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docx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源自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权,可予删除!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展现了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古诗三首描写了山水美景,富饶的西沙群岛表现了海疆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海滨小城描绘了南国美丽的风光,美丽的小兴安岭展现了北国四季迷人的景色。山水美!海疆美!南国美!北国美!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42个生字,会写52个字和46个词语,读准6个多音字。2.能说出“蝌、鲤”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3.能说出“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
2、相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4.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5.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阅读:1.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3.摘抄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能够有自己的阅读体会。4.背诵课文中的3首古诗和日积月累中的1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表达:1.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文中的景物或场景。2.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3.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4.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17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3、】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
4、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
5、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
6、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在朗读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可以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在想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朗读的指导。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
7、“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1谈话导入。(1)课前大家进行了韵味十足的古诗诵读,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2)简介李白。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预设: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夜宿山寺。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
8、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课件出示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诗题)2读懂诗题。(1)学生读诗题,指导正确停顿:望/天门山。(2)解题。解读“天门山”。谁能猜猜天门山是怎样的山?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请看注释,说说“天门山”在哪里。“望”能换成别的字吗?要点:“望”有往远处看的意思。激趣:李白“望”到了什么?“天门山”又是怎样的一座山呢?让我们随着李白去“望天门山”,一起去欣赏天门山的美景吧!【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古诗诵读,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古诗学习氛围中,相机介绍李白为人及成就,调动学生原有古诗积累,背诵李白的诗,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
9、的兴趣。整个板块的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文化性。板块二读通诗句,读出节奏1自由读望天门山,要求:读通诗句,读好停顿。学生自由读,教师相机正音。2个人展示读,课件相机呈现七言诗2/2/3的节奏划分。提示学生拿起笔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画。3引导:读古诗,不仅要读出节奏美,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i韵。5学生各种形式地练读。(1)教师用手势提示诗句的节奏起伏,学生做手势读。(2)叠读,感受古诗的韵味。提示:读古诗的方式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尝试叠读,怎么读呢?就是你们每读一句,老师重复后面的三个字。(3)男女生各读一句,全班齐读后两句。【设计意图】优秀诗作是文化经
10、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液。学习古诗,首先必须会读。朗读先于义理,需要放声读。熟读成诵,是习得古诗之道,是培养、呵护民族精神之道。板块三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1理清景物,整体感知。(1)同学们,一首诗就像一幅画。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画里画了什么呢?现在请大家默读,找一找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用你的笔圈出来。预设圈画: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2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1)引导:同学们,前三句诗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天门山、楚江,你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
11、聚焦“断”“开”想象画面。根据“断”的构字特点想象画面。这是“断”字的小篆,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就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到天门山是怎样被分开的吗?说说你脑海里出现的画面。预设:天门山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被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启发:江水的这种气势你们感受到了,你们想用哪个词来形容江水的这种气势?预设:波涛汹涌、风号浪吼。聚焦“开”字想象画面。引导:(在黑板上贴“山”的卡片)假如这是天门山,那么那双把天门山给分开的有力的大手是什么?(教师演示动作)启发: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天门山被奔
12、腾不息的长江给冲断了;长江波涛汹涌,把天门山给冲断了。指导朗读:高高的天门山被浩荡的长江水冲断了,一分为二,形成了水冲山断的画面。这样的气势谁来读?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学生读,教师指导,全班读。(3)理解“至此回”。引导:一个“断”,一个“开”,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李白还看到了楚江的什么气势?理解“回”。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回”字,这个“回”字很有意思,是个象形字,本身就像旋转的漩涡,老师这里有“回”字的两种解释。(出示课件)回:a.到原来的地方。b.回旋,回转。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谁来说?并说说你的理由。(是“回旋,回转”的意思)出示天门山的图片,了解“至此回”的原因。滚滚东流的
13、江水经过两山夹道处时水面变窄,碰到山壁时回旋,在这里翻滚咆哮,遇到山时,只能绕山而流,这样回旋徘徊。天门山能够把浩荡的长江水给调转方向。说说读第2句诗时你脑海里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设计意图】圈画诗中景物,是为了知道全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抓“断”“开”“至此回”想画面,是因为从这些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天门山的雄峙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同时也是渗透古诗学习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画面。板块四品词入境,感悟诗情1品“出”“来”,想象画面。(1)诗人乘船离天门山越来越近了,他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想象第3、4句诗的画面。(3)相机质疑:两岸的青山是怎么“
14、出”的?孤帆是怎么“来”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4)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2由“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链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3总结。(1)回顾学法: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2)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感受到了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汹涌的江水回旋奔流的画面,也感受到了诗人李白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
15、设计意图】“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学生不易理解,怎么办?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它能帮助学生体会到:一个“出”字化静为动,逼真地表现了行舟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链接相关诗句,通过对比读,品词入境,更能感悟诗情。板块五积累背诵,指导书写1背诵积累。(1)齐读全诗,男女生比赛读。(2)填充诗句,指导背诵。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_中断_楚江_开_,碧水_东流至此回_。_两岸_青山_相对出_,孤帆_一片_日边_来_。(3)出示相关诗句的图片,学生配相应诗句。2指导书写。(1)出示“断、楚、至、孤、帆”5个字,学生观察字形。(2)重点指导书写“断”“楚”。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断
16、”字强调笔顺: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的捺变成点。“楚”字上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的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3指导默写整首诗。指导古诗书写格式: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第二行居中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四句诗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4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李白的其他山水诗。【设计意图】规范地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所以要重视书写的指导,有的放矢,让学生获得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古诗的背诵和默写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统编 三年级 上册 语文 17 古诗 优质课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