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doc
《2020届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的1 学习本文议论说理的方法2 学习“类比引论法”3 指导学生懂得“人有诤友,如明镜在侧”的道理,自读指导 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魏征是唐初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竭诚以事唐太宗李世民,生性抗直,屡屡直言诤谏,很得李世民的信任。谏太宗十思疏是他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李世民的奏疏。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勇武过人,生沾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
2、为。但当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征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冶。学习本文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其次明确作者从正反两方面阐述的道理。学习本文多用比喻的手法,用对偶句在句式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安”“信”“求”“治”“以”“哉”“所”等。最后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第一课时一、导语唐代初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这与唐太宗的文治武略分不开。但是造就这个局面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魏征。魏征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能忠于职守,对唐代的繁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得唐太宗的赏识。今天我们就
3、来看看他是如何进谏的。二、诵读全文三、讲析第一节学习类比引论法类比引论:两个类比体求木之长欲流之远本 体思国之安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太宗接受厉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作为大臣如果开门见山,直接托出,大宗未必能马上接受。因此作者先以比喻入题,“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通过浅显的比喻顺理成章地推出中心论题:“思国之安者”这是从正面引人论题。为了突出这一推论,引起太宗的重祝,下面又从反面进一步申述“源不深”“报不固”“德不厚”,自然引出人君应该如何去做,后两句含而不露又催人深思。三比之法:比喻、对比、排比(二)学习第二段:、本段从什么角度展开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应先引导学生通过口头
4、说出该段的意思,反复诵读之后再讨论明确: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著以俭”的根本原因。先从所代帝王谈起,以反问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为帝王前后不一的忘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最后从如果在失掉拥护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惨局。以此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该段重要词语有:承天景命 盖在殷忧 纵情以傲物 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载舟覆舟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三段。作者针对当时的现实,具体向太宗提出了哪些建议?作者认为理想的政治境界应该是什么?提示:这一段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对偶句式,气势雄健,应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谏太宗十思疏 2020届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20 高中语文 4.1 教案 苏教版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