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1年4月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参会专家人员名单徐放鸣 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国家社科基 金评审委员会评委钱 钢 市发改委副主任董现荣 市委研究室副主任董玉舫 市旅游业协会名誉会长邓 超 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徐州开元名都大酒店有限 公司总经理- 1 -目 录一、发展基础1(一)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1(二)旅游业发展开创新局面3(三)文旅融合发展呈现新气象4(四)推动淮海经济区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5(五)文旅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6二、思路与目标7(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8(三)发展目标10三、主要任
2、务12(一)推进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2(二)推进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建设16(三)大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18(四)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22(五)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4(六)积极推进淮海经济区文旅协同发展30(七)深化文旅体制机制改革创新31(八)加强文旅市场质量和安全监管32四、保障措施33(一)加强组织领导33(二)完善政策支持34(三)加强文旅人才培养34(四)强化监督考核35“十四五”期间是徐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迈入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文化强市、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崛起的重要时期。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
3、省市委部署和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政策导向,是指导“十四五”期间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徐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央精神、省委部署和徐州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旅游目的地和建设文化强市,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文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任务。(一)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
4、台实施徐州市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徐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62020),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区)2个、示范镇30个;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分别达到11个、11个、1个,镇村两级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分别发展到165个、271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全市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3701平方米,位列全省第5。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先后推出汉风华章汉乐华章矿湖情缘母亲淮海儿女汉风飞扬口罩后面是春天难忘徐州待到山花烂漫时等一批彰显城市精神的文艺精品,梆子戏母亲获第四届省文华大奖、省“五个一”工程奖,推
5、出市歌彭城怀古、宣传主题歌难忘徐州和“徐州之夜大风歌”实景演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显著。编制完成徐州市淮海战役遗址遗存保护和利用规划,初步推出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调研成果,下邳故城、土山汉墓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市新增名人馆、纪念馆、博物馆2个,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新增省级非遗项目13个,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个。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建成和完善文化特色片区和产业园区30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省级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省级重点文化产业示范
6、园区1家。培育了一批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全市文化企业发展到3.1万家(含个体文化单位),其中注册文化企业法人单位1.08万家,注册资金超过80亿元,从业人员50多万人,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78.9亿元,年均增长11.3%。(二)旅游业发展开创新局面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3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5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3%和12.5%。云龙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4A级景区达到19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旅行社发展到210家,星级饭店22家,吃住行游购娱传统业态持续转型升级,商养学闲情奇新型业态
7、不断涌现。徐州市荣获“中国国家旅游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全域旅游迈上新台阶。编制完成徐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贾汪区创建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新沂市被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单位,有5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域旅游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在省内率先建成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及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全市20家4A级以上景区实时视频接入智慧旅游指挥中心;初步建成徐州东站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和贾汪、铜山、徐州旅游咨询中心等8个二级旅游集散中心,以及云龙湖景区、汉文化景区等一批三级旅游集散中心,形成多层次、多点布局的旅游集散体系。旅游项目规模不断壮大。窑湾古
8、镇、徐州乐园、潘安湖湿地等一批投资规模大、转型升级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相继落成;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龟山景区、汉文化景区等文化旅游设施完成提升改造。旅游业“造月工程”起步良好,大风歌城、方特乐园、园博园、海洋极地世界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始规划建设。低空飞行、“四滑一漂”(滑雪、滑草、滑翔伞、滑索、漂流)等旅游项目陆续建成运行。(三)文旅融合发展呈现新气象文旅活动走深走实。持续开展中国(徐州)汉文化旅游节,“舞动汉风”“动感彭城”“缤纷文旅共享生活”“国潮汉风夜彭城”等重大文旅活动,“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走遍五洲、难忘徐州”成为具有鲜明徐州特色的文旅品牌。文旅产品不断丰富。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9、徐州之路、两汉文化、淮海战役红色文化、大运河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等10条特色文化旅游线路成为国内外旅游的热点。以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的两汉文化影响日益扩大;以云龙山水、潘安湖湿地、大龙湖度假区为代表的山水休闲文化吸引力显著增强;以文化主题公园、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综合体等为代表的沉浸式体验文化正在成为消费时尚。文旅新业态蓬勃发展。与江苏银行签署战略协议,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文旅企业的信贷规模,“文旅+金融”取得实质进展;与清华大学文创研究院签订战略协议,共同打造“国潮汉风”品牌,“文旅+高校”取得早期收获;协同办好徐州国际马拉松赛,体育搭台,文旅唱戏,“文旅+体育”走出新
10、路子;与万科、中青旅、东方国际等知名企业进行合作,“文旅+名企”投资运营平台初步形成。(四)推动淮海经济区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把建设淮海经济区文化中心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城市融入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格局。牵头组织开展了淮海经济区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构建区域文旅融合协同机制、区域文旅协同发展平台、区域文旅营销推介体系等8个方面的协同发展举措。将文旅融合协同发展列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要内容,签订淮海八市旅游同城化协议,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文旅融媒体联盟、淮海经济区景区宣传营销联盟、淮海经济区博物馆联盟,组织开展一批特色鲜明的文旅活动,联合推出“一山一水两汉三孔精品五日游”
11、和“徐州宿州商丘两汉文化精品三日游”等多个拳头旅游产品,开通徐州至宿州、萧县两省两市三地旅游公交专线。淮海经济区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截至“十三五”末,我市大型现代文化综合设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省级以上“五个一”工程创新奖和具有全国影响的文艺精品创作都在淮海经济区各市保持领先地位,以两汉文化为主的各类文化形态在淮海经济区影响力持续增强。我市艺术表演场馆、博物馆、镇村文化站点数量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和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等位居淮海经济区前列。(五)文旅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机构改革实现平稳过渡,市县两级顺利组建文旅行政部门,完善运转机制,促进文旅广体有机融合。深化文旅国优企业改革,组建
12、市文旅集团,推进演艺集团改革转制,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推动徐州演艺集团与民营企业汉纳国际、江苏梆子剧院与江苏模特学校合作,提升了国有和民营文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公益性文化场馆理事会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徐州市图书馆、徐州博物馆、徐州文化馆、徐州展览馆全面推行法人治理和理事会制度改革。推进景区经营机制改革,户部山景区、潘安湖景区分别被中青旅、恒大集团托管经营。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完成“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等改革举措,文旅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入推进,市级任务全面完成,县级改革压茬推进。“十三五”期间徐州文旅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发展不
13、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是文旅发展与徐州城市地位、资源禀赋不相适应,文旅产业在经济全局中所占比重偏低,高品质文旅产品不够丰富,公共服务对接不够精准,遗产保护利用机制不够健全,区域文旅发展不够均衡,文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有待深化,文旅发展环境有待完善,市场对文旅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在“十四五”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二、思路与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旅游发展既面临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全国来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交汇,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期,特别是我国抗疫取得全面胜利,文旅产业展现出强劲的
14、复苏势头。从全省来看,省委省政府把文旅产业摆上重要战略位置,明确提出了大幅提升文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文旅融合发展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贡献度、文旅行业对全省安全生产的贡献度,文化和旅游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目标要求,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预示着江苏文旅即将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从徐州实际来看,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更加明确,一批重大文旅建设项目已经开始规划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必将迎来文化旅游产业兴盛和消费繁荣的高质量发展期。同时,新冠疫情对文旅发展冲击十分强烈、影响还在持续,文旅发展市场竞争呈加剧态势,文旅产业自身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
15、题和短板。“十四五”期间,要牢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强化创新理念,把握发展规律,彰显徐州特色,在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中实现徐州文化和旅游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努力创造更多可观可感的实践成果。(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十四五”发展新的动力源,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勾画“诗与远方”的美好愿景;以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
16、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全域旅游创建为抓手,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文旅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立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中实现文化和旅游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培育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握新时期新阶段发展的新内涵,着力完善文旅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导向,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努力求变,把美丽、健康、生态
17、、宜居、安全等理念贯彻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各环节,推动徐州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着眼于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推出更多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产品及特色品牌。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惠民工程,积极发展大众旅游,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翼齐飞,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文旅融合。把文化的旅游性和旅游的文化性统一起来,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方向,用文化的理念发展
18、旅游,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旅游更有“诗意”、文化走向“远方”,提升旅游的思想内涵文化品质,让旅游成为难忘的精神之旅、文化之旅,成为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文化旅游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放开文化旅游市场准入,吸引各方优势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文旅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增强文旅市场发展活力。推进文化旅游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扩大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淮海经济区文旅协同发展,加大文旅对外招商引资力度,逐步成为区域文旅对外交流的前沿城市和先导力量,强化区域
19、文化和旅游中心地位。(三)发展目标展望2035年,徐州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世界级汉文化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为代表的高质量旅游供给更加丰富,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为打造汉文化名城和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提供有力支撑。围绕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和完成以下目标: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供给能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文化精品创作更加繁荣活跃,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更加彰显,基本实现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
20、文化人才队伍强,形成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文化总体水平迈入全省先进行列。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汉文化、大运河文化和乡村文化形成品牌效应,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山水文化彰显徐州特色。汉文化传承、产城融合和提升国际影响力三大标志性工程全面实施,一批功能性项目建成投入运营,文旅基础设施整体配套水平明显提升,全域旅游创建取得显著成效,多数县(市)区建成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淮海经济区文化旅游中心的总体框架基本形成。文旅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培育壮大,文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
21、批文旅产业园区规模实力不断增强,一批文旅骨干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文旅精品项目影响力不断扩大,高品质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丰富,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全面渗透和广泛运用,新业态、新空间、新消费成为文旅产业新增长点和新增长极,文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文旅融合发展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贡献度、文旅行业对全省安全生产的贡献度大幅提升。到2025年,文化和旅游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在淮海经济区全面领先,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游客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1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文旅发展环境得到明显优化。文旅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
22、完善,文旅发展的要素支撑更加有力,文旅政策导向和扶持作用不断增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文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表1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主要目标序号目标名称单位2025年1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个502省级“十百千”示范工程个1003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98%4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万人32005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次7-96具有重要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项目完好存续率%70%7省级以上“五星”工程奖个100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9国内外游客接待量万人次1000010旅游总收入亿元110011旅
23、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2三、主要任务(一)推进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推进县域内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统筹市、县、镇、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十四五”期间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42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旅游公共设施的文化惠民服务功能深度融合水平显著提升。推进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改扩建工程,规划建设大剧院、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美术馆、专业剧场、非遗馆,完成书画院、汉画像石馆搬迁。大力推
24、进县(市)区“三馆”、镇(街道)“一站”、行政村(社区)“一中心”标准化建设,打造特色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提升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文化内涵,兴办一批“小镇文化客厅”、“城市书房”。实施“文化精准惠民工程”,突出“惠民惠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采购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和互动式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以县(市)区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为基地,以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孵化单元,建成文艺类社会组织孵化网络,加快培育一批社会文化艺术类骨干组织。加大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基层及特定地域、特殊群体倾斜力度,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各类资源投身乡村文化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徐州市 十四 文化 旅游 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