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Word版.doc
《语文试题-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试题-Word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春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5月联考高三语文试卷命题学校:黄网中学命题教师:胡强雷 胜红 何筱审题教师:陈玲考试时间:2021年05月10日上午09:00-110试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重要宣示立即获得了联合国秘书长及主要国家政要、国际與论的一致赞誉。当谈论“碳中和”时我们
2、在谈论什么?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要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同时认识到达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要更长的时间;然后要在科学和公平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碳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习近平主席这次提到的“碳中和”即是这个概念,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城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数、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
3、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碳汇漸的平街,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长期愿景?以全球变嗳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自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的环境与发展挑战之一。习主席曾说“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4、,需要各方共同合作来应对。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历了马拉松式的磋商和谈判,最终在2015年达成了巴黎协定,提出了要将全球平均气温相比于工业革命前水平(大致为1750年至1850年平均温度水平)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下。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GG)的科学评估,要实现2C目标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7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100年之前,实现1.5目标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5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060年左右。根揚最新的评估模型和情景研究,要实现2oC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8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
5、的时间在2100年左右,实现1.5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6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070年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管从狭义或广义看,不仅都在科学要求的2oC和1.5目标的减排路径内,甚至还有可能将全球碳中和的时间往前推动十年左右。即使较为先进的发达国家,比如欧盟的德国、英国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排放达峰到其承诺的2050年温室气体中和(气候中性),其经济社会净零碳转型实际将经历长达8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目前承诺的从争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愿景实现仅为30年左右,这样的转型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充分展现了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
6、战略的雄心和决心,真正的大国格局、大国战略、大国担当。(摘编自如何理解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材料二我国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它取决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力度、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S)的部署规模以及森林碳汇可用量等多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系统加速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但是即使能源系统在可行技术路径下最大限度低碳转型并结合CCS大规模部署,到2060年,距离碳中和仍有3-9亿吨C02差距,需由森林碳汇来弥补。为了明确碳中和愿景下各个行业的减
7、排责任,需要对各类技术进行合理規划。电力部门应重点发展风电、光电、CS技术,争取“十四五末”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零排放。钢铁行业短期应加速小球浇结低温烧结、千法熄焦、千式高炉炉项余压余热发电等节能技术,争取“十四五”初期实现碳排放达峰,中长期应加大电孤炉炼钢、氬能炼钢和GCS技术的部署。化工行业应发展轻质化原料、先进煤气化技术、低碳制氢和002利用技术、CS技术等,争取实现关键化工产品的碳排放在2037年前达峰。对于建筑、交通等民生部门,为了实现我国2060碳中和目标,应争取实现“十五五”期间或“十六五”初达峰。建筑部门应继续提高采暖制冷效率,大幅提升电气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
8、;交通部门应优先铁路、水路运输,发展电动客/货车、氢燃料车、生物燃料飞机和船舶等先进技术。(摘编自全球气候治理策略及中国碳中和路径展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210027A.通过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2060年达到碳中和。习主席提出的这一目标,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B.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为全球变暖,该变化使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着重大的环境与发展挑战,国际社会各方必须共同合作以应对这项挑战。C.巴黎协定为本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
9、。D.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能够被大规模地部署到电力、钢铁、化工行业中,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磋商和谈判近三十年后,国际社会终于达成了巴黎协定。因为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协定的各缔约方允许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退使温室气体排放达峰。B.习主席宣布中国将努力争取实现的碳中和目标,如果是广义上的“净零排放”,那么在时间上将比1.5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提前约10年。C.我国的碳达峰估计将比德国退60年左右,但在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上,有可能只比德国迟10年。这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雄心和
10、决心。D.40年后,化石能源将依然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碳移除等方面技术的创新,利用化石能源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将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3.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碳中和目标要求的一项是( )(3分)及A.逐步淘汯燃油汽车,代之以电动汽车或氢燃料汽车。提供共享单车服务。B.实行垃圾分类,居民投放日常产生的可回收物,经回收后可以获得收益。C.为推进氢能发展战略,加大煤制氢、石油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规模。D.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尝试提供碳信用、碳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4.两则材料中多次出现“碳汇”一词。请根据文意,简要阐释“碳汇”的含义。(4分)5.根据两则材料,说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
11、标的路径。(6分)中(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_2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刷与传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
12、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結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橋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
13、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让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锒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
14、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斯多徳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宽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一一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木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
15、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千净),有许多对话。我過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
16、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宸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
17、看头的。可惜!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央着一大摞书。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学生习作写得較好的,沈先生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