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1286-2018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pdf
《GB51286-2018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51286-2018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pdf(7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e P GB 51286 - 2018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urban road engineering 2018-02 -08 发布2018 -09 -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联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ur七anroad engineering GB 51286-2018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1 8 年9 月1 日
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家标准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urban road engineering G 51286 -2018 4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海淀三里河路9号) 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 河北l鹏润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淤 开本850X1168毫米1/32 印张2Ys字数63千字 2018年9月第一版2018年9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17.00元 统一书号15112 31465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百寄本社退换 (11jfS政编码100037) 本社网址:http:/ ww
3、w.cabp. 网上书店:hllp:/www.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飞、2.基本规定;3.道路; 4.桥梁;5.隧道;6.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 本规范全部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解释,由北京市市政 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 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 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口号3号楼(市政总院 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4 本规范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 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 有限公司 重庆市设
4、计院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政路桥建设控股(集团)有限 公司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同济大学 天津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公联公路联络线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包琦讳和坤玲徐健杨斌 马荔王晓华张讥徐波 韩振勇倪伟温学军雷丽英 朱自力丁建平李建军李建中 曹景张燕李永生李飞 戴文涛李达彭栋木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罗玲曹文宏张仁宁平华 聂爱华杨党旗周良安关峰 袁韬谢超 5 目次 1 总则 2 基本规定.2 3 道路.4 3. 1 一般规定4 3. 2 路线7 3. 3 路基路面7 3. 4 交叉8 3. 5 行人和非机动
5、车交通系统9 3. 6 公共交通设施10 3. 7 公共停车场和城市广场10 3. 8 施工11 4 桥梁.12 4. 1 一般规定12 4. 2 荷载.13 .3 结构17 4. 4 抗震.18 4. 5 施工18 5 隧道.20 5. 1 一般规定. 20 5. 2 总体布置20 5. 3 结构.21 5. 4 设备及设施.22 5. 5施t22 6 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23 6.1 一般规定. 23 6 写u4 品 EUnb f ?uqh】吁中 9扣 施施 设设 3 全理 旧 安管 说 录朋 通通词名说 交交用准文 22 J范标条 ili规用 本引 附 7 Contents 1 Gene
6、ral Provisions1 2 Basic Requirements2 3 Road . 4 3. 1 General R巳qUlrements4 3. 2 Route7 3. 3 Subgrade and Pavement7 3. l lntersection8 3. 5 Pedestrian and No什mOIOrVehicles Traffic System9 3.6 Public Transport Facilty10 3. 7 Public Parking Lot and City Square. 10 3. 8 Construction11 4 Bridge12 4. 1 G
7、eneral Requirement:s12 4.2 Load13 4. 3 Structu re17 4. l Seismic Resistilnce18 4. 5 Construction18 5 Tunnel20 5.1 G巳neralRequirement:s20 5. 2 General Layout 20 5. 3 Struclure21 5. 4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22 5. 5 Construction22 6 Traffic Safety and Traffic Managem巳ntFacilities23 6. 1. General Requi
8、rements23 8 6. 2 Traffic Saety Faciliries23 6. 3 Traffic Manag巳rnenrFacilities24 Explanation of矶Tordingin This Cod巳25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26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27 9 1总则 1. 0.1 为规范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统一城市道路基本功能和性 能要求,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定本 规范。 1. O. 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道路(包括广场 及停车场)的工程建设。 1.
9、 O. 3 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应根据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 益进行协调统一,应遵循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建设 原则。 1. O. 4 城市道路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l 2基本规定 2.0.1 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控制性 详细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为依据,并应与环境保护规划和l防灾规 划等专项规划相协调。 2. O. 2 城市道路应为人员、车辆提供满足预期的通行能力、承 载能力、安全控制要求及抗灾减灾能力的道路、桥涵、隧道等构 筑物及设施。 2.0.3 城市道路的构筑物及设施应具备人员、车辆通行所需的 性能,包括必要的安全性、适
10、宜的舒适性、预期的耐久性、与周 边环境的协调性及抵御规定重现期自然灾害的性能。 2.0.4 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应遵循节水、节地、节材、节省资源 及保护环境的原则,应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与影响。 2.0.5 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应注重前期调查、研究及论证;应进 行满足建设过程需求的勘察工作;应为使用阶段提供满足运营维 护需求的相关资料及必要设施。 2. O. 6 道路工程建设应采用质量合格并满足要求的材料、产品 与设备。 2. O. 7 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 产管理方针;施工应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应建立安全生产管理 体系。 2.0.8 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应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11、当工程质量 验收不满足要求时,不得投入使用。 2.0.9 城市道路工程应根据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设计;道路工 程的主要结构及构筑物应明确设计使用年限;当达到设计使用年 限或遭遇重大灾害后,应进行技术鉴定,确定满足使用要求后方 可继续使用。 2 2.0.10 道路、桥梁、隧道及其附属设施应明确养护目标并实施 养护,应制定突发事件及灾害应急预案;当道路、桥梁、隧道及 其附属设施因结构或设施损坏危及人员和车辆安全时,应立即限 制交通并进行修复。 2.0.11 城市道路应形成适宜残疾人和老年等行动不便者通行的 元障碍人行设施系统。 2.0.12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及运营维护应满足对文物、古树名 木、水源
12、地等的保护要求。 3 3道路 3.1一般规定 3.1.1 道路应按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 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规 划阶段确定的道路等级,当遇特殊情况需变更时,应进行技术经 济论证,并应报相关审批部门批准。 3.1.2 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应符合表3.1.2的规定。 道路等级 设计应度 (km/ h) 表3.1.2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 3.1.3 道路设-计车辆应符合同家车辆生产标准,车辆的外廓尺 寸和运行性能应具有代表性。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应符 合表3.1. 3的规定。 表3.1.3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 车辆类型 总IX总、宽 d自
13、、古fFtf- (111) ( 111) ( m ) 小客车6 1.8 2. 0 大型客车 2 2. 5 4.0 饺J墨客车 8 2. 5 4. 0 注.1 总长-车辆前保险杠至后保险杠的距离; 2 总宽:车厢宽度(不包括后视镜); 3 总高车厢顶或装载顶至地而的高度, 前:悬 (111) 0. 8 1.5 1. 7 4 前悬:车辆前保险杠至前怕牺JI巾线的距离, 前I ( m ) 3. 8 6. 5 5.8+6. 7 后悬 (111) .4 4. 0 3. 8 5 辑h距.双如11车时,为从前轴轴巾线到后前11轴中线的距离;饺接写二日才分!j)IJ;J 前辄l辄l中线至中轴轴rlo线、中轴!
14、ffI1中线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 6 后悬:车辆后保险杠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 4 3.1.4 道路设施应满足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通行要求, 同时应设置完善的排水、照明和交通设施,并应满足管线布设、 绿化、景观的总体布置要求。 3.1.5 道路建筑限界应根据设计车辆确定。道路建筑限界内不 得有任何物体侵人。道路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道路建筑限界应为道路上净高线和道路两侧侧向净宽边 线组成的空间界线(图3.1. 5)。顶角抹角宽度CE)不应大于机 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的侧向净宽(W,)。 (a)无中间分隔带 E 巳h、- 阳区一一一一一一广一一一丁曰 o 0 : :r:Uj ;W, 帆
15、l Wdlll 图3.1. 5 W, j,j句b (b)有中rWJ分隔带 E .E L三GB 18306规定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3.1.9 道路应避开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塌陷、地 震断裂活动带寄:自然灾害易发区;当不能避开时,必须提出有效 的工程措施和严格的管理措施。 6 3.2路线 3.2.1 路线设计应贯彻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国策, 降低道路工程对沿线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影响。路线设计平面应 顺适、纵断面应均衡、横断面应合理,并应适应地形地物和周边 环境,满足行车安全、排水通畅等要求。 3.2.2 路线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网规划,并应与地形地物、地 质水文、地域气候、
16、地下管线、排水、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等要 求结合,合理确定路线线位和l技术指标。 3.2.3 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 和l曲线、超高、加宽等。圆曲线的最小半径应能保证车辆在曲线 部分行驶安全、舒适。 3.2.4 平纵面设计应按道路通行条件满足停车视距、会车视距 或超车视距的要求。 3.2.5 纵断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与建设条件,综合交通安全、 工程建设投资与运营期间的经济效益、节能减排、环保效益等因 素.合理确定技术指标。 3.2.6 纵断面设计最大纵坡应满足所在地区各种气候条件下安 全行车的要求,采用最大纵坡时应限制最大坡长。纵即面设计应 与道路两侧建筑和地块高程合理
17、衔接。 3.2.7 横wi面设计应按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结合 各种控制条件,在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合理布设,并应分别满足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带等宽度的 规定。 3.2.8 平面和横断面设计应优先布置行人和公共交通设施。 3.3路基路面 3.3. 1 路基路面应根据道路功能、类型和等级,结合沿线地形 地质、水文气象及路用材料等条件进行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 选材、节约资源。应使用节能降耗型路面设计,合理采用路面材 7 料再生利用技术,并应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方 便施工的路基路面结构。 3.3.2 路基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抗变 形能
18、力和耐久性。同时,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抗滑、耐磨与低 噪声等表面特性的要求。 3.3.3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应根据道路排水总体设计的要求,结 合沿线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设置必要的地表排 水和地下排水设施,并应形成合理、完整的排水系统。 3.3.4 路基防护应根据道路功能,查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 件,合理选择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并应与 环境景观相协调。 3.3.5 路基支挡结构设计应满足各种设计荷载组合下支挡结构 的稳定、坚固和耐久性要求;结构类型选择及设置位置和范围的 确定应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便于施工养护;结构材料应符合耐 久、耐腐蚀的要求。 3.3.6 对软
19、土、黄土、膨胀土、红如土、盐渍土等特殊土地区 的路基设计,应查明特殊士的分布范围与地层特征,特殊土的物 理、力学和水理特性以及道路沿线的水文与地质条件,应合理确 定特殊土地基处理或处泊的设计方案,应使其具有良好的抗变形 能力和稳定性要求。 3.4交叉 3.4.1 道路与道路交叉形式应根据道路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 交通流量和流向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3.4.2 道路交叉口设计应安全、有序、畅通,兼顾所有道路使 用者的要求,处理好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综合考虑交通组 织、几何设计、交通管理方式和交通工程设施等要素,并应与周 围环境相协调,合理确定用地规模。 3.4.3 当城
20、市快速路与所有等级的道路交叉时,必须设置立体 交叉。 8 3.4.4 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交叉位置应符合规划要求,形式应 根据道路和轨道交通线路性质、等级、交通量、地形条件 、安全 要求以及经济、社会效益等因素确定。 3.4.5 当道路与全封闭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交叉时,必须 设置立体交叉。 3.4.6 当道路与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铁路车站、铁路编组站 交叉时,必须设置立体交叉;行驶有轨或无轨电车的道路与铁路 交叉时,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3.4.7 道路上跨轨道交通应符合轨道交通建筑限界的规定。 3.4.8 道路与道路的平面交叉口,以及无人看守或未设置自动 信号的道路与铁路平交道口的视距三角形
21、范围内,不得有任何妨 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3.4.9 平面交叉口应设置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设施,并应与交 叉口的几何特征、人流量、车流量、交通组织方式等相协调。 3.4.10 立交区域内的非机动车和行人系统应保证其连续性和有 效宽度.应与相交道路的非机动车和行人系统相匹配,布置应满 足安全、便捷的要求。 3. 5 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3.5.1 道路应根据使用功能要求,设置相应的行人和非机动车 交通设施。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应安全、连续,应保证行人 及非机动车的有效通行宽度。人行道有效通行宽度不应小 于1.5m。 3.5.2 城市道路上的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系统JH与道路沿线的 居住区、
22、商业区、城市广场、交通枢纽等内部的相关设施合理衔 接,构成完整的交通系统。 3.5.3 对视距受限制、急弯陡坡等危险路段以及车行道宽度渐 变路段,严禁设置人行横道。 3.5. 4 当穿越车行道的人行横道长度大于16m时,应在分隔 带或道路中心线附近的人行横道处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 9 3.5.5 穿越快速路的行人过街设施必须采用立体交叉的方式。 3.5.6 设计速度大于40 km/l丁的道路,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 之间必须设置安全隔离设施。 3.5.7 对长度大于1000m的隧道,严禁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 道或人行道在同一孔内设置;对长度小于或等于1000m的隧道, 当需设置非机动车道或人
23、行道时,与机动车道之间必须设安全隔 离设施。 3.5.8 独立的步行街应满足消防车、救护车、送货车和l清扫车 的通行要求,且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0m。 3.5.9 非机动车专用路的设计速度应小于20km/h,并应设置 相应的交通安全、排水、照明等设施。 3.6 公共交通设施 3.6.1 道路设计中应根据城市公交发展战略和线网规划要求进 行公共交通设施设计,应包括与道路相关的公共交通专用车道和 车站的设计。 3.6. 2 公交专用车道的设计应与城市道路功能相(TC配,应合理 使用道路资源。 3.6.3公交车站应根据公交钱网规划,并应结合沿线交通需求 及各类交通接驳布局要求设置。 3. 7 公共停
24、车场和城市广场 3.7.1 公共停车场和城市广场的位置和规模必须符合城市规划 要求,并应根据道路交通组织,合理布局。 3.7.2 停车场及城市广场出人口必须有良好的通视条件,视距 三角形范罔内不得有任何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且不得影响 临近交叉口的交通运行。 3.7.3 机动车停车场车位布置可按纵向或横向排列分组安排, 每组停车不应超过50辆。当各组之间无通道时,必须阳出大于 或等于11m宽的消防通道。 10 3.8施工 3.8.1 道路施工应满足道路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及耐久性要求。 3.8.2 道路施工应进行必要的施工工艺性能检测、工程质量检 验及专项验收,并应满足道路防排水要求。 3.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51286-2018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GB51286 2018 城市道路 工程技术 规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