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描述的是()A 西汉时期的丝织业B 北宋时期的丝织业C 元代的棉纺织业D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2.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官额18 809员,开元二十二年人口16 163 863人,二者的比例为12 460。宋朝皇祐前官额24 000员,仁宗皇祐五年人口22 292 861人,二者比例为1926。宋朝与唐朝相比()A 官员定额渐趋正常B 官僚机构庞大C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D 选官范围扩大3.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这时还
2、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这说明当时()A 粮食生产出现下降B 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C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4.“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帝师”是( )A 中书省长官B 宣政院长官C 理藩院长官D 枢密院驻藏长官5.下列叙述与回族的形成有关的是 ()A 回族是汉族与畏兀儿人融合的结果B 汉族与女真、契丹等民族融合的结果C 蒙古草原的统一D 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后与汉、蒙古等民族融合的结果6.
3、“我不要半星红血红尘溅,将鲜血俱洒在白练之间还要你六月里雪满阶前;这楚州要叫它三年大旱,那时节才知我身负奇冤!”这是一部著名戏剧中的台词。请你判断这部戏剧应该是( )A 牡丹亭B 窦娥冤C 长生殿D 桃花扇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 中央的派出机构B 皇帝的顾问机构C 地方的自治机构D 中央的并列机构8.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
4、,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A 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 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 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 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9.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 自耕农式经营B 千耦其耘式经营C 田庄式经营D 租佃式经营10.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王朝是( )A 汉朝B 明朝C 唐朝D 北宋11.北宋时期,政府
5、下令商人将粮草运至边境指定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物资的经营许可。这说明当时()A 政府对商业的垄断空前强化B 商税成为主要财政来源C 抑商政策严重阻碍商业发展D 政府货币短缺财政拮据12.907年阿保机被选为可汗,916年阿保机称帝;947年契丹皇帝改国号为辽,自称大辽。这种变化主要是为了()A 缓和与汉族的矛盾B 加速政权的封建化C 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D 加速民族融合进程13.“朕选儒臣(文官)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武将)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的举措()造成了重武轻文的局面 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 有利于士
6、人受到尊重A B C D 14.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表明宋代()A 皇权渐趋衰弱B 地方权力削弱C 君主专制加强D 监察制度完善15.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A 李世民B 赵匡胤C 赵构D 朱元璋16.“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17.王安石一派新官僚,如吕惠卿、章惇
7、、蔡确都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这表明()A 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B 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C 宋神宗支持新政D 老百姓拥护变法18.朱熹认为8岁宜进入小学阶段,他花费了很大精力编著小学阶段的教材,其中小学一书最为著名,该书以立教、明伦、修身、稽古为纲。这反映出朱熹()A 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B 是理学的集大成者C 推动儒家伦理普及化D 关注儿童全面发展19.下表是不同人对王安石的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 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B 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C 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D 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20.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
8、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 体现了山川行便的特点B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C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摧灭弱宋,遂一天下。材料二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大力推行以“利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建立的时间。“遂一天下”是指什么事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统治者大力推行以“利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举措。分析元
9、朝“遂一天下”的历史意义。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庆历新政”何以夭折?材料二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1)依据材料一,将“庆历新政”的十项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
10、并简述其成效。(不得摘抄材料原句)(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朝中书治民,三司理财,枢密主兵,各不相知,而言路之权又特重。这原是因大权都集中于中央,以此防内重之弊的。立法之初,亦可谓具有深意。然而宰相既无大权,而举动有多掣肘,欲图改革,其事就甚难了。据材料指出宋朝限制相权的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的影响。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
11、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苏州人口(户数)简表。材料二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表。(1)材料一表格反映宋代苏州人口的变化特点,指出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2)材料二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选C。歌谣反映了黄道婆教人们纺棉织布的情景。黄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考历史资料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新教材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课件 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考历史专题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32196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