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前精练:高考 古代文化常识(一).docx





《2021考前精练:高考 古代文化常识(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考前精练:高考 古代文化常识(一).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考前精练: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一)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4(2016全国卷)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
2、、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6(2015全国卷)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10(2017全国卷)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12“终养”又
3、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14(2017全国卷)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2016全国卷)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16(2016全国卷)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二)皇室官职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18
4、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9(2016全国卷)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20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21(2016全国卷)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22(2015全国卷)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
5、其他儿子。( )23(2015全国卷)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24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三)中央官职25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27(2016全国卷)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8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6、。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29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 )30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31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32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33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34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
7、,三年称侍郎。( )35(2017全国卷)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36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37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38“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39“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40(2016全国卷)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