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宋史 张方平传》专练.docx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宋史 张方平传》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宋史 张方平传》专练.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宋史张方平传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方平,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 , 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初,王拱辰议榷河北盐,方平见曰:“河北再榷盐(注),何也?”帝曰:“始立法耳。”方平曰:“昔周世宗以盐课均之税中,今两税盐钱是也。岂非再榷乎?”帝惊悟,方平请直降手诏罢之。河朔父老迎拜于澶州,以报上恩。事具食货志。帝以丰财省费访群臣,方平既条对,又独上数千言,大略以为:“祥符以来,务为姑息,渐失祖宗之旧。取士、任子之法坏,命将养兵,皆非旧律。大商豪民乘隙射利,而茶盐香矾之法乱。此治忽盛衰之本,不可以不急。”帝览对甚悦。
2、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其见称重如此。安石行新法,方平陛辞,极论其害,曰:“民犹水也,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兵犹火也,弗戢必自焚。若新法卒行,必有覆舟、自焚之祸。”帝怃然。数请老,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赠司空,遗令带请谥,尚书右丞苏辙为请,乃谥曰文定。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
3、。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晚,受知神宗,王安石方用事,嶷然不小屈,以是望高一时。(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注释】榷盐:又称“榷盐制”“榷盐法”。原指汉武帝时所实行的政府垄断食盐产销制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B.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C.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日/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D.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
4、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开元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属于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C.赠,赠官,古代朝廷在功臣死后为其追封官职。另外,古代对有功之臣已去世的父母及妻子等授封荣典,也叫封赠。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如“卫灵公”为美谥,“周幽王”为恶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5、.张方平颖悟绝伦,文章典雅。他读书基本上过目不忘,受到宋绶、蔡齐等的颂扬;起草的诏书被皇帝批复有三代圣贤的风范。B.张方平政治敏锐,心怀百姓。针对王拱辰的专营河北盐务的主张,张方平针锋相对,指出其做法实为两次专营。C.张方平耿直敢言,言辞犀利。宋神宗就丰裕财利、节省费用之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他上书指出当时朝廷,社会存在的问题。D.张方平不惧权贵,坚持本色。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用“民犹水也”与“兵犹火也”两个例子极力陈述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的弊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帝惊悟,方平请直降手诏罢之,河朔父老迎拜于澶州,以报上恩。晚,受知神宗。王安石方用事,嶷然不小屈,以是望高一时。
6、(5)文学史上说张方平与苏轼是契心之交,苏轼对张方平“终身敬事”,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回答。 (1)A(2)D(3)C(4)皇帝(这才)吃惊地意识到(这件事),张方平请皇帝直接降发亲笔诏书加以废除。河朔父老乡亲在澶州迎见礼拜,来报答皇帝的恩德。 晚年时,张方平得到神宗知遇。王安石正当权,他超绝清高毫不屈服,因此一时间威望很高。(5)张方平非常器重苏轼及其父亲和弟弟,认为他们不同于常人;张方平曾推荐苏轼做谏官;苏轼被下放狱所时,张方平为他上奏章请求。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张方平充满正气节操,年老退休后,评论时事更加深切,对于用兵、兴起狱
7、讼,尤其反复陈述。并且说:“我将死去,在地下见到先帝,有用来假托的理由了。”“尤”意为“尤其”,画波浪线部分中的“尤”用来修饰“反覆言之”,应在“尤”前断开,故排除B、C两项;“地下”作“见先帝”的地点状语,“有以藉口矣”承前省略主语“臣”,“有以”前应断开,故排除D项。故选A。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卫灵公”为恶谥。逸周书谥法解记载“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蚤孤铺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由此来看,“灵”和“幽”一般属于恶谥。还可联系出师表中“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进行判断。故选D。
8、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C.“宋神宗就丰裕财利、节省费用之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说法错误,原文中先说“帝以丰财省费访群臣”,之后又说“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可见“就丰裕财利、节省费用之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的并不是宋神宗。故选C。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关键词“惊悟”,吃惊;“直降”,直接降发;“罢”,废除。关键词“知”,知遇;“用事”,当权;“嶷然”,超绝清高。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史实的角度提问的,问的是苏轼为什么对传主“终身敬事”。考生要到原文中寻找传主与苏轼的关系,由此可找到文中的“守蜀日又抗章
9、为请”。“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意思是“镇守蜀地时,与眉山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契合,非常器重他们,认为他们不同于常人”,即“张方平非常器重苏轼及其父亲和弟弟,认为他们不同于常人”;“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意思是“曾推荐苏轼做谏官。苏轼被关进狱所,(张方平)又向皇帝上奏章为他请求”,即张方平曾推荐苏轼做谏官;苏轼被下放狱所时,张方平为他上奏章请求。 故答案为:A;D;C; 皇帝(这才)吃惊地意识到(这件事),张方平请皇帝直接降发亲笔诏书加以废除。河朔父老乡亲在澶州迎见礼拜,来报答皇帝的恩德。晚年时,张方平得到神宗知遇。王安石正当权,他超绝清高毫不屈服,因
10、此一时间威望很高。 张方平非常器重苏轼及其父亲和弟弟,认为他们不同于常人;张方平曾推荐苏轼做谏官;苏轼被下放狱所时,张方平为他上奏章请求。【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
11、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参考译文】张方平,南京人。少年时聪明才智超过同辈,家境贫寒,没有书籍,他就向别人借来三史读,十天就归还,说:“我已经知道这些书的详细内容了。”所有书他都是看一遍就不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