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doc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doc(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摘 要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同时,带来了资源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使得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应用和生态环境状况日趋恶化,这种情况在西部广区尤为突出。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我国区域经济现实特征情况出发,认真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理论,深入探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径与对策。本文围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题,分别对低碳经济、绿色GDP政绩观、地区循环经济、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等课题进行了研究。着重研究了西部区域循环经济和城乡统筹的发展途径。探讨了西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现实基
2、础与基本思路,对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循环工业经济和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路径和措施,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借鉴和参考。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未来,本文以城乡统筹为指导原则,研究了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大城市郊区都市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我国建设田园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绿色GDP;循环经济;城乡统筹40 / 43目 录摘要I目录II第一章绪论11.1研究目的与意义11.2研究容21.3论文的结构3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统一下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52.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基本概念52.1
3、.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52.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涵义62.1.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72.2我党几代领导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82.2.1 的可持续发展思想82.2.2 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02.2.3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32.3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可持续发展162.3.1 我国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现状162.3.2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18第三章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实现环保与经济“双赢”203.1 生态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203.1.1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与概念203.1.2循环经济的局限性213.1.3生态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点233.2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几点要求243.3我
4、国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途径273.3.1 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273.3.2 发展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途径283.3.3 生态补偿机制29第四章生态补偿环境保护的有力措施324.1环境生态补偿的概念与涵324.2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有效性324.2.1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状况324.2.2 生态补偿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334.3我国国情下实施生态补偿的方法344.3.1 财政资金直接补偿是主要方式344.3.2 政策扶持和法规配套完善344.3.3 加强技术创新和智力支持35第五章结论36参考文献38致3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0第一章 绪 论1.1研究目的与意义 环境保护与
5、生态恢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共同面对的突出性问题。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联系一直以来都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都十分活跃。现阶段,全国人民正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而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口增多、地区差异较大、欠发达地区较多,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有两点突出问题:第一,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的逆向失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和公共服务的极不均等,给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由于自然、
6、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农业发达的中部地区、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地区差别伴随着居民收入的悬殊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城乡差别在拉大,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如果不尽快扭转这种地区差距持续拉大、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两极分化的状况,将直接威胁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安定和谐,妨碍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第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严重浪费。西部地区“资源宝库、“绿色屏障”的重要地位和区域功能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地区是我国多民
7、族聚居区,也是农业、矿产、生态资源禀赋丰腴的地区。西部地区传统生产方式,对生态、矿产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一次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不仅使西部地区长期处于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的境地,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矿藏、生态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破坏,直接威胁着东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区域生态建设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两难选择。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在未来一段时期,二者之间的对立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可持
8、续发展环保理论是解决西部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最好方式。以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集体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成果,丰富了发展涵,创新了发展观念,开拓了发展思路,成为了一种迄今为止最科学、最正确的发展观。从科学发展观的涵可知,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始终离不开发展的主题,科学发展观同时又要求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以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具体行动,以全面
9、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矛盾双方辨证统一关系作出了科学分析,对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极具理论意义。 生态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和有序利用 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 “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的原则下,实现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通过生态补偿重建青山绿水的和谐自然环境、人居环境,对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0、1.2研究容围绕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研究了以下容:(1)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涵和外延。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卢召开的联会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02位国家首脑到会讲话,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宜言与 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得到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关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种选择。建国以来中国领导人都相当重视发展问题,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立场,又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原则。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时,就相当重视经济发展问题,要求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
11、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这些思想无疑对推动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扬弃对发展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 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把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正式提出了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对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进行的理论创新。以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总结了历史经验并根据当前新的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但要发展,而且要求科学地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2
12、)有自主特色的区域生态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诞生以来,广大学者就把它同循环经济建立起联系,现在最新提出的生态循环经济更是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高度协同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相统一,必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个地区的区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休。良好的地区生态系统可以保证地区经济系统的稳定发展,地区经济的繁荣又会为生态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形成区域生态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3)生态补偿是缓解我国目前环保危机的有效措施。长期以来片面追求人们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自然生态环境背负着沉重的
13、环境债务,生态环境系统成为了短期经济和社会目标的牺牲品,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衰退,生态屏障功能十分低下,对全国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的黄河断流、长江流域大洪水和沙尘暴皆与西部的生态破坏有密切的关系,凸显了局部生态恶化对整体环境的破坏力。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恢复和谐良好的自然环境,实施生态补偿是有力措施之一。本文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方法,对当下环境保护举措具有借鉴意义。1.3论文的结构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和容。第二章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保护是文章的主经线
14、,以后几章围绕着怎样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而展开。这章首先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主要原则,然后研究了几代领导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后研究了在新形势下,怎样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来实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三章主要研究生态循环经济。从生态循环经济的形成背景、基本涵、基本特征、运行原则和实施方案等几个方面论述生态循环经济理论。以环境保护的角度,着重阐述了我国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区域生态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第四章研究了生态补偿解决环境恢复的问题。首先给出了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念和涵,然后阐述了我国近年来生态破坏的严重程度,以与生态补偿的必要性。最后给出了推行
15、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包括在政策法规、财政税收、科技智力等方面的具体意见。第五章为全文总结,总结前面三个方面的研究容,得出研究结论。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统一下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2.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基本概念2.1.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而诞生的(20世纪70年代初全球经济领域学者有关“增长极限论的一场学术大争论之中)。1971年福雷斯特发展了“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并用之于“增长有限论中,出版了“世界动态学一书,首次提出“经济环境可持续”的概念,倡导政府在实施产业结构转换或调整过程中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容:一是鼓励和
16、促进清洁生产政策,即防忠于未然;二是抑制和治理污染政策,即亡羊补牢。福雷斯特的产业环境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已经迈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的第一步。后来戴维里德发表结构调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书,更加深入系统地论述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他在该书中指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之后,现在正迈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1982年“世纪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 我们共同的未来止。这一阶段学者们侧重于从各个具体学科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该阶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完善期。第二
17、阶段,从2 0 世纪 9 0年初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 2 1 世纪议程起至本世纪初,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完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各国普遍认同,理论界更多地从多学科整体的角度研究该问题,并寻求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推向实践的途径,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长期世界共同的发展战略,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成为世界性发展模式将在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行。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可持续发展逐步由经济发展领域结合到政治、城市建设等其他领域,各国注意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各个政府部门、各个社会阶层、机构统一谋划,统筹兼顾的大系统问题。正在积极探索一套结合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国,我国学者从2 0世纪8 0
18、年代早期就开始跟踪国际可持续发展动向,从各个学科的角度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 9 8 4 年, 中国科学院马世骏院士被聘为联合国“ 布伦特兰委员会”2 2名专家之一,2 0 世纪9 0 年代,在引进消化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其本土化过程中,国学者开始从各个学科的角度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不同学科和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原则作出了不同的描述, 里约宣言列出了2 7 项原则,我国学者王军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将其概括为3 条原则,华在其博士论文中把它归纳为6 条原则。二者体现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这里归纳为:( 一)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19、, 发展权尤为重要; ( 二)公平性原则, 指发展是满足整个人类的需要, 而不是部分人的需要, 它包括横向的代公平和纵向的代际公平两个方面; ( 三) 可持续性原则, 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要保障生态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 四) 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采取共同行动。2.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涵义作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命题,“可持续发展”理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可持续发展侧重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简而言之,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
20、其论述的围限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该定义的理论性或哲学性较强,但可塑性大,不易实际操作。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战略,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期的持续性发展能力,确保环境、生态的安全和稳定的资源基础,避免社会、经济大起大落的波动。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涉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求社会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本文研究的是前一种,即狭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以后,引起了全球围的广泛讨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涵进行研究并给出自己的定义。第一,从自然属性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定义,人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为了“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以保持“生态持续性。较早的时候,持续性这一概
21、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它表征旨在说明白然资源与其开发利用程度问的平衡。197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并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即是说可持续发展以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属性方面表征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种代表,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第二,从社会属性方面进行定义,人们认为应“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
22、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强调保持生态环境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关系。第三,从经济属性方面进行定义,即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它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等等。第四,从科技属性方面进行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体系,以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来支持经济的增长。以上对可持续发展的众多定义,都是从某一方面来对此进行理解的。而比较综合的并有较高认同度的定义,是由布伦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所给出的,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这个定义中包括了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必须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23、,特别是一些基本的需求,这应被置于最优先的地位;二是环境限度,目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要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2.1.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人类新生存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若要真正得以有效实施,即在生态环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一个持续高效的协调运行机制,必须遵循可持久性、平等性、共同性三项原则,当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第一、可持久性原则。可持久性原则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
24、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围确定自己的能耗标准。这一原则从某一侧面也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第二、平等性原则。所谓的平等是指机会选择的公平性。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平等性原则,包括横向平等、代际间平等、人类和自然的平等。横向平等是本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间平等。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发展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 生态 循环 经济 实现 我国经济 可持续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