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课题总结报告.doc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课题总结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课题总结报告.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一、研究的背景我们遇到过这样一个教学现象请同班级学生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 纺织厂平均每小时生产棉纱928 千克。如果每千克棉纱织布7 .2 米,这个厂每小时生产的棉纱可以织多少米布?竟然有4 个学生想不通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有6 个学生的解答是错误的。2 果园收了860 千克苹果,如果每千克苹果4.5 元,这些苹果可卖多少元?第一个问题答不出的学生们,马上抢着说出了这一题的正确解决方法。同样的数学模型,从I / 5 对问题不感兴趣到争先恐后抢答问题的现象中,我们探究原因:第一题中的“棉纱”呀、“棉纱织布”啦,学生没这方面的经历,一时想不出是怎么回
2、事、看不懂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第二题,则是常见的生活理象,是熟知的数量关系。做不出第一题而熟练、准确地做出第二题的学生,不是不会相应的效学知识,而是缺少相应的生活常识这种教育现象比比皆是!对类似问题的多次探究后,我们认识到:对小学生米说,书本知识要与现实生活巾的课程资源通融,才更能澈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更能促进知识的化与重构。有效的学习应以一定的相关生活情景为背景,将知识作为工具,通过应用,促进理解。 应用知识、应用经验、应用方法的意识与能力被划分归为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既将良构性领城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中产生的知识,是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更新。现实数学教育思想认为: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这种活动始终
3、是建构性的。基于这种思想,提出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为:1 、调动原有生活经验帮助理解学习容2 、提炼经验中的数学因素,将经验数学化,上升为数学知识,再应用子实际问题的解决中3 综合习得如识,灵活应用于新的情景,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重视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正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 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上世纪末的课程基本特征之一是强调数学的应用;荷兰从90年代初就开始接受现实数学教育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日本设置了综合课题学习,体现了对数学知识综合应用的关注:在英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努力已形成体系不仅将数学应用能力确定为单独的教学目标,而且要求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
4、技能训练中要充分贯彻数学应用的思想,并在国家统考大纲中也体现数学应用能力的要求。在我们提出课题的时候( 2000 年),世界发达国家的数学教学中,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公认的成效。而当时,从我们对课堂教学现实的调查发现,对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全国围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表现在:( l ) 教学设计时未能(或不善于)把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浸润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很少做到将数学问题情景化,调动学生提取白己的经(体)验与己有的知识结合,寻找数学规则、关系,解决数学问题。(2 )很少提供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有全面应用其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数学更多地作为“
5、知识”要求学生学会,而不是作为社会生存的必要工具,要求学生学会应用。因此,许多学生在面临现实生活和工作时缺乏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使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 注:本课题产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现在,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己明确体现了编者对数学的应用性的重视与对“应用能力”培养的意图新课标是管理层的实践。本课题的工作是以四年的实践与思考,实现了与新课标相应的教法改革。我们已进行的教学的实践,也使我们看到了新课标的合理性、可行性、前途的广阔性。二、课题的目标意义1 、很据教学要求与教材提供的知识容,设计适合数学知识学习的现实情景,建立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产生学习动机
6、、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进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2 、提据数学知识的逻辑联系,改革教法,改善学法为学生创设能运用己有知识进行迁移、类比、模仿、尝试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能力,3 、从校外各项活动中发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材料,使各层次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多人目标,发挥多个学习水平,对数学部的规则和原理进行探索与应用。使学生提高应用能力、形成应用意识,激发自主学习、创意应用的创新精神。三、理论基础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中公认的合理部分与最新教改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有竞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是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新
7、问题,同化新问题并建构自己的意义。 基于这个理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2 建构主义与教学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是: ( 1 ) 容是面向全面综合的和贴近生活的,可作整体观察的。( 2 )建立在自己己有的知识和能力上被自己所解释、所理解。( 3 )学习过程中,集体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自己调节得以持续进行( 4 )针对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 5 )力求自己的知识建构而不求复制知识,自我评估,改进学习策略。3 真实教育学近年来,荷兰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举世
8、公认的成绩,其遵循的“真实教育学”值得参考。“真实教育学”的含义如下:( l )在纯粹的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建构知识。( 2 )知识的建构要与学生的个体世界相连。( 3 )重视学校之外的学习活动的价值。( 4 )合作与交流。 注:以上理论可以说是成熟的了,遗憾的是实际上基层教学活动并不重视应用理论改进、指导教学工作。直到现在,仍让我们又失望又骄傲!失望的是,对成功的经验、早被证实的理论不屑一顾或不会化、建构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却把一些零星的课堂片段(既无理论又无系统)的作用无限夸大,以致妨碍了对教学真谛的探究活动;骄做的是,我们用心学习了、我们认真实践了、我们积极思考了、我们确实进步了!四、研究过程
9、方案1 、2001 年为使教科研真实地进行,学校提出开创全员参与教科研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信心、能力作了动员、要求。2 . 2001 年学校提出教学、教研、教科研一体化管理的教育管理方案,确定采用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教科研的行动研究方式。3 2002 年起,初步建立教科研管理制度:课题组成员的学期教学计划应反映课题实施计划;教学检查“重心后移”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教研、教科研过程的反思;要求写案例、行动研究报告等,以确保教科研有计划、有过程、有检查、有反思、有调整、有小结。4 . 2003 年学校自创“五步法课例研究”既(1 )教师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自主设计教学方案。(2 )课题组
10、对方案进行论证。 3 执行方案(课堂实践)( 4 )课题组评价、分析得失。(5 )个人反思,写出调整计划。“五步法课例研究”进一步使教科研实现方法化,使教师能从可操作的实践中积淀专业能力:使课题组在我校真正成为的、开放的、合作的文化组织,形成不同思想、不同方法、不同教学设计、不同教学形式经常交流的专业沙龙,5 外出学习、请专家到学校指导、读书制度。以保证科研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注:我们的研究过程是在渐进中不断完善的,在完成本课题的研究的同时,我们的教科研能力、教科研工作竹理能力也经历着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真实、有效地开展,教科研的管理能力也同步获得改进与提高!五、研究方案设
11、计( l ) 教与学的切入教师学生研究教材容设计活动方案建立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多情景刺激关注并回忆生活(知识)经验投入活动角色( 2 )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学生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用观察、猜想、试验、操作、模仿、调查等手段收集材料,并作出类比、分析、归纳、逐渐将经验数学化、严密华、形式化。( 3 )教与学的反思教师学生组织交流学习结果分析学习结果制定调整方案对自己的数学活动进行思考,并对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 4 )综合应用活动教师学生组织户外活动、调查活动,制作活动、探究活动,结合综合文体活动,给各层次学生有机会接触多个目标,完成多个学习水平与机会,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
12、已获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面对现实问题有数学应用意识,并能解决有关数学问题。对新的情景,新问题能创新的运用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有积极解决问题的动机与能力。六、研究结果与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更符合对“教育”的客观认识与表现 返朴归真地看,在动物世界里,母豹也承担训练小豹捕猎能力的义务;小鸟也要学习飞翔、学习觅食,学习是生存的需要,“学”的一方心理支持是“学了有用”,因此“学”才有动力,“学得的”在使用(应用)时有效,被称之为“学成,。而有“学”就有“教, ,教是为了帮助成长,教与学是与生相共的生存必然。人类更是应用得天独厚的智慧,孜孜寻求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
13、。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教的是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定义、概念、知识。这种学习割裂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使学习成为学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特定行为,于人一生的持续的情感、活动是相脱节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应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习应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一定的社会生活情景为背景,将知识作为工具,通过应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案例:六年级(上
14、)十一月 校运动会后我校最近组织的一次体育运动会。其中4 100m 接力赛是最令学生激动的一个项目,集体的合作、个体的拼搏,使得比赛分外吸引人。经过一番激烈的比拼,“有人欢喜,有人忧”,赢的自然得意洋洋,而以微弱差距输的,却心存不平地议论着:他们认为起跑线有问题。开赛之前,体育教师是匆匆地凭感觉在跑道上画的四条起跑线,间隔不一定合理。我班学生竞赛时站第四跑道,这一客观因素是不是会影响了成绩呢?恰好刚学了圆的有关计算,就干脆把问题带进数学课堂吧。嘿,由于事关集体荣誉,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经过实地考察,我校操场的跑道是由长方形的两条边和两个半圆组成的,每两条跑道间的宽度都是0.8米,相邻的
15、跑道的起跑线间隔4米。同学们经过观察很快达成一致:先算出各道同学同时跑一圈的路程,看差距:第一跑道:3.1472 +86.962 = 400(m)第二跑道:3.14 (72 + O.82) + 86.962= 405.024(m)第三跑道:3.14 (72 + O.84) + 86.962= 410.048(m)第四跑道:3.14 (72 + O.86)+ 86.962= 415.072(m)这样我班不跑第四道就多跑了15.072 一43 = 3.O72m !由于体育教师的疏忽大意,使跑第一道的班级就占了绝对优势。这时,又有同学提出这种算法过于繁琐,可进一步简化:各道路程都包含3.1472 +
16、 86.962,因比,相邻的起跑线间隔实际只相差3.140.82,多么简洁的思路!最后我提议:今后开运动会,大家可应用我们的数学知识,为体育老师当小助手,以避免因忙中出错而造成遗憾。学生由衷地点头表示愿意! 教育是一种生命之间的交往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约发展需要,有现实生活支撑的数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部动机,使自身行动积极化,于是教学也就获得了生命力了! 应用是人的学习的主要动机。我们注意到,教材中的练习是属于部应用,只起到熟练巩固知识、技能的作用,不适合培养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我们做的工作:摆脱教村中知识点的束缚,打破各个例题的孤立教学,将教材容作合理的
17、编排,从整体把握知识、呈现知识结构。从而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源于生活提炼数学应用实际。具体的做法是,提供来自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素材和信息,由学生自己主动编题、自主探索、交流。如:初学分数应用题时,总有学生不注意分析单位“l”。师:老师要买一件羽绒服,昨天到两个商厦看了一下,同样的衣服,在华联打八折,在鸿泰打九折。帮老师想一想,在哪个商厦买呢?生:“八折”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原来卖10 元的,现在卖8 元!生:就是按原价的十分之八卖!生:噢,那当然买打八折的!生:不一定!同样的衣服在不同的店里,卖价不一样的!老师,你看了原价没有?师:华联的原价是400 元,鸿泰的原价是350 元。经过计算,学生
18、建议到鸿泰去买。在积极地帮老师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学生领悟了平时容易忽视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是促进学习兴趣、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创设机会,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身边事物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学以致用”这个教育客观最基本的层面上看,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学有用的知识、体现有意义的学习。课题组历经四年、在六个年级的教学行动研究中认定: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学生有过这种方式学习的长期经历,能认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体会到学习有应用价值的知识
19、的乐趣,使我们的教与学更体现认知科学理论、扬了教育的本义。是更适应数学学科特点的学习方式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数形关系、可能性、数据处理等数学把握的最基本的反映(说明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可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模型、研究模型,从而解决问题、为交流信息提供有效的简洁的手段。即学科的特点决定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划的墓础上逐步抽象概括而形成模型、方法和理论的过程。(案例1:西年级 教学容小数的加减法 教与学的目标与方法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则、运算定律统一成十进制计数的运算规律,实现知识的拓展。(1) 问题: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应用 意识 能力 培养 课题 总结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