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古诗阅读专题复习:于武陵专题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阅读专题复习:于武陵专题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古诗阅读专题复习:于武陵专题练.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于武陵专题练夜寻僧不遇于武陵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注:双树:娑罗双树。也称双林。为释迦牟尼入灭之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题目即点明了时间、事件及其结果,写作者夜里到寺院中寻访僧人却寻而不得。B.首联写去寻僧的路上多次歇息,走过烟雾迷蒙的溪河后,周遭的景色渐渐不同寻常。C.颈联表明作者来回几趟寻访寺僧,却都只见其居所房门紧闭,唯门前石径雪落无声。D.本诗最后作者因未遇而生发感叹,与贾岛寻隐者不遇“云深不知处”异曲同工。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该联。答案:1、C
2、“唯门前石径雪落无声”说法错误,“石路几回雪”不是实写雪,而是用比喻的手法写此时的月华如雪,以此描写作者在通往寺僧居所的石径上几趟来回时的感受。2、视听结合。泉水叮咚,环绕山寺,月色朦胧,月华遍野。通过视听的角度写出了高僧居所周围环境的清幽。动静结合。“泉声入秋寺”,一个“入”字,赋予了“泉声”以灵性和动感,写泉水一路蜿蜒流入寺庙,鲜活生动,形象可感。通感。“月色遍寒山”,“寒”本为触觉,此处将月华遍野的视觉,转移成夜色微凉而生发的寒意触觉上,打破了视觉和触觉的界限,丰富了审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赠卖松人于武陵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
3、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16.本诗语言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15.C.作者并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