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史怀古专项训练.docx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史怀古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史怀古专项训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史怀古专项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孟子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商鞅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注: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到了多方责难,有人指责他违背先王之道,舍弃王道讲霸道。本诗即为此事而做。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A. 孟子虽逝,但他的文章遗留后世,阅读这些文章可想见其风度与品格。B. 尽管很多人指责王安石迂腐,但孟子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给他慰藉。C. 商鞅重视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民,为治理国家留下了宝贵经验。D. 作者认为商
2、鞅能够让政令得到贯彻执行,告诫人们不要对商鞅非议。【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解答】B项中“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慰藉后世”于文无据。故选B。2. 登尉佗楼 (唐)许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注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
3、海尉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薰弦:孔子家语辩乐:“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后以“薰弦”指南风歌。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写尉佗在刘项逐鹿中原之时,前往岭南称王,“自”字尤见其机敏。B. 颔联概括尉佗的政治经历,其目的是为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C. 颈联由“昔时”写到“今世”,突出后人对尉佗感念,饱含历史沧桑感。D. 诗人登楼怀古,纵横开阔,叙议结合,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鉴赏诗歌的思想感
4、情,要结合诗歌内容及作者、写作背景来综合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注释及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思考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解答】A 表述无误。B “目的是为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有误,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尉佗的功绩。C 表述无误。D 表述无误。故选B。3. 登尉佗楼 (唐)许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注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公元前196年,
5、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薰弦:孔子家语辩乐:“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后以“薰弦”指南风歌。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写尉佗在刘项逐鹿中原之时,前往岭南称王,“自”字尤见其机敏。B. 颔联概括尉佗的政治经历,其目的是为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C. 颈联由“昔时”写到“今世”,突出后人对尉佗感念,饱含历史沧桑感。D. 诗人登楼怀古,纵横开阔,叙议结合,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
6、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B“其目的是为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错误,诗人只是客观回溯历史。本诗是纪念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赵佗的。全诗前二联以纪实的方式描述了赵佗南越称帝到臣服汉朝的过程,称颂了其开发岭南的功绩。故选B。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6小题,共60.0分)4. 登尉佗楼 (唐)许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越
7、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注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薰弦:孔子家语辩乐:“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后以“薰弦”指南风歌。诗人对尉佗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请结合全诗分析他的功绩。【答案】尉佗能够审时度势,一统南海;他顾全大局,称臣汉朝,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他以中原圣贤王风,恩泽越地,受到越人爱戴。【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
8、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此处主要分析依据是诗人的评价,要立足诗句,抓住“北向称臣陆贾功”、“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等分析把握。5. 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苏武庙(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释: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丁年:壮年。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后,食
9、邑三百户。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分别是 _ 图和居塞牧羊图。(四字)对于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_ A.首联想象了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 B.颔联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C.颈联刻画了苏武归来时物是人非的场景。 D.尾联反映了汉武帝对于苏武的痛惜想念。请赏析本诗的尾联。【答案】【小题1】望雁思归【小题2】D【小题3】【解析】(1)“云边雁断胡天月”大意是苏武羁留在北海,与大汉音书断绝,没有大雁可以传书,头顶的是胡天明月。长期被扣留异族,苏武看着迁徙的大雁,思乡念亲之情更加深切,可概括为“望雁思归”。 (2)D分析有误,尾联表现的是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 (3
10、)由“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以及作者的时代和写作背景可知诗人这样写是为了弘扬民族气节,歌颂爱国者的伟大情怀以及历史时代的需要,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展现出时代的悲凉以及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的精神情怀。 答案: (1)望雁思归 (2)D (3)尾联运用了借代、借景抒情、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借景抒情,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
11、字。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 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赏析: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
12、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
13、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
14、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
15、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
16、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17、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臣。”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1)本题考查对写景诗句的理解与内容的概括。在充分理解颔联首句的基础上概括画面内容。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在认真理解相关诗句的基础上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
18、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手法,最后写出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
19、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6.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马嵬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注解: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当年玄宗与杨贵妃的居所。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_ A.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
20、篇叙事诗,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人类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人间的“银河”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C.第三句里的“夫妻别”写的是一般百姓夫妻离散的的悲惨遭遇。 D.第三句和第四句运用映衬的手法,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宋人李觏的读长恨辞“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也是诗人在读了长恨歌之后所抒发的感慨。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是否一致?为什么?【答案】【小题1】D【小题2】【解析】(1)D“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
21、众之中”分析有误,运用对比和用典,是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嫔妃的爱情悲剧更惨。 (2)袁诗“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的原因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的爱情专一,对二人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诗人认为与其大书特书皇帝的悲欢离合,不如深入细致地描写人民群众的生离死别,对长恨歌进行了批判,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予以深切同情。李诗也是通过对比,诗人写到那时军中死去的并非贵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君王却丝毫也没有怜惜他们,更没有为他们而难受过。将唐玄宗对将士的死于对杨贵妃的死的态度进行对比,六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诗人讽刺了玄宗的昏庸无道。 答案: (1)D (2)是一致的,都采用了
22、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进行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进行对比;袁诗将唐玄宗、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 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赏析: “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杨贵妃之死,对唐玄宗之无奈,表示了深切的同俏,并歌颂了他们的爱悄专一,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题材,如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白朴的梧桐雨,明吴世美的惊鸿记、清洪异的
23、长生殿等等,莫不受其影响。与其大书特书皇帝的悲欢离合,不如深入细致地描写人民群众的生离死别,故“莫唱”二宇又引出了第二句“人间亦自有银河”。“人间”就将银河这个民间传说引入现实生活中来。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战争频繁,有开边之战,也有内战,其中规模大的,如用兵吐蕃,讨伐南诏,尤其是安史之乱,伤亡惨重,丁壮或死于战场,或死于徭役,或久戍不归,在人间划出了无数条银河,而最令作者痛心的,要数石壕村的一对老夫妻了。“老翁逾墙走”,老妇河阳役的惨状。杜甫还在同一时期作品新婚别中拟写一个“席不暖君床”的新娘子,送别刚刚结婚的新郎官应征入伍,造成一对新婚夫妇“暮婚晨告别”的痛苦。在垂老别中,又描写了一个“子孙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