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20课)说课稿.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20课)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20课)说课稿.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20课)说课稿17古诗三首说课稿望洞庭说课稿一、说教材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2、 说教学目标1.能正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三、说教学重难点1.背诵古诗。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重点)2.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难点)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1.诵读体会法:在完成扫清文字障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抓字眼体会法:抓“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
3、赞美之情。 3.想象法:通过诵读,来想象诗人所描述的画面。感受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说学法】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五、说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山清水秀,而且历史悠久,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今天,我们将借助唐诗望洞庭,来领略一代“诗豪”的绝世文采。 2.解题,了解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整体感知美。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目的。(二)理解读,洞察美1.抓住字眼“两相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明确诗的意思; 2.抓想象领悟诗的
4、意境。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赏析古诗。 3.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三)诵读悟情,深化美1.投影出示两首诗: 2.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桌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四)延伸读,升华美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五)多样作业,表现美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望天门山说课稿一、说教材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
6、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说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重点)2.引导学生理解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难点)四、说教学过程(一)谈话
7、激趣,导入新课。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李白的古诗。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3.“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4.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5.“放手
8、”让学生自学三、四句。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6.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紧扣词句”。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2.“想象画面法”。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
9、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四)指导诵读诗句。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2)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五)总结方法,布置作业。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
10、,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义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说教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首诗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3、 说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11、2.能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三、说教学重难点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重点)2.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难点)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求达到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效果。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节课将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穿插自主合作学习法,力求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
12、,在内容学习中掌握方法。五、说教学过程(一)欣赏美景,理解诗题在开课伊始,我将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西湖风景,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意在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营造阅读期待。引出课题,分析初晴与后雨的天气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课题。(二)初读诗句,品味诗意首先要求学生合作读,读准字音;接着我通过配乐朗读,进行示范读;然后要求学生自由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最后汇报读。(三)精读诗句,培养情感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课件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师生
13、配合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2.在体会感受时,从“淡妆浓抹总相宜”入手,体会“淡妆浓抹”所描绘的西湖“晴姿”和“雨姿”的不同景色,明白在诗人心中西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美的,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比拟的精妙,品味语言魅力。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展开想象,拓展练习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教材内容,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展开想象,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晴时西湖及雨中西湖的美。六、说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西湖水光潋滟
14、晴好山色空濛 雨奇 总相宜西子淡妆 浓抹18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 一、说教材富饶的西沙群岛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主要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课文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 西山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英雄儿女守卫祖国的南大门西沙群岛。本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阅读中,慢慢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读者从这奇异的风光中想象的看到自然风光的美丽。本文共有7个自然段,可以分三个部分来理解,这三大部分都是围绕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丰富来写的。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提示,
15、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见解。二、说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威武、成群结队、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4.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重点)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难点)四、说教法学法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我主要是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本班
16、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一层深一层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美丽风光景色来启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我采用了:读书法、创设情境、提问等几种教学方法。1.根据新大纲要求“以读为本”的教学精神,让学生从读中理解文中所讲内容。2.结合课文意图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如文中提到“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为什么海水会有这么多种颜色?(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浅来对比)3.加强朗读,为什么文中说“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又是鸟的天下,这里老师有提示学生自读自语。划出有关的词句,这样的教学思路既合理,又符合学生现实学习兴趣。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学开始,我先向学生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17 20 说课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