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doc
《《过秦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11 过秦论 教案教学目标1、辨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掌握有关的文言知识。2、了解作者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3、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领会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辨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掌握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审美鉴赏与创造:认真分析叙和议的关系,厘清其论点和论据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文章磅礴的气势,透彻的说理。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教学重难点重
2、点:了解本文写作精点和语言特色,并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课前准备1、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齐读: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伦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问民生却是问鬼神之事。)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
3、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二、写作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刑酷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3、 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作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湖
4、南长沙,任长沙王太傅。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政论文集)。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其中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贾谊在贬居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辞赋吊屈原赋,亦有鹏鸟赋等作品。文帝七年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后因梁怀王坠马而亡,自伤失职,抑郁而终,卒年仅三十岁。四、题目解读 过秦:指出秦的过失。论:表明文体是一篇议论文。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过秦论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第二部分:(第
5、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全文分析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2、秦国凭借哪些优势在诸侯之中崛起?明确: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崤山、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秦国安全生存且能够发展经济、军事的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外因)。秦孝公的深谋远虑与雄才大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此时秦国国力尚不足以与周天子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天下诸侯相抗衡,力量还不足够强大。所以,只能偷“窥”以周天子
6、为代表的天下,但他已经开始觊觎王室,说明它有野心,可谓一字千斤(内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以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他开启后代的革除弊政、变法图强的先例,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晚清的戊戌变法等。商鞅变法从四个方面对秦国进行改革:内 立法度:政治上健全法律制度,有章可循;务耕织: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夯实基础;修守战之具:军事上积极备战,走强兵之路;外 连横而斗诸侯:外交上采取连横策略,让诸侯互相猜忌,发动战争,消耗实力。所以,商鞅在秦国全方位实行变法,对外采取消耗诸侯实力的战略,秦国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在诸侯之中均占优势,扩大地盘,壮大力量。结果: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以看出
7、,秦国从一开始,就使用诈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明确: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4、秦国强盛的主要原因何在?明确: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再加上延续先王(秦孝公)制定的既定政策统一全国的雄心,并不因循守旧,在战术上针对形势的变
8、化而不断调整策略,积极主动出击,凭借人才优势出谋划策,才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性,赢得了宝贵的时机。5、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6、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
9、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用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7、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是什么?第5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
10、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8、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启示:治国安邦,施行仁政。费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
11、在不断地滋生,统治阶级日益崇尚“淫修之俗,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通迫农民卖妻需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英之振教”,于是借此文,警示汉文帝吸取泰亡的教训,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七、中心思想本文论述了秦王朝兴亡的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了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希望汉文帝以秦王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王朝的覆辙。八、写作特点1.用叙事来说理。这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这篇文章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
12、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在叙述中始终贯串着秦王朝兴衰的关键所在,即秦灭六国后不施仁政,却残酷地压迫人民,故而迅速灭亡。2.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例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赋的夸张手法。第二、四、五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这一类句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