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1.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中国早期文明的演变发展使学生初步感知人类历史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2.时空观念:通过探究周灭商的具体时期、分析中国史前文化遗址和西周形势图帮助学生了解纪年方法和地理因素如何影响历史。3.史料实证:通过探究周灭商的具体时期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方法。4.历史解释:通过分析西周定都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由来。5.家国情
2、怀: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感到骄傲,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事实上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二是早期国家的特征。所以本课的设计有如下方案:一是直接分两课来讲,一课讲中华文明的起源,突出考古材料的作用,突出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一课讲早期国家的特征,内容基本上就是原历史必修一的内容。一是突出重点来讲,相比较而言,早期国家的特征更为重要,那么就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早期文明遗址然后直接讲早期国家的特征。再有一种就是主题引导了,比如本课可以“礼乐文明的源起与演变”为主题来贯穿中国新石器时期文化和夏商周三代文明。【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
3、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授课过程】一、考古遗迹溯文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学上的术语,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据近代考古出土大量的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
4、前的古人已经步入冶铸、稻作、制陶、纺织等文明时期。青铜、铁器为金属品,遗存几千年的较少;陶器、玉器可存时间长,出土的遗存较多。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石器,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人转变为猿的根本标志。而这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1)遗址分布及特点事实上,除了我们刚刚介绍的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还有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200万年的重庆巫山人。 问:来看一下接下来这张图,思考一下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
5、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什么呀?对,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因而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常常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了。(2)旧石器时代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除了掌握了基本的打制石器的方法,还学会了用火。而这一技能的掌握,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同学们试想,有了火,就有了光和热。利用光照明、驱赶野兽;利用热取暖,烧制食物。这对于今后的生活生产都十分必要。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首先,毫无疑问生活年代都是在旧石器时代;其次,文化遗存主要发现地是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的黄河长江流域;与此同时,在生产生活领域 他们能以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并
6、用以采集渔猎,甚至部分地区开始学会用火,并且由于个体能力的相对弱小与原始环境的险恶,他们主要过着群居生活。2.新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它有四大特征:农业产生,动物的驯养, 陶器的制作,磨制石器(不同于打制石器)的使用。而首要的特征就是农业的产生,使人 类从食物的采集者,一跃而为食物的生产者。人们定居下来,营造房屋,耕种土地,饲养 牲畜,食物来源有了可靠的保障。食物的生产包括对食物植物尤其是谷类的自觉栽培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
7、器革命。采集者依赖、适应自然;生产者利用、改造自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另一组图片,图一依旧是刚刚的三块石头,图二则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穿孔玉石斧,借此我们来对比一下新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不同:生产工具形状 用途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较粗糙用于采集、渔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精细尖锐用于农耕生活很明显,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变了,用途也跟着变了。原先较为粗糙的打制石器只适用于采集与渔猎,而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变得精细,也迎合了农耕生活的需要。意义: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能力提高,人口增加,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社会发展程度:先是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
8、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分化)(1)遗址分布及特点新石器时代作为我国远古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已在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就有一万多处。很显然,同学们观察分布图后可以发现,它的分布特点可以用书本上八个字概括,那就是多元一体,中原核心。这里我们还是采用课本的体系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为前期和后期。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期时代早期,也就是距今7000-5000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分别是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在原始农业方面呈现出北粟南稻的格局,在手工制作方面,仰韶文化的彩绘陶器和河姆渡文化的养蚕缫丝技术都让人惊叹不已,而到了距今约
9、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以“蛋壳陶”为名的龙山文化所替代。同时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也都出现了精美玉器和大规模祭坛。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这种文明的进步恰恰体现在由制作工艺改善而带来的原始农耕和聚落的逐渐发展。(2)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六大文明区系出现: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黄河中上游的仰
10、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3)新石器时代生产生活的进步(原始农耕与原始聚落)说到原始农耕,也就是农业的起源,它产生于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而产生的标志便是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它的出现,具有深远意义与影响,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而与此同时,生产能力提高,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农耕聚落。正如课本上所述的姜寨聚落,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此时的早期农耕聚落生活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而这恰恰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主要色彩。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耕聚落也有所变化,特别是从良渚玉
11、琮和陶寺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私有制和社会等级开始出现,甚至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状况不同,凌驾于部落和聚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也初具雏形。而这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阶段特征。提醒:农耕聚落1.早期农耕聚落生活的特点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1)血缘为纽带,是向心力很强的生产单位。(2)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还处在农业起源的最初阶段。2.农耕聚落的发展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1)早期社会原始平等的关系已经被破坏,私有制出现;(2)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出现;(3)部族间已经出现剧烈冲突,凌驾于部落和聚落之上的政治实体出现。合作探究:新旧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又表现在哪里呢? 磨
12、制工艺与原始农耕的出现新石器时代的人与他们旧石器时代的前辈在两个方面有所不同:一方面是新石器时代的人不再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来制作石器;另一方面是他们食物来源的大半或全部都是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而不是靠狩猎或采集去获得的。而在这两个方面的变化中,后者尤为重要。合作探究: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特点:A.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B.遗址分布:分布广泛,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
13、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布、沼泽遍布,在人烟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 二、神话传说探起源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的建立这一目主要讲述在中国,国家的诞生问题。我们知道氏族社会又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时间的划分是一万年前,农业的产生。一个氏族大约只有50人,类似于我们现在祖孙三代的所有人口居住在一起的情形。部落则是由相邻的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氏族组成,由于经常来往和通婚而形成,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那么,部落是怎样发展到国家的呢?学术界有各种说法,比如治水社会说、战争说、
14、阶级斗争说、商业贸易说等。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国家形成的动因探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多方面因素共同的推动才使国家得以形成和发展。而且不同的文明区,国家及文明发生的原因既有相同之处,也必会存在巨大的差别。”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 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 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 的不同作用。文明的标志众说纷纭,普遍的看法是应包含国家、金属、文字、城市等要素,而国家组织的出现尤为重要,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时代的概括”。 金属工具
15、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让我们走进三皇五帝与夏商周,感受早期国家的政治魅力。国家产生的两大条件 阶级分化的出现: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公共权力的设立:军事民主制内部分化与外部战争的加剧 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建立。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1.三皇五帝和禅让制的传说有人说,禅让制是中国历史最温柔的政治谎言,禅让制的真相是什么呢?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如何看待禅让制的传说。材料1 尧舜禹的所
16、谓禅让,只是尧典和尚书作者的想象之辞而已。韩非子在说疑中尖锐的指出:“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竹书纪年也重申了这一险恶的政治事实:“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广弘明集进一步描述此类政变的细节:“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因此,荀子痛斥所谓禅让制“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朱大可:华夏上古神系材料2 在关于伟大人物们的传说中,事实和神话传说的混合,证明着带有怪异性虚构的传奇却能具有历史事实的基础。英爱德华 泰勒:原始文化如何看待远古传说呢?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
17、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面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也蕴含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要从两个方面去对待。一方面,不能把传说当真实的历史,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学的真实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历史事实去衡量远古传说。科学的做法是,从神话传说中找出合理的部分,从点滴中寻找历史的真相。 三皇: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五帝: 黄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 颛顼、帝喾尧、舜中原部落联盟首领 “万邦时代”从黄帝到尧舜禹时代,持续了几百年。他们的部落在黄河流域一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考历史资料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新教材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课件 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考历史专题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322179.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