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20年1月,化装成商人的陈独秀从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打算寻找一个合适人选将其翻译成中文。陈独秀的密友有一本日文版
2、共产党宣言,也正找人翻译,就让当时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推荐人选,邵力子脱口而出:“能担任此任者,非陈望道莫属!”陈望道是何许人也?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父亲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陈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陈望道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学,后到日本留学。陈望道留学日本期间,正值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兴起,他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宣传社会主义的读物,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到祖国,并接受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邀请,前往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3、下,陈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师进行新思潮宣传,给整个浙江带来极大冲击。反动当局责令一师对陈望道革职查办,这受到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反动当局随即出动警察包围学校,从而酿成著名的浙江“一师学潮”。这一学潮得到全国的声援,最终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一师学潮”让陈望道认识到,倡导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当他接到邀请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就毫不犹豫接受了。1920年早春,陈望道带着两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老宅,开始了翻译工作。老宅已经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气寒冷,条件十分艰苦。陈望道不以为意,专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亲帮着打理并送到房间来。看着儿子因
4、连续工作而身体消瘦,陈母包了些粽子,让他蘸红糖吃以补身体。陈母在屋外问红糖甜不甜时,陈望道连连回答“够甜了,够甜了”。等陈母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满嘴墨汁。原来,陈望道全神贯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还感觉不到异味,实在是太过投入了。1920年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于5月中旬赶往上海交稿。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8月中旬,中译本共产党宣言1000册公开出版,被迅速抢购一空。到1926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印行17版。鲁迅当时评价说:“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摘编自曾庆江陈望道:千秋巨笔,首译“宣言”)材料二: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
5、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一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而1920年前后又恰是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曾在新文化运动阵地新青年任编辑的陈望道是这场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践行者和捍卫者,所以他的共产党宣言译本白话文风格是意料之中的。与文言相比,陈译本句子变长,四字格变少,“之乎者也”的文言功能词几乎绝迹。译文还大量使用文白过渡时期特有的助词“底”,且呈现出“底”“的”混用的现象,譬如“各国底语言”“社会底历史”“用自己党底宣言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另外,译文偏向口语化,譬如“草了下列的宣言”“他的特色就是把阶级对抗弄简单了”。对于修辞学家陈望道而言,这未免不是一
6、种用所谓“引车卖浆者言”的大众语来创立新的书面语风格的努力。在当时的中国,许多西洋词语都是直接采用日语译名,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譬如日译本中的“绅士”和“绅士阀”,陈望道译作“有产者”“有产阶级”;日译本的“平民”,陈译本中作“无产者”。而在修辞方面,与日译本相比,陈译本在用词上更注重韵律节奏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如“革命要素”变换为“革命种子”,“农业的革命”变成了“土地革命”,两种阶级对立状态的“相敌视”转换为“对垒”,将资产阶级的发展从“没落”变换为“倾覆”。简言之,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
7、,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可以理解为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为强调共产党宣言的立场、提高革命号召力、鼓动人们的斗志而来取的一种翻译策略。(摘编自林风、冯倾城陈望道与首译本)材料三:从文本研究方面看,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翻译性解读、注释性解读和考据性解读。所谓翻译性解读,是指为了更好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文本所进行的各种理解,如对人名、地名、术语的理解。其中,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我国学者的翻译性解读从翻译共产党宣言片段文字时就开始了。由于共产党宣言原文是德文,对不懂德文的人来说,要理解它的思想,首先就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恩格斯说过,翻译马克思的著作是一件非
8、常困难的事情,“是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中国人要准确翻译共产党宣言,就更加困难,要做好这件事情,不仅要懂得外文,还需要了解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经历和语言风格等。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译就有十多种。1899年在上海万国公报发表的大同学一文中,他们的名字被译为“马克思”“恩格思”;后来又有人译作“马克司”“嫣及尔”等;直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的共产党宣言才把他们的名字译为“马克思”“恩格斯”,此后固定下来。又如“资产阶级”一词,1899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1920年陈望道译为“有
9、产阶级”;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摘编自杨金海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及启示)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望道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邀请的重要原因是其思想认识发生了转变。B. 陈望道采用白话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其顺应时代发展选用的翻译策略。C.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同时参照英译本完成的。D. 陈望道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为中文的行为不属于翻译性解读。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以陈望道日本留学的经历,说明他具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基础。B. 材料一用陈望道蘸着墨水
10、吃粽子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精神,文章选材具有典型性。C. 材料二的主旨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的选用上具有白话文倾向。D. 材料三中对共产党宣言翻译难度的说明也可佐证陈望道翻译此书时的艰辛。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发行具有社会基础,顺应当时社会需求。B. 翻译共产党宣言,译者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创新术语,以防违背原著精神。C. 阅读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D. 随着时代发展,翻译共产党宣言用词随机性越来越小,科学性越来越强。4. 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处画横线句子都提及陈望道对“有产阶级”一词的翻译,请分
11、别分析其在材料中的作用。5. 假如你是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解说员,如何向参观者介绍馆藏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列出解说词的提纲。【答案】1. D 2. C 3. B 4. 材料二:说明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在中译本措辞上有“尖锐化”倾向。材料三:说明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存在译词的随机性特点。 5. 陈望道的生平思想;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陈望道翻译过程中的典型故事;译文语言风格特点;首次出版发行的时间;出版后的影响。【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 “不属于翻译性解读”错,从材料二“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
12、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因此可知,陈望道的翻译属于翻译性解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材料二的主旨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的选用上具有白话文倾向”错误,材料二的主旨实际上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不能自创新术语”错误,原文有“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这说明可以自创新术语。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13、力材料二中有“在当时的中国,许多西洋词语都是直接采用日语译名,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简言之,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在这段文字中,观点就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由此可知,材料二划线句中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一观点。材料三中有“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译就有十多种。又如资产阶级一词,1899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1920年陈望道译为有产阶级;到19
14、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句话是观点,后面是举例证明观点的,因此材料三划线句中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需要对馆藏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进行介绍,列出解说词的提纲。解答本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翻译者是谁,简要介绍陈望道生平思想等。材料一第二段有:“陈望道是何许人也?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父亲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陈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陈望道先后就读于义乌绣
15、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学,后到日本留学。”二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接受邀请,也就是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材料一第四段有:“一师学潮”让陈望道认识到,倡导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当他接到邀请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就毫不犹豫接受了。”三是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故事。他不把条件苦放在心上,并且全身心投入到翻译工作当中,母亲给他包了粽子,他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还感觉不到异味,由此可知他是多么投入得投入到工作当中。四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的倾向等。材料二有:“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
16、译文偏向口语”“ 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五是首次发行的时间及当时公开发行的情况。材料一最后一段:“1920年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于5月中旬赶往上海交稿。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8月中旬,中译本共产党宣言1000册公开出版,被迅速抢购一空。到1926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印行17版。鲁迅当时评价说: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把以上相关的要点分条列出来即可。(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月川端康成京子和第二个丈夫去新婚旅行。她以前的携带用化妆盒,皮套儿发霉了,又买了一个新的,自然里边也有
17、面镜子。新婚旅行的第一天,丈夫抚摸着京子的手说:“真可怜,简直像是个姑娘!”这决没有嘲弄的语气。可是京子听到他这简短的话,突然涌出一阵剧烈的悲痛,由于这难以形容的悲痛,她半晌低头无语,珠泪盈盈。京子自己也不晓得到底是哭自己呢,还是哭死去的丈夫,而且也的确很难分清。当她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她觉得太对不起新丈夫了,自己应当更柔媚地对待他才是呀。“即使你有孩子,我也一定会和你结婚。可以把孩子领来,好好地照管嘛。如果是个女孩子,那就更好啦。”丈夫在京子的耳旁小声说。也许丈夫自己有个男孩子,所以才这样说的吧。但作为爱的表白,这话使京子听起来觉得很别扭。丈夫为什么和京子做这长达十天的新婚旅行呢?也许考虑到家
18、中有孩子,才这么体贴她吧。新丈夫有一个皮革很精致的随身携带的化妆盒,不知是由于经常出去旅行还是不断拾掇的缘故,它发着用久了的特有的亮光。这使京子想起了自己那始终没有用过、发霉得很厉害的旧化妆盒。那里边的小镜子总算给前夫用了,给他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最初,京子是用镜台附带的那面手镜把菜园照给丈夫看的,从此丈夫再也不肯让这面手镜离手。但是看来手镜对病人也太重了,京子不能不保护丈夫的胳膊和肩头,所以又把一面分量很轻的小镜子拿给了丈夫。丈夫死前,映射在这两面镜子里的世界决不只是京子的菜园。它映射过天空、云彩和雪,映射过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林,也映射过月亮,还利用它看过野花和飞鸟。有时人在镜中的道路上行走
19、,有时孩子们在镜中的庭院里嬉戏。京子坐在丈夫的枕旁,和丈夫共同观察着、共同谈论着镜子里的世界。这样,日子久了,就连京子自己也逐渐分不清什么是肉眼看到的世界,什么是镜子映照出来的世界,就好像原本就有两个不同的世界似的;在镜子里创造出来了一个新的世界,甚至有时会想,只有镜子里边反映出来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呢。“在镜子里,天空发着银色的光辉,”京子说。她抬头望着窗外,“可天空却是阴沉沉的!”“都因为你把镜子擦得太亮了吧。”虽然丈夫卧床不起,但转动一下脖子,天空还是可以看见的。“是啊,真是阴沉沉的。可是,用人的眼睛看的天色,再说,还有用小狗、麻雀的眼睛看的天色,不一定都是一样的吧。也很难说,究竟是谁的眼
20、睛看得对。”丈夫回答。“在镜子里边,也许有一个叫做镜子的眼睛吧?”京子很想再加上一句,“那就是咱们俩的爱情的眼睛呀。”树林到了镜子里,就变得苍翠欲滴,白百合花到了镜子里,也变得更加娇艳可爱了。丈夫和京子结婚后,除了害病之外,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做。算下来,在新婚的房子里住了一个月,在朋友家里住了两个月,这就是京子婚后和生病前的丈夫住在一起的全部时光了。当京子想到用手镜把菜园子照给丈夫看的时候,那已经是度过了高原地带严寒而漫长的一冬、早春来临以后的事情了。虽然仅仅是从镜子里边看,但也足够使病人感到新绿的世界苏醒的欢悦了。京子在菜园子里捉虫子,这么小的虫子当然是照不到镜子里去的,京子只好把它拿到楼上来
21、给丈夫看。有时,京子正在掘土,丈夫就说:“从镜子里可以看到蚯蚓呢。”当夕阳斜照的时候,待在菜园子里的京子突然周身通明,京子抬头向楼上看去,原来丈夫正在用镜子反射她。丈夫让京子把他学生时期穿的藏青地碎白花纹土布的衣服改制成束脚裤,他在镜子里看到京子穿着这条束脚裤在菜园子里忙来忙去,感到非常高兴。京子知道丈夫正在镜子里看着自己,她一半不断地意识着这一点,一半又忘掉了一切似的在菜园子劳动着。在死去的前夫的镜子里,映射出来的所有这一切,都使京子感到怀念不,感到憧憬。京子想到了现在的丈夫,她尽量将自己那日益鲜明而又强烈的渴慕的感情抑制着,尽可能地把它当做对神的世界的一种辽远的瞻仰。在骤雨之后,丈夫用镜子
22、照过那映在庭院积水里的月亮,欣赏过这种月色,这时的月亮应该说是月影的月影。当时的光景,就是在今天,仍然清晰地留在京子的心里。后夫对京子说:“健全的爱,只能寓于健全的人之中。”当然,京子只好羞涩地点着头,其实,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京子是由于前夫的哥哥不断劝她再婚,所以才和后夫结婚的。婚前两个人来往了四个多月。他俩的年龄相差15岁。(选自川端康成小说集,有删改)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她以前的携带用化妆盒,皮套儿发霉了”,看似闲笔,实则在小说由现实到回忆的转换中有重要作用。B. 小说写京子深深怀念与前夫的爱情,而对新丈夫的爱情观不以为然,
23、这暗示了她与新丈夫必然会有不可调和的矛盾。C. 小说利用现实与回忆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京子的两种婚姻:一种是以爱情为主的婚姻,一种是被动接受式的婚姻。D. 小说重点描述了主人公与前夫的婚姻生活,营造了一种纯净、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情调,引发读者对婚姻爱情的思考。7. 下列对“镜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镜子是京子与前夫生活中重要物件。它见证了京子与前夫纯真动人的爱情生活。B. 镜子是现实与回忆的连接点。它将眼前的化妆盒与对前夫的回忆自然地连接了起来。C. 镜子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镜中世界美好但不真实,寓含作者对虚幻爱情的批判。D. 镜子里有“爱情的眼睛”。京子通过它,从常人看来是不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