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_21.docx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_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_2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化常识一、科举制度1、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2、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3、历朝科举制度一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一次李世民
2、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唐朝: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
3、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宋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明朝: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
4、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清朝:清朝开始沿用明朝科举制度。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
5、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4、科举制常用术语【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孝
6、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一般在县或府考试,考中着称为秀才或相公)、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第一名叫解(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
7、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
8、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
9、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
10、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
11、、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
12、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教授】原指传授知识,后成为学官名。汉唐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二、天文1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2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
13、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3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4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5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6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
14、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7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8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9月亮: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地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月亮为玉弓、弓月
15、;(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7)因传说中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10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11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
16、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12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中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13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三、历法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17、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干支兼用法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
18、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1月)”“孟冬(10月)”。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
19、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4)传统节日纪日法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人日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杜甫有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花朝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百花的生日。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早
20、春)寒食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初七、下九“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
21、月亮最亮,故以此时为赏月之佳节。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时间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4纪时法(1)天色纪时法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
22、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太阳偏西)。具体如下:夜半(231点)、鸡鸣(13点)、平旦(35点)、日出(57点)、食时(79点)、隅中(911点)、日中(1113点)、日昃(1315点)、晡时(1517点)、日入(1719点)、黄昏(1921点)、人定(2123点)。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