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二课时(陈太丘及友期)一、出示目标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2、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评析文中人物(元方,父亲的友人)。3、从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的人。二、自主学习板块一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字音给加点字注音:及友期行 xng 太丘舍去 sh 尊君在不 fu 非人哉 zi 友人惭 cn2、学生试读课文,其余评点3、学生听读课文,学习技巧4、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节奏陈太丘/及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2、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及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及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板块二 (二)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借助课文注释,理解文意2、解释重点词语,积累字词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陈太友及友期: 约定 太丘舍去: 离开 去后乃至: 才 尊君在不: 通“否” 及人期行,相委而去 丢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诚信 友人惭: 感到惭愧,意动用法 下车引之: 拉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3、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他们)约定(在)正午(见面)。过了正午(那个朋友)没有来,陈太
3、丘不再等候(他)就(先)走了,陈太丘走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还没有到,他已经先走了。”友人便发怒骂道:“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先走了。”元方说:“您及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还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板块三 (三)探究课文,把握形象小组讨论:1、你觉得文中的“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友人及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
4、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2、你认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
5、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明事理、懂礼仪。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5、背诵课文三、当堂训练1、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称:陈太丘及友期行,期日中,( 友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太丘 )去后( 友
6、)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 )答曰:“( 家君 )待君久不至,已去。”2、你能说出这三种称谓有什么不同吗?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你父亲”。 君:对别人一种有礼貌的称呼,相当于“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我父亲”。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鄙人 卑职 家父 令尊 寡人 足下 令郎 老朽 令堂 犬子敬词: 谦词: 4、翻译下列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君及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及家父约在正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
7、就是失礼。课外阅读: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解: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5、师:学习。 6、法:效法,仿效。7、周公:周武王的弟弟。8、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译文:陈元方(即陈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即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
8、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我的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蒸饭成粥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及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及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记之。
9、”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解:萆b:蒸锅中的竹屉。 釜f:锅。 馏lu:蒸饭。 糜m:粥。 更相易夺:意为互相补充 译文: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 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难兄难弟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及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译文: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天,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宴裁决。陈宴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他俩的功德都很高,难以分出上下啊!”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第 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