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理论上“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2、。而现实生活中,“知音”往往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基本内涵上,“粉”或“粉丝”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往往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在文本辨识力方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
3、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伪存真,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力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学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在参与方式上,粉丝欣赏文学作品,要求突破“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
4、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的释放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选自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有删节)1、下列对
5、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音”的内涵在理论上至少涉及两方面,其中之一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深度契合。B. “粉丝”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在文学批评上更具主观随意性。C. “粉丝”的名称有些不伦不类,它属于“fans”的音译词,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D. “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他们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文学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段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B. 文章第段分别阐述了“知音
6、”和“粉丝”称谓的来历、内涵等,令读者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C. 文章第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阐述,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D. 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第段中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知音”与创作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尊重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B. 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C. 知音能够写出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
7、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D. 金庸的“粉丝”能去伪存真,使那些用“全庸”之名仿作的小说被淘汰,可见“粉丝”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苇花如雪查干家乡有苇湖,规模可观,风来摆动出一片风景。我们称其为:胡鲁斯台淖尔。胡鲁斯台,蒙古语:芦苇。淖尔:湖泊。那时的家乡,生态环境可圈可点,不仅有河水精神着,有湿地兴旺着,还有星罗棋布的水泡子镶嵌在那里。水生植物,到处游动,而且葳蕤。其中芦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禾草。一打春,它便急着往上蹿,头尖尖的,像箭镞。由浅黄变浓绿,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有点魔幻意味。芦苇入诗,自古有之。最早见于诗经秦风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
8、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而芦苇被人曲解,始于明代大学问家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从此,这两种无辜植物,便成为轻薄、空洞、无知的代名词。这种偏见,经过岁月沉淀,很多东西早已真相大白,然而,习惯性的用法仍继续延伸。自古至今,芦苇浑身是宝,为人类造的福,恐怕一言两语是说不尽的。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无一不入药。芦茎编织的工艺品和生活制品,是农家之爱。它的根,我挖过,并非浅,而是把泥土抓得牢牢的。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只是视觉上的偏差而已。解老夫子一次信口开河,竟使它蒙羞至今,令人扼腕。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常见植物。比较集中的,
9、就属胡鲁斯台淖尔这一处。春夏季节,浓绿如毡,浩荡一片。尤其那微风中的千层摆动,真是婀娜到了极致。秋冬季节,家乡的芦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仙气十足。一旦风起,无垠的苇波,推波助澜,浩然荡远。尤其令人感喟的是,当芦叶枯萎落尽之时,芦杆依然挺立不倒,撑得芦花昂扬如旗,激活四野。在芦苇的旺盛期,飞禽、昆虫,以及蛙类,都得益于它的庇护与滋养。尤其在宁静的月明之夜,此起彼伏的蛙声,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美妙的。它使你不由联想,婴儿求乳时的嘤嘤之声。穷乡僻壤的贫寒人家,火炕上所铺的席子就是用芦苇编织成的。我的母亲,就是一位编织能手,她能编织出极美的图案。母亲说,芦苇这种野草,颇通人性。你怎么想
10、,它就怎么来,顺手又顺心。芦苇割下来之后,立即剖开,就比较容易编织。时日一长,则需要用水泡软。母亲用它编织席子,真是得心应手,速度也快。一张炕席,用不了两天,便编织完成,还不误做饭、烧水、喂猪之类家务活儿。编织完毕,需要晾干,用旧布块擦拭干净,便可铺炕。新鲜芦苇那浸人心脾的清香,唯有梦中才可独享。在冬日彻骨的寒风中,芦苇还能为我们抵挡风雪,胜似暖衣或者棉被。在秋末冬初之时,将割来的芦苇捆成一人粗的捆子,一捆紧挨一捆地埋入房子外围挖开的坑道里,再用红柳条将它们绑定,暖围子便成了。再凛冽的风雪,也吹不透它。下雪之后,将雪堆在围子后边,又多了一层屏障。如此,不但家里暖和,连院子里的牛马羊、猪狗鸡,都
11、可以暖暖地过冬了。童年的我,就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有一种发小般的亲密感浸于其中。之后,在几十年的漂泊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芦苇,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乡亲,心就发热。这种感觉,使我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思念起故乡和白发苍苍的母亲来。(选自2020年5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4、请简要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3分)5、 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的理由。(6分)6、文中直接写苇花的文字不多,请探究作者以“苇花如雪”为题的意图。(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小题,10分)材料一 (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
12、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
13、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
14、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2020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07版)材料二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20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
15、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800分。”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它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20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
16、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长春广播2020年3月29日,有改动)材料三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蚌埠 田家 中学 2020 学年 语文 下学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