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病害发生规律与果蔬采后生理变化.doc
《仓储病害发生规律与果蔬采后生理变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仓储病害发生规律与果蔬采后生理变化.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仓储病害发生规律与果蔬采后生理变化仓储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果蔬采后生理变化一、仓储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病害的初侵染来源病害循环 影响病害发展的因素1.病害的初侵染来源田间无症状,但已被侵染的果蔬产品;产品上污染的带菌土壤或病原菌;混进仓库的已发病的果蔬产品;广泛分布在仓库及工具上的某些腐生菌或弱寄生菌。 2.病害循环病害循环又称为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病的整个过程。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原物如何渡过作物休耕期或休眠期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如何从越冬越夏场所到达寄主表面初侵染与再侵染:病原物如何侵染植物并进一步在
2、植物群体中扩大危害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就是在寄主作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在什么场所、以什么方式渡过寄主休眠期而后引起下一季节的初次侵染。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一般就是田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病原物越冬越夏的方式 休眠体:以休眠孢子,菌核、子座,冬孢子卵孢子,或以种子混在寄主种子中腐生:残体、土壤(寄居或习居菌)中寄生:田间病株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以虫瘿、种子、菌核、冬孢子、卵孢子,菌丝体等形式存在。病株残体:病残组织在土壤中。田间病株:各种方式潜伏或连续侵染田间植株或其它野生寄主;活体寄生物。土壤:休眠体,腐生(寄居或习居)粪肥:随残体混入肥料中,小麦腥黑穗病菌可经过动物消化
3、道而不死亡。仓库及各种仓储运输工具病原物的田间传播气流传播:真菌孢子质轻量大,易随风传播;风引起植株的接触传病。雨水和流水传播:细菌、真菌中的鞭毛菌及许多半知菌都通过雨水及流水传播。生物介体(昆虫)传播:包括昆虫、螨、线虫及其它动物等;如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玉米啮叶甲(玉米萎蔫病菌),昆虫(病毒),鸟类(寄生性种子)。土壤与肥料传播:沾附、携带、运输人为传播:种苗流动、农产品及包装材料以及农事操作等。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病原物的仓储传播接触传播: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传播途径。震动传播:果蔬产品采处理过程复杂,造成的震动能引起病原菌孢子大量飞散。昆虫传播:不同于田间病毒病的昆虫传播;由于果实腐
4、烂易引起昆虫滋生,再由昆虫沾带到健康的产品上。土壤传播:特别是蔬菜产品,采后难处理干净,表面粘附的土壤常带有病原菌。水滴传播:产品在包装袋内贮藏,由于产品进行呼吸而导至大量水滴凝结,多时流动传播病原菌。 初侵染(primary infection)与再侵染(secondary infection)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 针对采后病害:田间再侵染的多少与仓储后再侵染的情况并无相关性,往往与病原菌产孢量的多少,产品的成熟度、仓储时的环境条件及仓储期的长短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如:黄瓜疫病在田间再侵染频繁,但在贮运期,由于贮
5、运期不长及产品表面较干燥,因而再侵染不多;柑桔褐色蒂腐病,采后也基本上没有再侵染,因为病原菌产生孢子较晚且贮藏环境下不利于病原菌孢子萌发;荔枝霜疫霉病,由于发病温度较低、采前采后湿度较易满足、病害潜育期短,不论采前采后,其再侵染都比较频繁。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接触开始,到侵入寄主植物并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最终发生致病作用并显示出可见症状的过程。也就是指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通常将它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阶段。 侵入前期:指是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范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
6、段时间。接触指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的初次直接接触。几分钟至几个小时,有的长达数月(如多年生的木本植物,马铃薯的块茎等的病原物)。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建立寄生关系。病原物的侵入方式主动侵入:菌物以芽管、菌丝、根状菌索,线虫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的方式称为主动侵入。被动侵入:植物病原细菌及植物病毒等只能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的侵入的方式称为被动侵入。 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直接侵入: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大多数菌物是以孢子萌发形成芽管或以菌丝从表皮直接侵入。线虫及寄生植物的侵入等。自然孔口侵入:植物的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都可能是病原物
7、侵入的途径,尤其是以气孔最为重要。菌物及细菌都可从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从微伤口或介体昆虫危害所造成的伤口侵入。菌物的芽管、菌丝及细菌等,病毒只能从伤口侵入。 侵染时间与侵染剂量侵染时间:几分钟至几小时,不超过24小时。侵染剂量:侵入所需的病原物最低数量称为侵染剂量(infection dosage)。浸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寄主品种的抗病性和侵入部位而不同。侵染叶片的菌物,有的以单个孢子就能引起侵染。麦锈菌只需1个夏孢子,小麦赤霉菌则需10000孢子/毫升;白叶枯菌需高于108个菌体/毫升,烟草花叶病毒需104105个粒体/病斑。 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病原物的侵入和环境条件有关,其中以湿度
8、和温度的关系最大。在一定范围内,湿度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温度则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真菌,由于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开闭,因而光照也可影响病原菌的侵入。如禾本科植物的气孔在黑暗条件下是完全关闭的,锈菌接种时需一定光照。 潜育期:从寄生关系的建立到症状开始出现的时期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不一,一般10天左右。潜育期的长短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以温度的影响最大。病原物侵入以后,几乎不受空气湿度的影响。 局部侵染(local infection):病原物侵入寄主细胞后,仅在侵染点周围的局部细胞中扩展。多数病害属于局部侵染。如: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系统侵染(systemic infe
9、ction):病原物从侵入点开始,逐渐扩展到寄主植物体内的大部分细胞和组织,使大部分器官和组织都带有这种病原物。如枯黄萎病、青枯病、玉米丝黑穗病等。贮运病害基本没有系统侵染的。潜伏侵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在寄主体内潜伏,并不立即表现症状,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或寄主的特定发育阶段(如成熟)才表现症状。现在多数叫被抑侵染(Quiescent infection),如南方水果的炭疽病。症状隐蔽(masked symptom):植物被病原物侵入后一般表现症状。但在某些条件下,如高温或低温,症状暂时消失,条件适宜又可再表现。如:棉花黄萎病、蔬菜病毒病。发病期:寄主开始出现
10、症状以后的时期。 菌物病害开始在发病部位产生孢子,细菌性病害则可在病部出现细菌的“菌脓”。开始大量产生新的病原菌个体。 3.影响仓储病害发生的因素储前因素菌源数量仓储条件寄主因素寄主病原互作因素菌源数量侵染的建立依赖于一定数量的菌源基数,单个的菌体很难完成成功的侵染;结合其它的因素如伤口及田间发病的天气情况;田间感染率。 仓储条件成功的侵染只是病原菌致病的第一个阶段,还必须在适宜的条件下完成其定殖和扩展。这些条件包括:温度、湿度、营养情况、pH、其它环境条件、温度大多数贮运期病原菌生长适温为20-25,有些稍高或稍低;生长温度与孢子萌发温度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种类病菌乃至不同菌株间差异明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仓储 病害 发生 规律 果蔬采后 生理 变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