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3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明代官吏考核制度较为成熟,官吏需要定期接受吏部考察,以惩处昏懦贪奸、才力不及者。在弘治六年的考察中,吏部尚书王恕上奏皇帝要求罢免近两千五百名官员,皇帝以“人才难得”为由不允,王恕以辞职威胁迫使皇帝同意。这一现象反映出A明代官僚集团内部相互倾轧B人才储备在明代的严重不足C明中期吏部行政地位的降低D君主专制对考核制度的干扰2据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明太祖此举意在A恢复分封制B巩固明政权C废除宰相制D变革选官制3明宣徳年间,张瑛入阁时由正三品礼部侍郎晋为从二品的礼部尚书。景泰年间,王文入阁时从正二品的左都御史,进少保,为
2、从一品。他们分别开创了正三品和正二品大僚入阁的先例。这些变化说明A内阁成为了行政机构B内阁成员均来自六部官员C内阁地位在不断提高D六部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4明朝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将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而由皇帝总其成,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这说明明朝A中央的决策机制发生显著异变B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C中央各个部门平等地参与决策D君主集权与中枢分权同时并存5明代的翰林院起初位于紫禁城文渊阁,其中的部分翰林学士能够参与机密,成为内阁大学士,后来,翰林院迁出文渊阁,内阁大学士独留文渊阁。文渊阁内人员的变动,反映了A内阁的地位有所提
3、升B内阁不是法定机构C阁臣的来源发生变化D中枢机构日益膨胀6有学者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说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仅、唐.宋诸代,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明清A设立内阁以备顾问B废除丞相以加强专制C军机处行政效率高D实行密折制强化皇权7洪武时期所有章奏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洪熙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朝政的局面,虽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这反映了明代A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B内阁地位得到逐步提高C内阁已渐成国家法定机构D朝议制度减少决策
4、失误8明会要记载,明太祖特设通政使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均实封奏闻”,洪武、永乐年间,“实封皆自御前开拆,故奸臣有事即露,无幸免者。”由此可见当时A通过增设中央机构约束相权B行政改革以澄清吏治为主旨C建立了完备的行政监察体制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显著强化9明洪武十年设中央机构通政使司,掌收内外一切奏章、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该机构的设立旨在A填补废除丞相后的权力真空B奠定监察制度设立的民意基础C加强皇帝对国家事务的掌控D建立制约内阁权力的重要机构10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
5、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据此可知明朝内阁A完成了相权的回归B分割了六部行政权C拥有了一定议政权D避免了政府的失误11皇帝既是决策首脑,又是行政首脑,出现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然而当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之后,六部将政务事无巨细地直呈于皇帝,皇帝面对政务繁杂而应接不暇的尴尬局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列选项中,与此局面相关的是A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B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C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
6、以极刑D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12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反映了A首辅与宦官权力制衡B宦官权力失控C内阁已经取代了六部D君主专制强化13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位提高,上承皇帝之命,分工督理庶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A国家政务的增多B宰相制度的废除C太监乱政的严重D内阁制度的确立14明朝立国之初,明太祖就明确规定官员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表示官阶的不同,官员的腰带也因品
7、级的不同在质地上有所不同,他这样做是为了A清除元朝影响B彰显等级秩序C提升士人地位D规范礼义教化15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降落在朝鲜的日期为光海一年(公元1609年),此时中国正值明朝,若他当时降落在中国,以下情况有可能的是A成为明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成为殿阁大学士,对军国大事进行“批红”C在按察使司,对六部进行业务监督D担任总督,加速地方军政事务处理16明朝的郑和船队常常在东北季风强劲的三月初从江苏太仓出发远洋航行。同时,郑和船队还利用了这一时期海流和波浪的作用自北向南顺利远航。这表明当时A中国自然科技水平已领先世界B我国的综合国力超越西方C国人利用自然的认知水平较高D明朝统治者鼓
8、励海外贸易17明朝“票拟一批红”的流程是:文书房送奏章到司礼监,司礼监直呈御前,皇帝御览后再发回司礼监、文书房并交送内阁票拟,内阁拟票后再送文书房转呈司礼监,司礼监上呈皇帝,最终由皇帝批红后按原路返回文书房交六科抄出。明英宗因为年幼无法亲自处理奏章,只能交由司礼监代为批红。由此说明A内阁拥有行政决策权力B宦官逐渐侵蚀专制皇权C专制皇权出现转移迹象D体制赋予宦官参与机务18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D君主
9、专制得到强化19明太祖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不得读书识字。但明宣宗规定: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以根据内阁所拟字样,按皇帝的旨意,用朱笔批行称“批红”,更是在宫中设内书堂(太监学习的处所)。这种变化的出现A说明行政大权旁落宦官之手B使内阁首辅不再是百官之首C表明司礼监掌握了决策权力D反映了皇帝权力的极度膨胀20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D设内阁,内阁首辅大臣成为新的宰相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
10、题材料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作为京师左臂的山西,士卒懈怠,关隘破败,最初边防多依赖大同镇。但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后,蒙古军数次攻入山西抢掠,汾河沿岸城镇损失惨重,而作为山西屏藩的大同镇消极避战,坐视蒙古军抢掠,山西镇的边防建设遂提上日程。朝廷将山西镇最高军事长官由副总兵升为总兵,给予其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具体而言,山西镇建设主要包括:加强雁门、宁武、偏关三关边枪兵和边墙及城堡的修建;招募士兵,增兵戍守,强化训练;等等。完成边防建设后的山西镇成为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明朝与蒙古互市贸易提供了重要保障。摘编自刘志刚(明嘉靖列万历初年间山西镇边防建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1、,概括明嘉靖到万历年间山西镇边防建设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嘉靖到万历年间山西镇边防建设的意义。22记述“靖难之役”的文献史料明太祖死后,皇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对势力膨胀的藩王实行削藩。1399年,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史称“靖难之役”。材料一 太祖疾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无敢应者,凡三问,言不及他,逾时遂崩。允炆矫遗诏嗣位。(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允炆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诸王及文武群臣(数次)上表请上尊号,上(朱棣)固辞不允。己巳,诸王及文武群臣备法驾、奉宝玺拥上登辇,上不得已升辇遂诣奉天殿,即皇帝位。摘编
12、自奉天靖难记(明成祖时期的官修史书)材料二 (乾隆圣谕)易名以谥(意:帝王死后依其行迹定谥号),古之制也明建文为太祖之嫡孙,缵承大统,在位四年,固俨然天下共主矣追谥建文皇帝为恭闵惠皇帝。清高宗实录(乾隆御批)七国之反以诛晁错为名,大抵乱臣贼子必有说以为兵端,燕王之称端靖难,亦犹是也揆厥所由(意:究其原因),殆因成祖自知惭德,欲曲讳其篡弑恶名,以明己无致死其君之事。御批通鉴辑览(1)阅读材料,概括奉天靖难记和清代文献对于“靖难之役”的不同看法。(2)结合所学,分析奉天靖难记和清代文献对“靖难之役”不同态度的原因。参考答案1D【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官吏需要接受吏部的考察,但弘治皇帝不接受吏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考历史资料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新教材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课件 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考历史专题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