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思妇闺怨专项训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思妇闺怨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思妇闺怨专项训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思妇闺怨专项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1. 鹧鸪天 元好问(金朝)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注西园:原指铜雀园,三国魏曹植置之,以招文士,这里指文士雅集的庭园。相思树:典出东晋干宝搜神记,后以此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候馆灯昏雨送凉”既点明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也渲染了氛围,体现了传统的诗词开头方式。B. “今夜还如昨夜长”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受着相思的煎熬,故觉夜长;二是夜夜相思,不止一天了。C. 结尾两句意为将像梅花那
2、样熬过寒冬,迎来海棠开放的春天,在自我宽慰中,希望与悲感交织。D. 这首词以闺中女子的视角展开,侧重展现其所见所思,用词绮靡甜腻,语言含蓄绮丽,富有表现力。【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D“用词绮靡甜腻,语言含蓄绮丽”错,本词质朴清纯,用词平实,不事雕琢。故D错。ABC正确。故选D。二、诗歌鉴赏(
3、本大题共8小题,共80.0分)2.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注】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荣:犹“花”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答案】“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莫;“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
4、、渲染、象征等)。诗歌中物常用来象征人,分析时也要由物及人先指出“奇树”的特点,“绿叶发华滋”是关键,可结合结合主注释理解。然后分析人物的形象,诗人始终暗用比兴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思,别等是关键。“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感情,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行路难五首(其三)贺兰进明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答案】第一问: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
5、和对征人的思念。第二问:抓住细节描写来抒情,写女主人公“下泪”,借此表现女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借表达上的层层递进来抒情,借助“自然”与“况复”这两个词语,将凄楚悲凉之情推向高潮;以“乌夜啼”烘托女主人公的孤枕难眠之悲,使其悲痛之情更具感染力。【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把握诗歌情感及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考生需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如诗歌题目,借以判定诗歌类别,把握诗歌情感;又如作者信息,借以知人论世;再如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典故及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重点词句;也包括命题人添加的注释、题干和选项等重要信息。在综合信息的基础上合理推断,得出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
6、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细读本诗,第一问,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结尾两句中的“独宿”“泪”等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独宿:独自夜宿。自然:理所当然,犹当然。堪:能,可以,足以使人,勉强承受。下泪:落下泪水。何况又时常听闻乌鸦夜晚啼叫。表达了一种孤独哀伤的心境。结合这一句的上一句“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可以看出表达了孤独离别之苦。第二问,需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从典型意象表达典型情感的角度去考虑,还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考虑。如写女主人公“下泪”的细节描写来抒情;借助“自然”与“况复”这两个词语,将凄楚
7、悲凉之情推向高潮;以“乌夜啼”这个夜晚特定的时间来表现女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4.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注释:选自诗经卫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朅(qi):英武高大。桀:同“杰”。殳(sh):古兵器。适:悦。容,修饰容貌。谁适为容,即谁悦为容,修饰容貌是为了取悦谁呢?其雨,希望下雨。杲(go):明亮的样子。谖(xun)草:萱草,忘忧草。背:通北,此指北堂。痗(mi):忧思成病。伯兮的后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
8、诗句内容简要概括。 _【答案】第二章:因丈夫出征无心梳妆打扮,不再顾及自己的外在形象。第三章:盼望丈夫回家,就像盼望天下雨一样艰难,甘心因思念而头痛。第四章:思念日深而导致忧思成病,甚至想借忘忧草来排遣内心的痛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形象的把握、情感的赏析综合能力。这类试题要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注意把握人物的形象及情感。本题题干问的是:诗歌的后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结合诗句内容概括作答。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丈夫,想得头痛也心甘。哪
9、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丈夫,使我伤心病恹恹。紧扣一个“思”字,思妇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因思夫而头痛,进而再由头痛到因思夫而患了心病,从而呈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跌宕之势。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情节层层推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冲突的辗转递升,既脉络清晰,又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使人物形象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同时,诗情奇崛不平,充满辩证色彩。5.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0、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闺怨诗。B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C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D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首句写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写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2)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怨”字,请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怨情”的。答: _【答案】(1)B(2)金诗借事抒情:女主人公将枝头莺儿打起,因为它的啼叫声惊醒了自己的美梦,使她
11、没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诗歌在对一个生活细节的记叙中,寄寓了一份闺“怨”(或通过动作展现:用女主人公被黄莺儿惊醒,起来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得梦到辽西的悲苦,体现了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诗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含蓄而蕴藉地表达了“怨”的主题)。刘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落日、空庭、满地落花等景物,表现主人公孤独、落寞的愁怨心情。【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解答】B“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错,金诗塑
12、造了一个纯真娇憨、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抒情手法的能力。抒情手法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种。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怨”字,金诗借事抒情,刘诗借景抒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商妇吟 林景熙良人沧海上,孤帆渺何之?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长忆相送处,缺月随我归。月缺有圆夜,人去无回期。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寒蛩苦相吊,青灯鉴孤帏。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注】林景熙在南宋时官礼部
13、架阁。宋亡不仕,以义行著称。在杨琏真迦发掘宋陵时,他化妆成乞丐,收高、孝二陵的遗骨于竹箩中,移葬东嘉,受到世人敬重。杨琏真迦发陵事在公元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距公元1276年(宋恭帝德佑二年)元兵攻占临安,宋恭帝被俘正好十年。“十年音信隔”一句应写在收葬陵骨前后。寒蛩:深秋的蟋蟀。知不足斋丛书本霁山先生集商妇吟下注云:“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该注解的理解。【答案】此诗是有所寄托而作,借商妇思念良人来表达诗人在宋亡之后依然不忘故主的忠心。前四句专述思念,一二句借良人出海在外音讯全无,表达对于君王的挂念。中间六句兼写别时和归期,分别之时的依依不舍,分别之
14、后的思念和渴望团聚的迫切心情,从中体现出作者的思君之意、忠君之志。末四句以寒蛩、青灯、孤帏作为思妇的伴侣,可见她独处之孤寂和守节之坚贞,从而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和对宋朝君主的耿耿忠心。这样构思,把政治色彩浓郁的内容用人情味十足的形式表达出来,产生较强的感染力。7.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宝钗分:前人每以分为两股的钗作为别时留赠之物。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
15、。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 _ 和 _ 的手法来表达闺中女子的思想感情。这首词的下片表达感情细腻委婉,请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用典【小题2】借景抒情【解析】(1)首先阅读上片,然后结合注释以及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前三句,写的是送别时的图景,结合注释便知使用了典故,再结合特定意象“烟柳”和关键词“暗”理解离别时的情感;后几句写的是送别后的场景,描绘了一幅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连朝风雨,则芳菲都歇,黄莺不住啼叫的凄凉景象,结合“风雨”“断肠”等词理解诗中情感,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主人公的孤寂愁苦。 (2)首先
16、阅读下片,从手法入手分析,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下片主要在写闺中女子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从“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看,“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取下又簪上,簪上又取下,不知数过了多少遍,是细节描写,表现出女子的痴情;下片既写到了现实,又写到了梦境,所以是虚实结合,“哽咽梦中语”写出了少妇的内心满腹痴情怨语。 答案:(1)用典借景抒情 (2)下片运用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的手法细腻委婉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一个“觑”字,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
17、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女子数花瓣卜归期。一瓣一瓣数过了,戴到头上,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从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心酸,充分表现出女子的痴情。最后以女子的哽咽梦呓作结,借无理责问表达至深情感。 译文: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赏析: 此词写作时间无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