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doc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doc(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二)
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喘息哮鸣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 5.遵
3、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7.遵医嘱中药泡洗。8.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二)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量、颜色、性状。 2.咳嗽胸闷者取半坐卧位。3.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4.做深呼吸训练,采用有效咳嗽、翻身拍背、胸背部叩击或使用设备进行排痰等方法。5.保持口腔清洁。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大肠等穴。7.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9.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肺俞、膻中、中府、云门、孔最等穴。(
4、三)胸闷1.观察胸闷的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等。 2.协助患者变换舒适体位。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膻中等穴。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胸、神门、小肠、皮质下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服中药。(1)寒哮证服用中药汤剂宜热服,热哮证宜偏凉服。补虚汤药宜温服。服用含麻黄的中药时,注意观察患者汗出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2)其他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4.用药注意事项。(1)使用吸入剂的注意事项吸入药物时取坐位,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保证嘴包住吸入制剂的吸嘴。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用力呼气后再用口尽力吸入,确保药物充分发
5、挥药效。使用含激素类药物后应及时漱口,避免激素残留在口腔引起真菌感染。在医生指导下坚持使用吸入药物,不得擅自停药。(2)指导患者按时规律用药,遵医嘱适时调整药物,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3)告知患者哮病难以速愈和根治。虽然缓解期常自我感觉没有症状,但是气道的高反应性还持续存在,必须坚持长期用药。(二)特色技术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拔火罐(详见附录2)。4.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5.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6.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三)物理治疗1.胸背部叩击。2.有效咳嗽。(四)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2.缩唇呼吸。3.呼吸吐纳功。 四、健康指导
6、(一)生活起居1.寒哮患者病室宜充足,温度宜偏暖,避风寒;热哮患者病室应凉爽通风。2.在心肺康复锻炼基础上增加:太极拳、八段锦等;可做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呼吸吐纳功,以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3.注意加强过敏源识别与规避,及时检测过敏原的类别,在日常生活中规避防。4.自我保健锻炼:(1)按摩保健穴位,取迎香、风池、三阴交、膻中等穴。(2)足底按摩,取涌泉穴。(3)叩齿保健。(二)饮食指导避免摄入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如蛋白、海鲜类,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之品。1.风哮证:宜食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的食品,如杏仁、萝卜等。食疗方:杏仁粥等。2.寒哮证:宜食温肺散寒,豁痰利窍的食品,如葱、胡椒等。食疗方:椒
7、目粉可配菜或制成胶囊。3.热哮证:宜食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的食品,如梨汁、杏仁等。食疗方:雪梨川贝冰糖饮等。4.虚哮证:宜食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的食品,如木耳、核桃、胡桃等。食疗方:核桃粥等。5.肺脾气虚证:宜食健脾补肺益气的食品,如南瓜、银耳、山药等。食疗方:莲子银耳汤等。6.肺肾两虚证:宜食补肺益肾的食品,如杏仁、黑豆、百合等。食疗方:白果核桃粥等。(三)情志调理1.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避免不良情绪刺激。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3.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4.告知患者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
8、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服中成药1.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
9、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
10、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11、)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敏感点。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
12、艾盒灸等。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3.注意室温度的调节,保持室空气流通。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
13、瓶,熄灭艾火。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
14、及时起罐,防止烫伤。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四、刮痧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2.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
15、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
16、师配合处理。9.告知(1)操作前: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3)治疗后: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避免洗浴。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2.护理评估(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支气管哮喘 中医 护理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