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文本目录.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规划文本目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文本目录.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鹤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规划文本规划文本目录1.总则21.1鹤壁市大运河概况21.2规划依据21.3规划范围21.4规划性质21.5规划期限22.规划框架22.1规划指导思想22.2规划目标22.3规划原则22.4规划内容23.遗产构成23.1鹤壁市大运河遗产概况23.2运河水工遗存23.3运河附属遗存23.4运河相关遗产24.遗产价值评估24.1鹤壁市大运河遗产的总体价值24.2遗产要素价值评估25.遗产现状评估25.1遗产保存现状评估25.2保护管理现状评估25.3展示利用现状评估25.4考古研究现状评估26.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26.1区划原则26.2鹤壁市大运河遗产重点河段26.3区划类
2、别26.4区划面积26.5保护范围26.6建设控制地带26.7环境协调区26.8管理规定通则26.9保护范围管理规定26.10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26.11环境协调区管理规定27.保护与整治措施27.1保护准则27.2河道整治工程27.3文物保护工程27.4环境整治工程28.展示规划要求28.1展示分区28.2展示内容与展示方式28.3展示路线28.4展示服务设施29.管理规划要求29.1保护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29.2保护管理经费29.3责权范围29.4保护管理措施210.考古研究规划210.1考古研究目标210.2考古研究内容211.规划分期211.1分期及其依据211.2近期实施项目211
3、.3中远期实施项目212.附则212.1规划成果212.2解释权限212.3公布实施2图纸目录1 区位图(一) HB-T1-012 区位图(二) HB-T1-023 区位图(三) HB-T1-034 遗产分布及环境现状图总图 HB-T2-005 遗产分布及环境现状图分图01HB-T2-016 遗产分布及环境现状图分图02HB-T2-027 遗产分布及环境现状图分图03HB-T2-038 遗产分布及环境现状图分图04HB-T2-049 遗产分布及环境现状图分图05HB-T2-0510 遗产分布及环境现状图分图06HB-T2-0611 卫河鹤壁段现状评估图 HB-T3-0112 卫河鹤壁段现状评估
4、图(浚县城区) HB-T3-0213 云溪桥现状评估图 HB-T3-0314 浚县北街土圆粮仓现状评估图 HB-T3-0415 浚县古城现状评估图(浚县城墙) HB-T3-0516 浚县古城现状评估图(文治阁、文庙、县衙遗址) HB-T3-0617 大伾山浮丘山现状评估图 HB-T3-0718 保护区划图索引图 HB-T4-0019 保护区划图分图01HB-T4-0120 保护区划图分图02HB-T4-0221 保护区划图分图03HB-T4-0322 保护区划图分图04HB-T4-0423 保护区划图分图05HB-T4-0524 保护区划图分图06HB-T4-0625 保护区划图分图07HB-
5、T4-0726 保护区划图分图08HB-T4-0827 保护区划图分图09HB-T4-0928 保护区划图分图10HB-T4-1029 保护区划图分图11HB-T4-1130 保护区划图分图12HB-T4-1231 保护区划图分图13HB-T4-1332 保护区划图分图14HB-T4-1433 保护区划图分图15HB-T4-1534 保护区划图分图16HB-T4-1635 保护区划图分图17HB-T4-1736 保护区划图分图18HB-T4-1837 保护区划图分图19HB-T4-1938 保护区划图分图20HB-T4-2039 保护区划图分图21HB-T4-2140 保护区划图分图22HB-
6、T4-2241 保护区划图分图23HB-T4-2342 保护区划图分图24HB-T4-2443 保护区划图分图25HB-T4-2544 保护区划图分图26HB-T4-2645 保护与整治措施图河道整治工程 HB-T5-0146 保护与整治措施图文物保护工程 HB-T5-0247 保护与整治措施图环境整治工程 HB-T5-0348 保护与整治措施图环境整治工程(浚县城区) HB-T5-0449 展示规划图展示分区图 HB-T6-0150 展示规划图卫河展示区 HB-T6-0251 展示规划图浚县古城展示区 HB-T6-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1
7、. 总则1.1 鹤壁市大运河概况鹤壁市大运河始于东汉末年的白沟运河,隋炀帝时开通永济渠,北宋更名为御河,明初又改称卫河并一直沿用至今,至20世纪70年代初断航,通航近1800年。历史上该段运河一直是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隋、唐、北宋时期是向北部边防运输军队及军需粮饷的主要交通干线,元、明、清时期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向北京漕运粮食和建材等物资,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北部边防、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农田灌溉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卫河今天仍是海河水系的重要支流,同时在农田灌溉和泄洪排涝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卫河鹤壁段全长约71公里,河道保存良好。1.2 规划依据1.2.1 法律依据
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2.2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技术标准和相关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02)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9、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4)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04)1.2.3 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和相关规划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1988)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5)河南省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1992)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10)河南浚县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2006)河南省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62020)(2006)1.2.4 相关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实施保护
10、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8)国际运河古迹名录(1996)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2008)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1964)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1962)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毕建议)(1976)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1987)关于考古遗址的保护与管理宪章(1990)西安宣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遗址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2005)奈良真实性文件(1994)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2008)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2005)1.3 规划范围鹤壁市大运河(卫河)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鹤壁市浚
11、县,西南自浚县新镇镇双鹅头村,东北至浚县王庄镇北苏村,全长约71公里,规划范围面积约67.9平方公里。1.4 规划性质本规划是鹤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是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和河南省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在市级层面的深化。本规划通过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后,由鹤壁市人民政府依法审批并颁布施行。本规划颁布施行后即成为鹤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法规性文件,其内容应纳入鹤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浚县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相关区域发展、建设规划之中。1.5 规划期限20112030年2. 规划框架2.1 规划指导思想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指导方针和实施保护世界文
12、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关于文化线路的宪章、遗产运河文件和国际运河古迹名录等相关国际文件为指导,真实、完整地保护并延续鹤壁市大运河遗产的历史信息,落实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各项要求,促进大运河遗产的展示利用,以进一步揭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同时,探索适应于大运河遗产的科学的管理机制,协调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矛盾,促进鹤壁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2 规划目标1真实、完整地保护并延续鹤壁市大运河遗产及其全部历史信息,使鹤壁市大运河遗产成为中国大运河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基础;2充分发挥大运河遗产的社会价值,促
13、进大运河遗产的展示利用,使大运河遗产成为鹤壁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3建立统一、协调、完善的管理机制,科学、有效地管理大运河遗产。2.3 规划原则真实性、完整性原则以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国际、国内相关文件为指导,真实、完整地保护并延续鹤壁市大运河遗产及其全部历史信息;协调性原则与河南省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及相关水利工程规划、文物保护规划、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相协调;可操作性原则结合鹤壁市大运河遗产的保存现状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建设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其保护区
14、划及相关保护、管理、展示措施,保证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2.4 规划内容1. 确定鹤壁市大运河遗产的构成要素、重点河段;2. 确定鹤壁市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区划,制定相关管理规定;3. 提出鹤壁市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展示、管理、研究等方面的措施或要求;4. 提出鹤壁市大运河遗产的近期实施项目建议。3. 遗产构成3.1 鹤壁市大运河遗产概况1遗产性质鹤壁市大运河遗产是河南省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所指的运河遗产的特殊范例,同时也是一处遗产类型丰富的大规模文物古迹、一条文化线路、一个持续演进的线性文化景观。2遗产要素分类结合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与河南
15、省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遗产要素类型划分,鹤壁市大运河遗产要素分属3大类、6小类:第1大类为运河水工遗存,属河道遗存和水工设施遗存2个小类;第2大类为运河附属遗存,属桥梁遗存和仓库遗存2个小类;第3大类为运河相关遗产,属运河城镇遗存和运河文化景观2个小类。3遗产要素构成本规划确定的鹤壁市大运河遗产共7项,编号为HB_1HB_7,包括11个遗产点,详见表1。表1:鹤壁市大运河遗产要素构成一览表序号遗产要素类型遗产编号遗产项遗产点年代大 类小 类1运河水工遗存河道遗存HB_1卫河鹤壁段卫河鹤壁段明清今2水工设施遗存HB_2枋城堰遗址枋城堰遗址东汉末3运河附属遗存桥梁遗存HB_3云溪桥云溪桥明4仓库遗
16、存HB_4黎阳仓遗址黎阳仓遗址隋5仓库遗存HB_5浚县北街土圆粮仓浚县北街土圆粮仓19526运河相关遗产运河城镇遗存HB_6浚县古城浚县城墙明清浚县文治阁清浚县文庙明浚县县衙遗址明7运河文化景观HB_7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观大伾山北魏清浮丘山唐明3.2 运河水工遗存HB_1卫河鹤壁段卫河鹤壁段是河南省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东汉末年开凿的白沟运河,隋代属永济渠,北宋时更名为御河,明初又改称卫河并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河道保存完好。卫河鹤壁段分布于鹤壁市辖区的东南部,呈西南东北走向穿过浚县,并被滑县分为两段:自新乡卫辉市(县级)流至新镇镇淇门东街村入境,于小河镇东王湾村出境(入滑县),再于小河镇柴湾
17、村入境,至王庄镇北苏村出境(入安阳市内黄县)。先后流经浚县新镇镇、小河镇、黎阳镇、城关镇、屯子镇、王庄镇等6个乡镇。鹤壁市境内卫河的起止点地理坐标分别是:起点北纬3529、东经11417,终点北纬3550、东经11435。今卫河鹤壁段全长约71公里,两岸环境以农田、村庄为主,乡村段多为土质堤岸,少量为石质或混凝土险工堤岸,如浚县县城段。卫河浚县段老关嘴以上河道主槽宽度25米、深47米,行洪能力350立方米秒;老关嘴以下段河道主槽宽度6080米、深47米,行洪能力15002000立方米秒。水质为劣类。HB_2枋城堰遗址枋城堰水利工程是卫河前身白沟运河“遏淇水入白沟”的重要水源工程,始建于东汉建安
18、九年(公元204年),后历经三国魏、晋,一直沿用至南北朝时期。枋城堰遗址位于今淇河与卫河交汇处淇河上游约3公里处,今浚县新镇镇后枋城村西北,曾有村民在淇河枯水期时于河中发现河底有石坝遗迹,但由于未进行正式的考古勘查,其遗存状况尚不明。3.3 运河附属遗存HB_3云溪桥云溪桥是古代浚县境内卫河上的唯一桥梁,也是目前卫河上保存最完整且最古老的古代桥梁之一。云溪桥位于浚县古城西门外,地理坐标为北纬35408、东经1143213,横跨于浚县古城护城河(卫河故道)之上,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因其桥身为石质,又称大石桥。桥身为五孔连拱式石桥,长60米,宽12米,高10米。古代云溪桥周围自然风光
19、优美,“云溪燕语卫水舟”为浚县八景之一。云溪桥今天仍是进出浚县古城的主要通道。HB_4黎阳仓遗址黎阳仓是隋朝国仓,是与东都洛阳附近的洛口仓齐名的著名粮仓之一,一直沿用至北宋末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黎阳仓应位于大伾山北麓,但由于未进行正式的考古勘查,其遗存状况尚不明。HB_5浚县北街土圆粮仓浚县北街土圆粮仓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浚县建造的第一批国建粮仓,位于浚县城内里门街城镇粮油分公司院内,地理坐标为北纬3540、东经11432,建于1952年,当时共修建14座,容量280万公斤,用于临时储粮,1956年废弃。现存4座仓房均为砖木结构,平面呈圆形。3.4 运河相关遗产HB_6浚县古城浚县古城是卫河沿岸
20、具有代表性的运河城镇。浚县古城位于今鹤壁市浚县县城西部,卫河东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540、东经11432,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本规划确定的浚县古城遗存内容包括浚县城墙、文治阁、文庙、县衙遗址等四处。浚县城墙现仅存西门以北段768米,高12米,宽7米,城门两座,南为允淑门,北为观澜门。文治阁高约20米,分为楼、台两部分。下部平台平面呈正方形,上建楼阁,高10米,为重檐四角攒尖顶,现保存基本完好。文庙占地面积约1.6公顷,现存建筑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等。县衙地面建筑现已不存,仅存建筑基址及部分碑刻。HB_7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观大伾山和浮丘山是卫河沿岸重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别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规划 文本 目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