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6课同步测试1.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 据史书记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事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取办,无复常准。”那么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是()A. 减轻农民负担B.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 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施D. 商品经济的发展3. 隋文帝统一后,大力整理户籍,目的是增加中央直接控
2、制的人丁。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即派遣官吏,将户籍档案与本人体貌核对。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将其流配还乡,核查结果新编户籍164万人。同时还实行“输籍法”,即定户等上下,规定应纳税额,写成簿籍。这些措施实施的目的是( )A. 保证国家赋税收入B. 选拔有才德的人为官C. 加强民族地区管辖D. 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4. 唐朝后期,联合起来的大家庭明显多于前期;农村中也大量出现了“茶户”“园户”“渔户”等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与上述现象相关的因素有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律疏议的颁布 大规模编排民户A. B. C. D. 5.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
3、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所描述的转变发生在( )A. 西汉B. 战国C. 元朝D. 唐朝6. 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A. 改革者的个人意愿B. 土地所有制的变更C. 社会形势的变化D. 弥补财政的亏空7.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其最重要的特点是()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地税和户税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征收定额丁银A. B. C. D. 8.
4、“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此赋税制度的实施A. 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B.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 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 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9. 以下关于两税法的实施,说法不正确的是()A. 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B. 部分减轻了贫苦人民税收负担C.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 征税的标准主要是财产的多寡10. 均田制下,“成丁而授,丁老而退,不听卖易”。唐代中叶实行两税法后,“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富者有资可以买田”。这说明两税法实施后A. 国家对土地交易的态度改变B. 土地的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化C. 土地兼并
5、现象明显得到抑制D. 主要依靠政治权力占有土地11. 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施“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该制度的实施A. 改变了过去的征税标准B. 加重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 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D. 完全取消了战国以来的人丁税12.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 增加了税目,加重农民的负担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C. 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13. 唐前期,政府规定每位纳税者
6、可授田总额为100亩,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A. 赋税制度亟待做出重大调整B. 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C. 租庸调制缺乏稳固运行基础D. 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14. 明朝户籍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前期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古代实行严格户籍制度的目的是A. 加强基层管理B. 控制人口流动C. 保证赋役征收D. 限制土地兼并15.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
7、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 抑制了土地兼并B.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 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16. 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7. 史载,330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 赋役沉重导致农民抗交B. 按
8、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C. 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D. 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18. 下面是有关两税法的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税法没有()A. 改变征税标准B. 扩大纳税面C. 增加政府收入D. 取消丁税19. 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须把年纪登录于户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则令农民必须将土地的数量上报给政府。这种做法旨在()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强化基层社会控制C. 提高行政效率D. 抑制土地兼并2
9、0. 1843年,中英双方议定了过境税声明,依据南京条约中关于协定关税等多项规定,声明“中国内地关税定例本轻,今复议明内地各关收税,洋货各税,一切照旧轻纳,不得加增。”这一声明A. 使英国资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B. 使英国商品完全不受内地控制C. 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D. 提升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21. 唐朝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史书记载:当时“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意思是当时全国耕地很多。据统计,开元天宝年间全国的耕地达六亿六千万亩,人均超过九亩,为当今中国人均耕地的八倍。唐朝前期,粟、麦为全国的主要粮食,唐玄宗下令在今河南地区大开水田,大面积种植水稻。随后,在今天的山
10、东、河北、山西等地,水稻种植也陆续获得成功。随着水利灌溉设施的兴修,耕作制度的改进,曲辕犁、筒车等先进生产工具的普遍利用,盛唐的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出现了“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喜人局面。摘自卜宪群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大约2/3的人口,1/2的仓储谷物,2/3的庸调绢帛,1/10以上的盐课,以及数量可观的矿产资源,为藩镇所占。据元和三年(808年)宰相李吉甫所撰元和国计簿统计(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导致唐朝后期中央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的原因及对策。22.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 ,
11、一次出土了160多件铁器,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东晋时期)天下无事 ,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唐房玄龄晋书材料三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四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
12、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1)根据材料一,可以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土地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4
1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赋税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唐朝将征收的布帛改为折钱征收,这会推动更多农产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A正确。B.唐代赋税依然征收谷物,没有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故不选B。C.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受到压抑,故不选C。D.“不以丁身为本”说明唐代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不选D。故选A。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B.这两项是赋税变革带来的影响,而非直接原因,
14、故排除AB。C.依据题干设问“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和所学可知,唐朝中期土地兼越来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赋税制度的混乱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使得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故C正确。D.该项与“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的设问无关,故排除D。故选C。3.【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隋朝赋税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通过加强户籍管理,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故A正确。B.本项是选官的方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本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C。D.本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错误。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考历史资料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新教材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课件 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考历史专题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32205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