同的切面,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些结构。矢状面是沿矢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如该切面恰通过人体的正中线,则叫作正中矢状面。冠状面是沿冠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水平面或横切面为沿水平线所做的横切面,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与上述两个纵切面相垂直,运 动 系 统,运动系统,运动系统,骨,骨连接,骨骼肌,(骨以不动、微动或可动的骨连结构成骨骼,是形成人体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动力装置,杠杆作用,运动枢纽,神经运动,运动功能,支持功能,保护功能,运动系统骨,骨由骨膜、骨质、骨髓以及神经、血管构成。骨既坚硬又有一定的弹性。按其形态和功能特点可概括为长骨、短
8、骨、扁骨及不规则骨。成人骨共有206块,依其存在部位可分为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四肢骨(126块),运动系统骨连接,骨和骨之间借助于软骨或骨、结缔组织连接起来。从连接形式上可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又称关节)两种。 构成关节的两骨相对的骨面上,被覆以关节软骨,形成关节面。周围包以由结缔组织组成的被囊,即关节囊,囊腔内含有少量滑液。关节还有一些辅助机构,如韧带。关节盘、关节唇、滑膜襞等,运动系统骨骼肌,运动系统的肌肉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名骨骼肌。每块肌肉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运动系统颅骨及其骨连结,颅骨是头部
9、的支架,由29块骨头组成,可分为脑颅和面颅。脑颅位于全颅的上后部,前下部为面颅。颅骨连接的特点是多块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颅骨以直接连接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颅腔,容纳脑;只有下颌骨与颞骨之间形成活动的颞下颌关节。 可触及的主要骨性体表标志有乳突、枕外隆凸、下颌角、下颌关节、眶上切迹等。,运动系统躯干骨及其骨连结,脊椎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分颈、胸、腰、骶及尾等5段。它们借韧带、软骨和关节连城完整的脊椎。 脊椎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椎间关节及许多韧带连接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柔韧。,上肢骨与下肢骨,上肢骨及其连接:上肢骨包括上肢骨带和自由上肢骨两大部分。前者有
10、锁骨和肩胛骨;后者包括臂部的肱骨,前臂部并列的尺骨、桡骨,手的8块腕骨、5块掌骨和14块指骨。上肢骨的连接包括上肢带骨的连接和自由上肢骨的连接。,下肢骨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下肢带骨即髋骨,自由下肢骨包括大腿部的股骨、髌骨,小腿部的胫骨、腓骨,足部的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骨,循 环 系 统,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循环系统心脏,循环系统血管,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由心室发出的血管,在行程中不断分支,形成大、中、小动脉。,引导血液回心得血管,小静脉起于毛细血管网,行程中汇成中静脉、大静脉,最后开口于心房。深静脉多于同名的动脉伴行,浅静脉走行于皮下组织中。,连接动、静
11、脉之间的极细微的血管网,管壁菲薄,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循环系统大循环及小循环,循环系统头颈部及四肢血管走行,头颈部的动脉主要来源于颈总动脉。 上肢动脉的主干是锁骨下动脉。 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由髂外动脉延续向下,经股前部下行,在股下部穿向后,行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循环系统血液及血液凝固,血液,动脉血(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鲜红色),静脉血(含大量二氧化碳,暗红色),血浆(水分、少量蛋白质、低分子物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的气体运输,使血液凝固、维护血管壁完整,抗炎、抗感染、免疫功能,循环系统血压、心率、脉搏,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
12、侧压力。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通过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侧压力,使管壁扩张,形成动脉血压,呼 吸 系 统、消 化 系 统,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料、水分和无机盐并排除残渣,其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神 经 系 统,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以及与其相连的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神经系统,内、外环境刺激,神经,脑和脊髓的中枢,神经,效应器,反应,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及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延髓,脑干,脊神经,
13、脑神经,内脏神经,感 觉 器 官,眼的解剖及生理,鼻的解剖及生理,鼻,外鼻,鼻腔,鼻窦,咽喉的解剖及生理,咽喉的生理功能,吞咽功能,呼吸功能,保护和防御功能,发音及共鸣作用,耳的解剖及生理,皮肤的解剖及生理,第三章:现场急救的四个基本环节,现 场 急 救,01,02,03,04,现场评估,判断病情,紧急呼救,自救与互救,现 场 评 估,评估现场情况,现场评估,评估安全保障,个人防护设备,判 断 病 情,判断病情检查意识是否存在,一喊二拍三掐人中,拍足跟或掐捏上臂,不要猛烈摇晃患者,判断病情检查心跳、脉搏是否停止,触摸颈总动脉,触摸肱动脉,判断病情检查呼吸是否停止,清理口腔异物,舌根后坠,判断病
14、情检查呼吸是否停止,仰头举颏法 仰头抬颈法 双手抬颌法垫肩法,判断病情检查呼吸是否停止,食指和中指指尖不要深压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 头后仰程度。成人头后仰的程度是下颏角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儿童、婴儿头部后仰的程度分别为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成 60、30角。不能过度上举下颏,以免口腔闭合。 口腔内有异物或呕吐物时,要立即清除,但不可占用过多的时间。 开放气道要在 内完成,在心肺复苏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体位放置。急救时,一般将患者置于心肺复苏体位,即仰卧位。待气道通畅后,若 患者呼吸和心跳恢复,即置患者于昏迷体位(侧卧位):将患者小心向左(或向右)翻转成侧 卧位,肘
15、部及膝部微屈,头枕于肘上,下颌向前方推出。这种体位可防止舌根后坠或呕吐物 被吸入气道而引起窒息,液体分泌物也可自然流出口腔,判断病情检查呼吸是否停止,一看二听三感受,判断病情检查瞳孔大小,瞳孔位于虹膜正中,黑色。外界光线强时,瞳孔缩小;反之, 瞳孔自动放大。正常瞳孔直径一般为 ;为缩小, 见于有机磷类农药中毒等;强光下瞳孔直径 ,称瞳孔散大, 见于阿托品中毒、深昏迷、临终前或已死亡者。,判断病情判断总体情况,体表,头颈部,胸部,腹部,脊椎及骨盆,四肢,环境状况,患者休克或生 命垂危时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嘴唇、指甲发绀(表明缺 氧)等。检查患者体表有无瘀血、出血。如有出血,要立即设法止血
16、。,检查患者头皮、颅骨和面部;耳、鼻有无出血或液体流出。观 察瞳孔和眼球,观察口腔,检查颈部有无损伤、出血及颈项强直与棘突压痛等。,检查胸部有无肋骨骨折和开放伤口。观察呼吸状态,吸气时两侧胸部是否对称。询问 是否存在呼吸困难、胸痛及疼痛程度。,检查腹部有无隆起、包块;有无伤口出血、腹内容物外露;有无腹胀、腹痛及腹痛性质; 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检查有无畸形、肿胀、疼痛;注意关节活 动是否正常;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末梢循环情况等。,环境中有无特殊的气体、化学物品或其他危害因素继续对伤病员造成危害等。,两手分别放在患者髋骨两侧,轻轻增加压力,检查骨盆有无疼痛和骨折。观察外生殖器有无损伤。,
17、判断病情急危重症伤病员分级,一级,二级,三级,极危重。立即就地抢救。最危险、最危急的疾病只有猝死。猝死就是指患者突然死亡。引起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心跳骤停。,危重。病情随时有可能发展为第 级,应立即就地抢救。某些突发的心脏病患 者随时有发生心脏骤停的危险。,较重。患者应尽快得到治疗。这类疾病包括急性脑血管病及各种原因造成的休克、昏迷、呼吸衰竭、重症支气管哮喘、癫痫大发作与各种急腹 症、大呕血、大咯血、急性中毒等。,紧 急 呼 救 与 自 救 互 救,紧急呼救与自救互救,第四章:心肺复苏术,现 场 急 救,01,02,03,心肺复苏的概念,意义和作用,实施过程,概 念,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心肺复苏术是
18、指当任何原因引起急危重症伤病员 呼吸和心跳骤停时,在现场采取徒手来维持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人工循环和呼吸最基本的抢救方法。其目的是保护脑和心脏等重要脏器,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和作用,人体基本形态构成和体表主要标志,人突然发生呼吸和(或)心跳骤停,猝死,血液循环停止,体内储存的氧在46min 内即耗竭,人体大脑是高度分化和耗氧最多的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复苏的成功不仅在于使 心跳、呼吸恢复,更重要的是恢复大脑的正常功能。越早开始心肺复苏术,复苏的成功率就 会越高。,现场心肺复苏术的实施过程,现场心肺复苏术的实施过程,C,A,B,D,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除颤
19、,在进行心肺复苏术之前,必须首先迅速判断患者的神志、心跳、呼吸是否存在。心跳、 呼吸骤停的主要指征是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当确定心跳、呼吸停止时,应立即进行呼救和现场心肺复苏术。,胸外心脏按压,为使复苏有效,必须使患者仰卧平躺在坚实的平面上(背靠坚硬地板或垫硬板、头不要 枕枕头),解开衣领及裤带。如果患者俯卧或侧卧,则应立即使其翻转成仰卧体位。搬动患 者应整体搬动或整体翻转,特别是有颈椎外伤者,应防止颈部扭曲。,胸外心脏按压,颈动脉较粗,且离心脏最近,又容易暴露,便于迅速触摸。抢救者一手在前额继续保持 头部后仰的同时,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指尖并拢,置于患者的喉部,平喉结向
20、靠近抢救者一 侧的颈部滑动到胸锁乳突肌前缘的凹陷处。,胸外心脏按压,取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为按压点。也可以用触摸颈总动脉一手的无名指压胸骨 剑突,食指与中指并拢,定位于肋弓角顶端之上;另一手的掌根从前额移至平放并紧靠在食 指旁,即胸骨的中 1/3与下 1/3段的交界处,使手掌根的长轴与胸骨的长轴重 合,以保证按压的力量在胸骨上,避免造成肋骨骨折。然后,将定位手的掌根放在另一手 的手背上,使两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手心翘起离开胸壁,保持下压力量集中于胸骨上 。,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者的上半身前倾,两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两臂位于患者胸骨正上方,双肘关节伸 直,两臂与患者垂直成 90角,以髋关节作为
21、支点,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按压深度至少 5cm,而后迅即放松,使患者胸部自行复位。但放松时手掌根不可离开胸壁,以免因位置改 变而使按压无效或造成骨折损伤。如此反复,按压与放松时间要求大致相等,按 压频率为至少 100次min。,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姿势要正确,每次按压后必须完全放 松,胸部恢复原位,但手掌根不离开胸部。 按压应平稳、规律,用力要均匀、适度。 为避免按压时呕吐物反流至气管,患者头部应 适当放低。 心脏按压必须同时配合人工呼吸。一人单独操 作时,可先做胸外心脏按压 30次/min、再行口对口人工呼 吸 次;两人操作时,可一人先做胸外心脏按 压 30次min,另一人接着行口对口
22、人工呼吸 次。如此 反复进行。 操作过程中,救护人员每隔 min可交替做心肺苏术,但不得使复苏抢救中断时间超过 10s。 按压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判断效果。可每做 个周期后检查 次呼吸、脉搏。胸 外心脏按压有效的指标是按压时可触及颈动脉搏动或肱动脉搏动(婴儿)。 对意识清醒或仍有呼吸、心跳或脉搏等体征的患者,不宜施行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儿童现场心肺复苏术与成人的做法基本相同。其特点为头部后仰 60,用一只手掌根 按压其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下压深度为 2.54。,开放气道,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进行人工呼吸前的首要步骤。如果气道不通畅,可导致 自主呼吸突然停止或人工呼吸无效,胸外
23、心脏按压无用,后期处理(如用药、除颤、脑复苏 等)也将失败。因此,确保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术的关键。,发现下列情况可开放气道: 意识障碍; 呼吸停止; 呼吸运动虽然存在,但可听到鼾声,提示鼻和口腔甚至咽喉部空气流通不畅; 人工呼吸时,气道有阻力,胸廓运动 不正常。 去除气道异物。异物若为液体,在翻身、头侧位时会自然流出。口腔内有固体或半流体(污物、假牙及呕吐物等)时可用手指挖出。 开放气道。意识丧失可因患者全身肌肉松弛,舌根后坠阻塞气道所致,可用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双下颌上提法或垫肩法打开气道。,人工呼吸,方法:抢救者深吸一口气,用力把气体吹入患者的肺脏,借外力来推动肺、膈肌或胸廓运动,使气体
24、被动进入和排出肺脏,以保证机体氧的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人工呼吸,频率: 成人1012次/min,儿童 16次/min,婴幼儿 20次/min。每次吹气时间为 2s。 通气量: 成人吹气量为 500600ml;给儿童、婴幼儿吹气时, 观察到胸部浮起即可。 注意事项: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操作时可取一块纱布单层覆 盖在患者的口或鼻上,有条件时用面罩及通气管更为理想。 人工呼吸一定要在气道开放的情况下进行。 向患者肺内吹气不能太急太多,胸廓略有隆起即可。吹气量不能过大,以免引起胃扩张,导致呕吐、误吸;吹气量也不宜过少,否则会导致通气不足。,心肺复苏有效的判定,早期心脏除颤,第五章:外伤的现场急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场 急救 PPT 演示 文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