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测量论述.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生就业心理测量论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心理测量论述.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心理测量论述 一、我国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研究的现状 (一)研究方法主要为经验总结法和问卷调查法 各院校相关工作者就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做过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实际工作中的现象观察和经验总结,二是在调查中得到的宏观数据。前者通常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中归纳总结出了某个特殊群体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存在的认知偏差,以及如何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3】【4】此种类型占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研究的绝大多数,有很好的实践基础,但同时由于作者的经验多局限于某一地区的某一大学生群体,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偶然性,无法准确的说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
2、整体情况。相比之下,问卷调查能从较广范围内获取信息,其描述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也更具代表性,方便相关工作者从宏观上了解大学生就业时期的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而为高校职业教育提供依据。但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调查研究大都是在经验基础上,选取几个主要方面自编调查问卷,在一定范围内收集数据,进而进行统计分析的,文章主要报告了调查结果,而对于问卷的设计则未进行详细描述。【5】【6】由于各个研究所用问卷均为研究者自编,在考察点和文字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限制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比较。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不同方面的研究结果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信心、就
3、业主动性、择业灵活度和就业耐挫力等几个方面。 1.关于就业信心的研究结果 大多毕业大学生对就业保有信心,例如陈玉礼(2007)的调查中这个比例达到89%之多,其他的研究结果也都相似,在对湘潭几所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中,32%的毕业生能坦然面对就业,25%的会感到担忧、困惑或焦虑。【7】在上海某高校,46%的学生对就业持乐观态度,40%认为有难度但能克服,比较悲观的学生仅占14%。【8】而面对就业感到自卑的女大学生比例相对较高,达到37.9%。【9】家庭贫困和农村籍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60.83的同意“农村籍学生就业较城市学生处于更为不利的状况”。【10】对医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会对自
4、身能力技术水平不自信或认为所学专业不好就业,仅有3%的人表示并不担心什么。【11】在高职院校中,38%的毕业生认为相比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处于劣势,且有54%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形势比较严峻。【12】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实习班学生更为谨慎,相对一年级新生并不那么自信。【13】 2.关于就业主动性的研究结果 就业主动性的培养一直是学校职业教育的重点,拥有良好主动性的学生往往能更全面、成熟地看待就业问题,养成不急不躁、循序渐进的职业习惯,这对于整个职业生涯的长期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也是主动性高、就业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目前已有很多对大学生就业主动性的调查,由于
5、考察方式不同,显示出的结果也有所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找工作,主要通过校园招聘会、校外人才市场和网络等方式进行求职的学生达60%,甚至有21%的学生采取自我推荐的形式主动出击,等待父母、亲友推荐的方式就业的为18%。【14】在李柳维娜等(2012)的调查中,依赖父母或者学校来帮助自己解决就业问题的受访者仅占6%,存在一定从众心理的比例则为25.6%。【15】而更多的调查结果并没如此乐观,在陈静等(2008)对四川各高校的调查显示独立自主的毕业生仅32%,存在依赖和盲目从众心理的毕业生则分别占到21.4%和47.6%。【16】李达聪等在温州的调查研究显示,56.4%的大
6、学生认为“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同时55.5%的学生表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趋势不太了解,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17】陈玉礼等对云南五所高校的调查显示,超九成学生认为在就业前应初步掌握一些职场技巧,也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这体现出一定的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意识,但同时在实际行动上却表现出更多的依赖,有六成学生在就业期间的心理倾向为“依赖心理”“坐享其成”或“盲目攀比”。【18】综合以上数据可以推测,不同地区学生的就业主动性水平可能存在差异,此外调查问卷的考察方向和表达方式也可能是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 3.关于择业灵活度的研究结果 在此所述择业灵活度是指毕业生在
7、劳动时间、劳动方式、劳动所得的报酬与劳动场所等方面所具有的弹性灵活化特性(就业地、薪资、单位性质、专业对口、降低标准)。很多大学生都是怀着梦想选择的目前所学专业,大多数仍希望就业时能尽量的专业对口,然而迫于就业压力,表示无所谓的比例已达到24.8%,而要求一定要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仅4.8%。【19】随着市场的多元化,毕业生在对就业城市和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也变得更加灵活,愿意去民营企业、私人企业等或自主创业的比例与往年相比呈上升趋势。薪资水平也是大学生择业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2004年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期望工作的月薪在1000元-2000元之间,【20】近年来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社会普遍的
8、薪资水平都在提高,多数学生对月薪的期望达到了1500元-2500元。【21】在对毕业生理想就业地的调查中,各研究之间结果的差异比较明显,例如在浙江省的调查中,大多数同学希望在沿海开放城市或内地省会城市发展,其中明确要求在省市级所在地单位就业的达41.6%,愿意去中小城市、西部或边远地区的学生仅16.8%。【22】而戴树根在湘潭地区的调查中,愿意去西部地区或中小城市及农村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0.5%【23】,陈双华等对湖南十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显示,22%的高职学生很愿意去农村或西部地区就业,还有54%的学生表示如果有优惠政策也愿意考虑去条件艰苦的地方。【24】这样悬殊的差异可能与学校所在地
9、经济发展情况及地方观念等有关。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也要求毕业生在择业时具有更大的灵活度,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求职存在过高的期望,并坚持自身的择业标准,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在周静等的调查中表示即使多次求职失败也不会降低择业期望值的学生占到总数的55.0%【25】,可见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已经与以往有所不同,但他们还是比较坚持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已形成的观念下较难改变。 4.关于就业耐挫力的研究结果 就业耐挫力是指当个体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耐挫力强,则可以化解挫折带来的影响,尽力克服困难,积极解决问题,从而增进知识和才干;耐挫力弱,则会消
10、极悲观,丧失信心,失去动力和目标,产生消极的影响。就业过程中难免碰到一些困难和挫折,59%的毕业生明显感到就业压力大,40.1%感到焦虑,但同时八成学生表示他们能够自行进行调整,再接再厉,只有14.5%的受访者会对家庭、学校有所抱怨,7.8%的受访者会感到消极、悲观,丧失信心。对于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真正对将要碰到的挫折有足够认识和充分准备仅占总数的13%。【26】 二、就业心理研究中常用的测评工具 我们通常使用一些职业心理测验来尽量客观的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同时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也帮助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经典的职业心理测验偏向于对稳定的个体特征的测量国内外已经发展了不少成型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就业 心理 测量 论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