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 六》优质课教案.doc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 六》优质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 六》优质课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园地 六【教学目标】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2.能通过抓住关键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3.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4.了解并积累传统文化常识。【教学重难点】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2.能通过抓住关键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2.了解并积累传统文化常识。【教学过程】板块一 交流平台梳理理解古诗词的方法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古诗。依次出示课文插图,学生齐背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课件相机出示诗句)2.对
2、照古诗,交流学法。(1)引导: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学习古诗,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2)小组交流,相互补充。(3)全班交流,分享经验。预设: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的字词。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看课文插图理解诗意。(4)教师总结,相机板书。(板书:借助注释想象画面)3.阅读“交流平台”,梳理学法。(1)引导: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学习小伙伴是怎么学习古诗的。(2)课件出示课本第95页“交流平台”内容,播放同步录音。(3)指名交流。课件出示要点。课件出示: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体会。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学生齐读
3、。4.课堂练习,运用学法。(1)出示古诗三衢道中。课件出示: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的道路上。三衢为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带。学生自由读诗。引导:诗题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点拨:从“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来时一样浓密,路边绿林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提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2)出示古诗元日。课件出示: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注释】元
4、日:农历正月初一。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元日的意思。学生交流反馈。提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们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预设:了解正月初一喝屠苏酒和换新桃符的习俗后,能更好地理解诗意。5.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预设:查阅古汉语字典、结合地域特色、文白对照、了解诗人生平【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古诗,调动学习经验,习得有效方法;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梳理总结方法,实现经验由少到多、逐渐积累的目的;补充本单元之外的古诗,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理解诗句意思,体现“学以致用”。板块二 日积月累了解传统文化1.过
5、渡: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少学习古诗词的方法,齐读下面这些诗句,说说你的发现。(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王勃)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杜甫)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李白)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2)指名交流。(这些诗句都含有“五”)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含有“五”的成语?预设:五谷丰登、五湖四海、五彩缤纷、五体投地、五脏六腑3.读一读,读准字音。(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内容。课件出示: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谷:稻、麦、黍(sh)、菽(sh)、稷(j)五音:宫、商、角、徵(zh)、羽五
6、彩:黄、青、赤、白、黑(2)指名认读。(3)教师提示:“五行”的“行”读作xn。“五音”中的“角”读作ju,不要误读作jio。“黍”“菽”“徵”是翘舌音。4.多种方法,疏通字义。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则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汉字溯源)比如“火”的古文字是木柴燃烧时火光的样子。课件出示:五谷:五种谷物,即稻、麦、黍、菽、稷。“黍”,去皮后称黄米;“菽”,豆的总称;“稷”,又称“粟”,去皮后称“小米”。在传统文化中,是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实物观察)五音: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哆d
7、o、来re、咪mi、索sol、拉la,少去了西方音乐中半音递升的“发fa”和“西si”。(音乐课学习体验)五彩:原指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各种颜色。5.反复朗读,熟读成诵。(1)师生合作读。教师问,学生答。(2)分小组接读,全班齐读。(3)同桌互背;看关键词,全班齐背。6.同类延伸,丰富积累。(1)思考:你还知道哪些用“五”来概括事物类别或种类的词语?依照课本中的例子说一说。(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五官:耳、目、口、鼻、舌五方:东、西、南、北、中五味:酸、甜、苦、辣、咸五脏:心、肝、脾、肺、肾(3)小结:数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有趣现象,不仅仅是“五”,其他数字在我国传统文
8、化中也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从一到十,几乎涉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积累积累,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交流平台”的主题是诗词,“日积月累”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知识,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所以,在学完“交流平台”之后,又用诗的形式自然过渡到含数字“五”的词语的学习。采用汉字溯源、实物观察、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板书设计】语文园地读古诗词 了解传统文化常识借助注释 想象画面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通过抓住关键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2.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教学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 语文园地 六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 六优质课教案 小学 六年级 上册 语文 园地 优质课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