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培训教材.ppt
《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培训教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培训教材.ppt(1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测 量 系 统 分 析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培 训 教 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培训中心 天津佩美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2,目 录,1.引言 1.1数据的用途 1.2数据的类型 1.3测量过程 1.3.1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1.3.2测量过程的变差 1.4数据的质量 1.5检定或校准能不能替代测量系统分析? 2.术语 3.测量过程变差及其对策的影响 3.1对产品控制决策的影响 3.2对过程控制决策的影响 4.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 4.1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应具备的条件 4.2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4.3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 4.4测量系统分析的作用 4.5测量系统分
2、析的准备 4.6接收准则 5.简单测量系统分析的实践 5.1计量型测量系统的分析 5.1.1偏倚的分析 5.1.2稳定性的分析 5.1.3线性的分析 5.1.4重复性、再现性和GR&R (双性)的分析 5.2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分析 5.2.1风险分析法 5.2.2短期研究小样法 5.2.3长期研究大样法 6.复杂测量系统的分析,3,1 引 言,1.1数据的用途 按照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应按“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因此用数据说话就成为必然,所以数据的使用比以前更加频繁。在产品的制造生产过程中,测量数据主要有三个用途,一、用于判断产品合格与否,二、用于分析生产过程,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统计稳定,
3、三、用于确定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有显著关系,如: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用测量数据进行决策的关键就是:这些数据反映的是否是“事实”,即数据的质量是否高。 1.2数据的类型 计量型数据:无限可分的数据,通常用计量型量具测得。 计数型数据:有限可分的数据,通常用计数型量具测得。 1.3测量过程 测量:赋值给具体事务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定特性的关系。,4,1 引 言,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应将测量看成一个制造过程,它产生数据作为输出。 输入 输出,人、设备、材料 方法、环境,测量过程,数据,5,1 引 言,1.3.1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理想的测量系统在每次使用时,应只产
4、生“正确”的测量结果, 每次测量结果总应该与一个标准相一致。一个能产生理想测量结果 的测量系统,应具有零方差、零偏倚和对所测的任何产品错误分类 为零概率的统计特性。遗憾的是,具有这样理想统计特性的测量系 统几乎不存在,因此过程管理者必须采用具有不太理想统计特性的 测量系统。一个测量系统的质量经常用其多次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 来确定。 对于一个产品或生产过程来说,测量系统并非分辨率越高越 好,因为分辨率越高,对环境的要求越苛刻。再如,如果表面粗糙 度达不到要求,高分辨率也没有意义。,6,1 引 言,期望的统计特性应包括: 足够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为了测量的目的,相对于过程变差或公差,测量的增量应该很
5、小。通常按110经验法则,表明仪器的分辨率应把过程变差(公差)分为十份或更多。这个法则是选择量具期望的实际最低起点。 测量系统应该是统计受控制的。这意味着在可重复条件下,测量系统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特殊原因造成。这可称为统计稳定性且最好用控制图法评价。 对于产品控制,测量系统的变异性与公差相比必须很小。依据产品特性的公差来评价测量系统。 对于过程控制,测量系统的变异性应该显示有效分辨率并且与制造过程变差相比要很小。根据6制造过程总变差和/或来自MSA研究的总变差来评价测量系统。,7,1 引 言,1.3.2测量过程的变差源 测量过程的变差源主要有六个方面,即S:标准,W:工件,I:仪
6、器,P:人/程序,E:环境。这可以认为是全部测量系统的误差模 型。 1.4数据的质量 人们往往习惯于相信测量数据,认为测量的结果就是客观事实,其实不然,因为测量过程如同制造过程一样,也是随机现象,即有规律的不确定现象。因此,评价测量数据的质量,即评价随机现象的结果,应以在统计稳定条件下运行的某一测量系统得到的多次测量结果的统计特性来确定,这些测量结果越接近真值,其质量越高。,8,1 引 言,计量型数据的质量 均值与真值(基准值)之差 方差的大小 计数型数据 对产品产生错误分级的概率 1.5检定或校准能不能替代测量系统分析? 也许有人认为,量具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就够了,不必进行麻烦的测量系统分析
7、。此观点是不正确的,检定或校准解决的是某量具是否合格的问题,而测量系统分析解决的是某测量系统能否用于判断产品合格或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两者作用各不相同,谁也取代不了谁。 MSA手册的目的是为评价测量系统的质量提供指南,主要关注的是能对零 件进行重复测量的测量系统。,9,2 术 语,2.1测量系统(MeasurementSystem): 是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根据此定义,我们可以把测量过程看成制造过程,这个过程输出的不是产品而是数据,仅此差别而已,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在SPC中学到的研究
8、制造过程的方法来研究分析测量过程。 2.2 分辨力(Discrimination): 又称最小可读单位,分辨力是测量分辨率、刻度限值或测量装置和标准的最小可探测单位。它是量具设计的一个固有特性,并作为测量或分级的单位被报告。数据分级数通常成为“分辨力比率”,因为它描述了给定的观察过程变差能可靠地划分为多少级。,10,2 术 语,2.3 分辨率(Resolution): 可用作测量分辨率或有效分辨率。测量系统探测并如实显示被测特性微小变化的能力。(参见分辨力) 2.4 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 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分级大小叫有效分辨率。基于测量系统变差的置
9、信区间长度来确定该等级的大小。通过把该数据大小划分为预期的过程分布范围能确定数据分级数(ndc)。对于有效分辨率,该ndc的标准(在97%置信水平)估计值为1.41PV/GRR。,11,2 术 语,2.5 基准值(Reference Value): 被承认的一个被测体的数值,作为一致同意的用于进行比较的基准或标准样本: 一个基于科学原理的理论值或确定值; 一个基于某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指定值; 一个基于某科学或工程组织主持的合作试验工作产生的一致同意值; 对于具体用途,采用接受的参考方法获得的一个同意值。 该值包含特定数量的定义,并为其它已知目的自然被接受,有时是按惯例被接受。,12,2 术 语,
10、2.6 真值(True Value): 物品的实际值,是未知的和不可知的。 位置变差(Location variation) 2.7 偏倚(偏移,Bias) 测量的观测平均值(在可重复条件下的一组试验)和基准值之间的差值,传统上称为准确度。偏倚是在测量系统操作范围内对一个点的评估和表达。 基准 偏倚,观测平均值,13,2 术 语,2.8 稳定性(Stability): 是偏倚随时间变化的统计受控,又称漂移。 2.9 线性(Linearity): 测量系统预期操作范围内偏倚误差值的差别。换句话说,线性表示操作范围内多个和独立的偏倚误差值的相关性。 宽度变差 (Width variation),时
11、间,基准值,基准值,偏倚,观测平均值 范围较低的部分,基准值,偏倚,观测平均值 范围较高的部分,14,2 术 语,2.10 重复性(Repeatability) 在确定的测量条件下,来源于连续试验的普通原因随机变差。通 常指设备变差(EV),尽管这是一个误导。当测量条件固定和已定 义时,即确定零件、仪器标准、方法、操作者、环境和假设条件 时,适合重复性的最佳术语为系统内变差。除了设备内变差,重复 性也包括在特定测量误差模型条件下的所有内部变差。 设备变差,另一种定义:由一位评价人多次使用同一个测量仪器, 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变差。影响设备变差的两种因素:量具零件在量具中的位置,重
12、复性,15,2 术 语,2.11 再现性(Reproducibility) 测量过程中由于正常条件改变所产生的测量均值的变差。一般来说,它被定义为在一个稳定环境下,应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和方法,相同零件(被测体)不同评价人(操作者)之间测量值均值的变差。这种情况对受操作者技能影响的手动仪器常常是正确的,然而,对于操作者不是主要变差源的测量过程(如自动系统)则是不正确的。由于这个原因,再现性指的是测量系统之间和测量条件之间的均值变差。 另一种定义:由不同的评价人多次使用同一个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变差。,操作者B,操作者C,操作者A,再现性,16,2.12 GRR或量具R&R(
13、Gage Repeatability & Reproducibility) 一个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合成变差的估计。GRR变差等于系统内和系统间变差之和。忽略了环境和零件的因素,只考虑了人、量具、测量方法对MS的影响。 3 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 即使是用同一个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个零件的同一特性,其结果也会不同,这说明测量系统存在变差。生产过程中的测量结果通常有两个用途:1、产品控制:判断产品合格与否,2、过程控制: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若稳定,其过程能力/过程能力指数是多少?是否可接受?下面分别看一下测量变差对决策的影响。,17,3 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3.1对产品控制决策的影响
14、 在产品控制中,如果测量系统不能满足要求,其影响是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即:将合格品判为不合格品(一类错误,见图1),或者将不合格品判为合格品(二类错误,见图2),LSL,测量过程的分布,USL,产品公差上限,OR,LSL,USL,OR,图1,图2,18,3 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将测量判断划分为三个区间,如图3: 公差下限 公差上限 图3 按图中所示,区:坏零件总是判为坏的,区:可能做出潜在错误的判断, 区:好零件总是判为好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改进生产过程:减少生产 过程的变差,没有零件落在区。二是改进测量系统:减少测量系统变差从而减小 区,因此生产的所
15、有零件将在区,这样就可使做出错误决定的风险降至最低。,目标值,19,3 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3.2 对过程控制决策的影响 对于过程控制,希望能知道:过程是否受控、过程均值是否对准目标值、过程能力是否可接受。如果测量系统变差过大,会导致做出错误决策:一是将普通原因(偶因)判为特殊原因(异因),二是将特殊原因(异因)判为普通原因(偶因),三是过低估算过程能力指数。前两者在SPC中已有叙述,下面看一下第三种情况: 2obs=2actual + 2msa 此处,2obs= 观测过程方差,2actual = 实际生产过程方差, 2msa = 测量系统方差,而计算CPK用的是obs,因此会过低估算过
16、程能力指数,图4说明了测量系统变差将使CP的观测值降低多少。,20,3 测量过程变差对决策的影响,3.5 3.0 2.5 2.0 1.5 1.0 0.5 0.0,观测的CP值,实际的CP值,0.5 1.0 1.5 2.0 2.5 3.0,10%,30%,70%,50%,90%,例如:在采购生产设备时使用的(高等级)测量系统的GRR为10% 且实际过程CP为2.0的情况下,在采购时观测过程CP将为1.96。 这一过程是在生产中用生产量具研究时,如果生产量具的 GRR为30%且实际过程CP仍是2.0,那么观测的过程CP为1.71。,21,4 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4.1 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应具备的条
17、件 测量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分辨率 可接受的分辨率应小于公差或制造过程变差(6)的十分之一(究竟按哪个来确定分辨率,根据数据是用来进行产品控制还是进行过程控制),否则会做出很多错误的判断。图5显示的是用两个不同分辨率的测量系统测量同一过程的控制图。 左面的控制图没有超限的点,而右图严重失控,这是因为对数据4舍5入而对数据进行错误分级的结果。 如果不能测量出过程的变差,这样的分辨率用于过程分析是不可接受的,如果不能测量出特殊原因导致的变差,这个测量系统用于过程控制也是不可接受的。如图5中,右图显示,很多子组的极差为零,使得平均极差很小,算出的过程变差过窄,导致过程能力指数看起来很大。如某企业的过程能
18、力指数竟然为12。,22,4 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插图5,23,4 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 测量过程必须统计稳定 如同计算制造过程的过程能力之前必须判稳一样,计算测量系统变差也要求统计稳定,判稳可用控制图法。 4.2 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 测量数据的质量用偏倚(位置变差)和方差(宽度变差)来评价,但考虑变差的来源和特点,又可细分为位置变差:偏倚、稳定性和线性,宽度变差:重复性和再现性。,24,4 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4.3 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 测量系统分析分为两步,第一步判断测量系统是否在测量正确的变量, 若适用,还要验证夹紧和锁紧。因为如果测量的是错误的变量,则无论测 量系统多么准确或多么精密,
19、仅是消耗资源而不能提供收益。第二步确定 测量系统需要具有何种统计特性才是可接受的,为此,要了解测量数据做 何用处。第二步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测量系统投入使用前或即将投入使用时,目的是判断测量系 统是否具有可接受的统计特性;第二阶段是在量具使用中,目的是判断测 量系统的统计特性是否持续满足要求。两个阶段的间隔要视量具固有特性 及使用的频繁程度而定。测量时,应采用盲测,以排除人为的干扰。,25,4 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4.4 测量系统分析的作用 提供接收新测量设备的准则。 提供一种测量装置与另外一种测量装置的比较。 评价怀疑有缺陷的量具的基础。 测量设备维修前与维修后的比较。 计算过程变差
20、的一个必要部分,以及一个生产过程的可接受的水平。 绘制量具性能曲线(GPC)的必要信息,GPC表示接受某一真值零件的概率。 注:测量时应采用盲测法。盲测是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下,在操作者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评定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实际操作中大多只能实现部分盲测。,26,4 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4.5 测量系统分析的准备 如同任何研究或分析一样,实施测量系统分析之前应先进行充分的策划和准备。实施分析之前的主要准备如下: 先策划将要使用的方法。例如,有些测量系统的再现性影响可以忽略,例如按按钮,打印出一个数字。 评价人的数量,样品数量及重复读数次数应预先确定。在此选择中应考虑的因素如下:
21、 尺寸的关键性关键尺寸需要更多的零件和/或试验,以便结论的置信度更高; 零件结构大或重的零件可规定较少样品和较多试验(测量)。,27,4 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 由于其目的是评价整个测量系统,评价人的选择应从日常操作该仪器的人中挑选; 样品的选择对正确的分析至关重要,它完全取决于MSA研究的设 计、测量系统的目的以及能否获得代表生产过程的样品。 对于产品控制情况,测量结果用于确定,“相对特性规范合格与 否”,选择的样本(或标准)不需要覆盖整个过程范围。测量系统的 评定是基于特性的公差(如相对公差的%GRR)。 对于过程控制情况,测量结果用于确定,“过程稳定性,方向和实际过 程变差的符合性”(如S
22、PC、过程监视、能力及过程改进),样本应覆盖生 产过程范围(可以通过每一天取一个样品,持续若干天的方式进行选取)。 在评定用于过程控制的测量系统的充分性时(如相对总过程变差的 %GRR),建议对总过程变差进行独立的估计(利用SPC进行过程能力研 究)。总变差还可用类似过程估计。,28,4 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 给样品标号,测量人不应看到此编号,而记录人知道。在测量时,应每测一次换一个零件。 给样品标上测量位置,多次测量同一位置其结果不一样才可认为是测量系统的变差。否则,会带入零件内变差(如锥度、圆度的影响),计算时应消除。 量具的分辨率应是产品公差/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若可能,读数时可读到分度
23、的一半。,29,4 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4.6 接收准则 位置误差 位置误差通常是通过分析偏倚和线性来确定。一般地,一个测量系统的偏倚或线性的误差若是与零误差差别较明显或是超出量具校准程序确立的最大允许误差,那么它是不可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测量系统重新进行校准或偏差校正以尽可能地减少该误差。 宽度误差 测量系统变异性是否令人满意的准则取决于被测量系统变差所掩盖掉的生产制造过程变异性的百分比或零件公差的百分比。对特定的测量系统最终的接受准则取决于测量系统的环境和目的,而且应该取得顾客的同意。对于以分析过程为目的的测量系统,通常测量系统的可接受性的经验准则如下:,30,4 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培训教材 测量 系统分析 Measurement Analysis 培训教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