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04《论语十二章》课件(6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_04《论语十二章》课件(6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04《论语十二章》课件(6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传承文化之根,内容概要,三篇儒家作品,体现儒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围绕修身、治学、理政、人性等方面,涉及君子、仁、义、礼、道、诗、恕、不忍人之心等核心概念,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家争鸣”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包括儒家三篇论说文、道家两篇短文,以及墨家一篇论说文。学习这些文章,可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领路先秦诸子的思想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内容概要,两篇道家作品,涉及有无、正反、内外、终始等关系,体现先秦道家善讲对待之理的特点,以及行文上老子善用类比,庄子善用寓言的特色。,一篇墨家作品
2、,探讨以兼爱求天下大治的观念。行文质朴不文,如面对听众耳提面命,不必繁琐。,素养目标,2.思考先秦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认识中华民族先秦原典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营养,涵泳心灵,培育人格,转化成为人做事的准则,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1.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了解。学习本单元课文,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读懂六篇经典文章的基本内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3.感受理解不同的论说风格和论说方法。学习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简约或恣肆、墨家或朴拙或繁复的言说方式,理解各家文章的说
3、理方法,领悟其妙处;结合现实生活,学习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4.学习思维方式,积累素材,提炼阐发观点。从文本中积累素材,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分析事理。学习审题立意的方法,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帮助。,单元学习主题,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论道,为的是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张。 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命莫大的挚爱。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尊重
4、。 让我们与诸子百家同行,传承中华文化经典。,单元学习目标,第04课 十二章,第二单元,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论 语,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十二章。,1.了解作
5、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文化常识,诵读感悟,文本探究,艺术感悟,目录,文化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
6、。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影响: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ti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
7、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伦理思想方
8、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
9、。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之分,君于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俪党也,今所谓“哥们儿义气”也。,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属政治与伦理范好,是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致的态度。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智:同“知”,属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更应着重于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
10、于饲养犬马乃不孝。,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将其视作“为仁之本”。,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
11、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章”指诗文、歌曲的段落。 论语十二章,即从学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子罕颜渊卫灵公阳货九篇中选了十二章,包含孔子独白、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的内容。,体式上: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内容上 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
12、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
13、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写作背景,诵读感悟,八佾(y) 文质彬彬(bn) 迩之事父(r) 譬如(p) 子罕(hn) 未成一篑(ku),文本探究,【思考1】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食:动词,吃饭 敏:勤勉 就:靠近 而1:表并列 而2:表顺承 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释义: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
14、焉,安贫,乐道,【思考1】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思考1】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二:问题探究 2.概括主题。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
15、,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3.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君子应重精神轻物质,【思考2】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而:表假设,如果 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思考2】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
16、的? 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思考3】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思考3】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
17、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言简意赅,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执着追求真理,【思考4】研读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释义: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思考4】研读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