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docx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知识总结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 (1)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3)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面对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食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2)工业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4)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即按需分配,绝对的平均主义)。3、评价:(1)进步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严重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商品和市场规律,不符合当时俄国的国情。其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
3、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4.特点:战时: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共产主义: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义务劳动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背景:(1)直接原因:长期战争的破坏,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反抗,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深层次原因:列宁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3)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调整。2.实施: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
4、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2、实施: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缓解和农民矛盾,巩固工农联盟)。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允许私人资本和外资经营中小企业。(允许多种所有制和经营方式,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商品流通,推动经济发展)。按劳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4.实质: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来发展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5.意义:(
5、1)理论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为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实践意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三、斯大林体制:1.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包围。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工业极其落后,斯大林认为变落后农业为强大工业国是迫切任务。2.形成过程:(1)工业化之路:1925年12月联共(布)第
6、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81932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2)农业全盘集体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开始实施农业集体化。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推动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3.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4.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5.评价
7、(1)积极:对俄国:苏联用较短时间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对世界:计划经济的成就引起同时期的西方和落后国家的关注和学习。(2)消极:对俄国: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该体制。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知识点一、黑色星期四1.经济大危机背景:(理解)(1)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
8、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3)具体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扩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分期付款膨胀)(4)政府政策:自由放任政策。2.爆发标志: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崩溃3.表现:大批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市场萧条; 失业人数激增; 农产品价格暴跌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1.扩张原因:(1)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9、,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2) 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3) 一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存在依赖。2. 特点:时间长(1929年-1933年)。范围广(从美国很快席卷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严重受到影响)。破坏性大(工业生产下降了三分之一,贸易减少三分之二,失业人数达3千万)。3. 影响:(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了经济大萧条。(2) 为了摆脱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3) 政治上:使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开
10、始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3、 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1.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被认为是纯粹的、经济上的自由意志主义的市场观点,主张让自由市场自行其道是更适当而更迅速的方法,将能省去任何由政府运作所造成的效率不彰。主张政府对于民间经济如价格、生产、消费、产品分发和服务等的干预越少,将能使经济运作的更好(更有效率)。2.胡佛政府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1) 结果:危机不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2)失败原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补充知识经济危机的多重影响(1)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深给社会带来了动荡与不安,
11、导致法西斯势力上台,威胁世界和平;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范围及机制调整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信号。(2)经济大危机改变了美国人的观念,强化了家庭意识,使美国向着福利国家迈进。(3)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失业人数日益增加,造成人们的消费、购买能力下降,但却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电影业、广播业、图书报刊等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经济危机下人们逃避现实、寻求心理慰藉的一种体现。四、罗斯福新政背景:(1)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2)罗斯福在大选中获
12、胜。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3)全国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五、实施“新政”1.主要内容:(1)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恢复信誉,放弃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一一金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2)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考历史资料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新教材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课件 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考历史专题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