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doc
《山西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西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实施“山西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培育和建设一批“山西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是推动全省“六大发展”、贯彻落实中共山西省委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山西省实施“131工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更加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一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有利于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有利于整合创新力量和资源,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融合互动,提高
2、我省整体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明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遴选并给予支持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引导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与组建,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需求导向、深度融合、择优支持、分类实施”的总体要求,以“山西急需、国内一流”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以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为重点,汇聚优秀创新团队,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优化创新环境,提升人才、学科、科研
3、“三位一体”创新能力,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为目标,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内重要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按照“制度先进、贡献突出”择优培育和建设一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推动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为推动全省“六大发展”、建设创新型山西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二、建设原则(一)坚持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引领中心建设围绕推动全省“六大发展”、贯彻落实中共山西省委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山
4、西省实施“131工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需求以及全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精神的具体要求,不断凝练、落实和完成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是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主线。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落实既是“山西急需、国内一流”问题导向的体现,也是核心协同单位能力和地位的体现,更是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基础和条件。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组织和完成的质量、水平与贡献,是评价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效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依据。(二)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能力提升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凝练、落实和完成,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的根本方式。要以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收入分配制
5、度创新推动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以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中国特色的访问学者制度的建立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三)坚持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遴选与管理方式坚持把质量作为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实施的核心,建立健全评审遴选、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按照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重实效的遴选标准,择优择强,宁缺毋滥,严控遴选数量。遴选出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必须符合“山西急需、国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并取得明显培育成效。要建立高校协同创新
6、中心的全程绩效管理模式,加强中期检查和绩效评价,动态调整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奖优罚劣,并建立退出机制。三、重点任务(一)构建面向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山西急需为导向、以承担并完成重大创新任务为目标开展协同创新,是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提和条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必须以承担并完成对国家及我省行业企业、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协同创新任务为切入点,设计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思路与发展目标,明确主要协同单位的资源贡献、政策支持和任务担当,完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方式,构建需求牵引、问题导向、各具特色、满足重大任务要求的协同创新模式。(二)探索先进的协同创新机制要积极探索先进的协同创新
7、机制,把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作为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以重大协同需求为牵引,加快推进高校人事管理、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科研组织、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的综合改革,建立并形成更加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要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抓住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整体、协调、系统推进各项改革,努力突破制约高校协同创新的内部制度性瓶颈。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方面的不同优势,营造制度先进、充满活力的协同创新环境。(三)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能力坚持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建设宗旨,在“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和
8、培养的能力、需求牵引下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能力、有组织的科研能力”的提升上下功夫。围绕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汇聚一流的人才和团队、优势的学科和平台、优质的科研资源和条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加快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充分体现人才是核心、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的建设思路,提升高校综合创新能力,推动高校发展方式的转变。(四)建立相对独立,高效、开放的运行方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是由依托高校和协同单位管理的相对独立的运行实体,在人、财、物等方面按照有关规定享有自主权。依托高校和协同单位是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的责任主
9、体,也是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和决策机构的核心组成。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应建立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科学、合理地配置创新资源,处理好与校内院系之间、与现有基地和平台之间、以及与外部机构之间的关系,扩大人员的互聘、合作与交流,加强成果和仪器设备的共享,建立切实的开放机制,形成相对独立、一定规模的科研实体,支撑高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五)开展高水平、组织有力的科研创新围绕协同创新的重大需求,制定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规划,明确创新目标和实施路径,增强有组织的创新能力。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绩效管理模式,将人员选聘、资源配置、科研评价、人员激励与重大任务和创新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各团队的任
10、务、职责和产出。注重原始创新和重大创新成果的集成,体现成果的重大性、整体性和标志性。注重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和解决国家和我省重大需求的实效,将社会评价作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注重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引进和利用,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扩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影响力。四、发展目标通过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培育和建设一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推动高校科研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大力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之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转型发展的咨询智库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阵地,在国家和我省创新驱动发展
11、中做出更大的贡献。2015年至2016年,按领域、分层次培育和建设20个左右“山西省服务六大发展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并择优遴选支持3-5个中心推荐申报国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同时,要探索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建立绩效管理与考评方法,形成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的良性机制。一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科技前沿和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重大标志性成果,为推进高校综合改革、转变高校发展方式探索道路并取得明显进展。2019年之后,在总结“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实施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中央及我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科技体制、财税体制等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动态调整组织实施方式,进一步优
12、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持续健康发展。根据高校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前期培育的实际情况,在2016年之前,拟遴选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520个,并分两个层次建设,其中A类3-4个,要求按照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标准进行建设,并在建设期内必须竞争性申报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力争实现突破;B类1216个,按照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要求进行建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要紧紧围绕推动全省“六大发展”、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和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等的重大需求,以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和核心共性问题,特别是低碳科技和煤基科技发展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集聚和培养一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高校 协同 创新 中心 建设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