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物抒怀专项训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物抒怀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物抒怀专项训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物抒怀专项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1. 海棠 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看叶罗与之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东坡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作者目其为知己。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多感官结合,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缥缈、迷蒙的境界。B. 海棠后两句写作者担心海棠花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这样写主要是想表达爱花惜花之情。C
2、. 看叶开头一句写鲜花凋谢,芳草不香,作者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写看“叶”做铺垫。D. 看叶一诗撷取自然界的普通事物,写出了诗人特殊的生活感受,情趣盎然,含蓄而富有哲理。【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分析。【解答】B根据附注“目为知己”,我们可以知道,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爱花惜花”不是作者“主要”之意,作者借物抒怀,大有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故选B。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9小题,共90.0分)2. 海陵
3、喜雨 甲戌四月晦日赋贺铸闰年四月之相交。旱天云物何萧骚。清风卷地换尘世,白雨入林翻海涛。殊胜农儿踏车健,少宽病夫挥扇劳。须晴径买一渔艇,想见横塘深半篙。诗歌的第二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内容上:呈现雨前和雨时之景,雨前的风让世间顿感清凉,大雨的声势如海涛翻涌。结构上:“清风卷地换尘世”承接上联“旱天云物何萧骚”;“白雨入林翻海涛”引出后两联的感慨和想象,同时也照应题目中的“雨”字。情感上:借风之清凉,雨势的浩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久旱逢雨的喜悦。【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重要语句的基本含义和作用的基本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将诗句进行完整品读,可以从诗句的语言、内容等方
4、面进行分析。从内容,结构,情感上概括分析得出答案。3. 雕鹗在秋天 (范仲淹)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注】攀跻:攀登。 这首诗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答案】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渺小;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衬托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解析】略4. 海棠 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看叶罗与之
5、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东坡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作者目其为知己。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苏轼夜点高烛赏海棠花,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诗歌看叶予以简析。【答案】不反常。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和比较阅读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
6、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此题可以从景物角度、作者角度和哲理角度进行分析。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5. 早蝉 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_【答案
7、】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解析】略6.梦寻梅(宋)方岳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注】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金貂:汉代的宫饰。玉华: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野径”“隐者家”及“岸沙”“带溪斜”等词语,点出了
8、梅花生长环境的幽美和僻静,也从侧面表现出梅花高雅脱俗的特质。B. 颔联中“六千里”体现寻梅过程的执着与艰辛,“三四花”则与之形成对照,突出了梅花的可贵,也透露出诗人寻梅有获之后的欣喜。C. 尾联中“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举,有“实”和“虚”的对比,也有“取”和“舍”的对比,其中反映出诗人的志趣追求。D. 紧扣诗题“梦寻梅”中的“梦”字,全诗用梦境来刻画诗人寻梅的历程以及赏梅中的欢乐,反映出这样一种生活带给诗人的怡然自足。本诗题为“梦寻梅”,而颈联两句却是写“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似乎与“梅”没有关联,如何理解?【答案】【小题1】D【小题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罕有人至的幽居
9、之所,诗人闲适自足,以济世救人及围炉夜话为乐事。诗句中的闲适自足,表面上看与“梅”没有直接关联,却与梅“高洁、脱俗”的内在精神相契合。这种对闲适别致生活内容的着意刻画,也为尾联抒发对脱俗孤傲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作了铺垫。【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注释及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思考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解答】A 表述无误。B 表述无误。C表述无误。D“全诗用梦境”错,最后一联“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不是梦境的刻画。故选D。2.本题考查对具体诗句
10、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诗句本身入手,在分析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明确诗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颈联“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意为“生活在蓬茅下,黄叶拥簇着篱笆,埋头整理草药,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 ! ”。内容上,颈联描述了一种远离尘世纷扰而闲适自足的画面,虽然和“梅”没有直接联系,但其暗含的“不惧世俗,坚贞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却与的“高洁脱俗”相契合;结构上,颈联描述的场景也为下联诗人抒发宁愿终生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志趣做铺垫。整理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7. 阅读下面的诗
11、歌,完成各题。 落花(唐)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注:这首诗做于846年李商隐闲居之时,当时因陷于党争,李商隐境况很不如意。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首联写客散园寂,人去楼空,落花也似因孤独“乱飞”。 B.颔联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着笔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 C.颈联“眼穿”句写诗人望眼欲穿盼来的春天,也挽留不住,依然又匆匆归去。 D.尾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怜花惜花、春归伤情的一片“芳心”。尾联“芳心”语意双关,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答案】【小题1】D【小题2】【解析】(1)D“抒发了诗人怜花惜花、
12、春归伤情的一片芳心”说法错误;因为本诗尾联表面描写花朵向春天奉献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落得沾人衣裾的凋零结局,实际上借落花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感伤,而非“怜花惜花春归伤情”。 故选:D。 (2)尾联语义双关显示出高明的技巧,使人、花相结合。这里诗人感慨万分,一是叹花:多情的花朵用自己的美艳点缀春色,最终得到的却是凋落飘零沾人衣裙的结局;二是叹己:我虽有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最终只能落得个怆然涕下,泪沾衣襟的结果。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含蓄婉转地透出,可谓情深韵美。 答案: (1)D (2)尾联表面描
13、写花朵向春天奉献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落得沾人衣裾的凋零结局,实际上语意双关,借落花自喻/自比/借物喻人,写自身胸怀大志/欲见用于世,一片“芳心”只落得被排挤的境地,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孤独/苦闷感伤。 白话译文: 高阁上的游人早已远去,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曲折的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肝肠欲断,真不忍心把扫去满地落花;盼望残留枝头的春花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盛开的鲜花将随着春天而去,面对这一切,我只有落泪沾衣。 诗歌鉴赏: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首联是说,高阁上的游客已经竞相离去;小园的春花已经随风飘零纷纷乱飞。 诗一开始便写落花景象,
14、前人称赞它发端“超忽”。其实,“小园花乱飞”一句不过是人皆可道之景,手法平平,并不新奇;妙就妙在首联两句之间的联系。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客人来去本无必然的联系,但诗人却说花是因为客人去了才“乱飞”,这样一来,连落花也看作有情的了。这种因果关系的描写颇出人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落花虽然早有,客人在时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孤独惆怅之情袭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绿花,而且生出同病相怜的情思。两句诗不单写花,也兼写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颔联是说,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三四两句承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落花
15、乱飞的具体情状。“参差”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结曲陌;“迢递”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诗人是立于高阁向下俯视,所以园内景象尽收眼底。这两句对落花的本身描绘显得很客观,但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作者的内心并不平静。此时此刻,在他眼前出现的落花和斜晖已经不是常人眼里的自然现象,而是同人一样充满感情,具有生命的事物,它们像是在同自己十分美好的青春和年华告别。诗人十分敏感的捕捉住这富有特征的景象,使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暗淡的色调里,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哀。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颈联是说,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五、六句在前面描写的基
16、础上,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肠断未忍扫”,就不单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自然倍觉伤情。“眼穿仍欲归”一句写出诗人的痴情和执着,他望眼欲穿,巴望花不要再落,却事与愿违,枝上残留的花朵越来越稀疏。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尾联是说,爱花惜花自然要埋怨春天去得太早,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这又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吗?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所得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末二句,语意双关,低回凄婉,感慨无限。 全诗纯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神情全出,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