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官员选拔日渐科学2.隋唐时期“工商不得入仕”;992年,宋太宗下诏“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后,参加科举的工商业子弟比比皆是。这表明( )A.工商皆本已经成为时代主流B.参加科举需由州郡长官推荐C.门第成为选官入仕重要条件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变革3.据吕氏春秋载:“上计,战国、
2、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4.清代乡试考官中,房考官是实际的阅卷官,除顺天乡试外,房考官例由该省进士、举人出身的现任知县担任。雍正五年,房考官以临省举人、进士出身的在家候选官员充任。这一变化(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C.促进了科考的公平公正D.体现了君主专制集权加强5.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
3、种选拔制度,而不是体现“亲亲”原则的皇族血缘纽带。这种转变( )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6.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英国文官不得参与党派活动,不与政府政务官员共进退,他们是 “中立”的,是超党派的,他们只要没有违法犯罪的行为,是不能被轻易免职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议案、 法令、文件,都是由高级文官起草的。下列关于英国文官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利于政治局势的稳定B.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C.借鉴了中国古代科举制D.是内阁制度成熟的标志7.钱穆在中
4、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 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化B.具有很强的民主性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8.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B.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9.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海关是在晚清的动荡格局中形成的。 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将英国近代文官制
5、度引入海关的官吏制度建设,建立起录用制度、薪俸与福利制度、晋升制度和监督与惩戒制度。这套制度由于机制健全、组织严密,持续有效地运行了八十年。这说明( )A.西方列强主动帮助清政府B.中国海关必须依靠英国人C.晚清制度开始逐步现代化D.近代中国海关被英国控制10.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这表明( )A.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B.御史的权力超越了宰相C.地方官吏腐败日益严重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11.“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称为上计。” 这
6、一制度( )A.提供了评定政绩的依据B.保证中央控制地方财政C.促使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避免了地方官弄虚作假12.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13.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观察使等大量召辟文人担任幕僚,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选官权过于集中带来的弊端,并为缺乏实际行政经验的科举士人积累基层经验、提
7、高行政能力创造了条件。该举措(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B.是藩镇割据的重要表现C.弥补了科举选官的不足D.导致中央权威不断丧失14.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说明东汉时期( )A.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减弱C.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D.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15.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到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既糊
8、住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级。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科举考试不够完善B.宋代制度杜绝了舞弊现象C.人才选拔机制进一步僵化D.人才选拔机制走向公平公正16.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 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 )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17.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
9、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18.宋元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批评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 故徇私之弊,无由惩革。”这一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9.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
10、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A.监察机构庞大臃肿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D.监察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0.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朝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D.恩荫入仕的机会增多二、材料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1、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辞章、经学理论、政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和誊录制。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和会试的主考、
12、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 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 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
13、甚”。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22.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 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
14、理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 “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 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 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考历史资料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新教材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课件 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考历史专题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32199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