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和他的(12页).doc
《华应龙和他的(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应龙和他的(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华应龙和他的-第 12 页华应龙和他的“融错教育”“容”错尊重孩子的“不同” 担任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的华应龙,上课已不是很多了,但是每学期他都会在自己的学校上几堂课。华应龙说:“每一次上课,我都怀着期待的心情想,今天孩子又会给我什么样的故事?” 因此,在华应龙的课堂上,他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多的是对儿童“独特之处”的发现。在华应龙看来: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种树那样“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 于是,华应龙提出了“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 “融
2、错教育”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有容乃大,因为包容,课堂才会活起来,才能洋溢着生命力。 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因此,对孩子“不同”的声音,他总是特别好奇。每当课堂上只有一种回答的时候,华应龙就会不停地去问,“还有没有不同的?”他说:“有时候我是有预设的,这个问题,还有着怎样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我只是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 在执教“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华应龙以3/4导入,让孩子用手头的纸片来表达3/4这个概念。在巡视的时候,华应龙发现,有一个孩子在纸上画了五条竖线,然后从左向右,用大括号括起来四条。“这不是表示五分之四吗?我一看,就兴奋了。我
3、好奇的目光和神态就表现出来,立刻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尊重孩子的不同,并且一定要去追问这个不同背后的解释。”这是华应龙经常对老师们讲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回答,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解说,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孩子既然表达出这个作品,肯定会有想法”。 “果然,我追问那个孩子原因的时候,其他孩子也来了兴趣。孩子的解读是这样的,他用手指着第一根线和第二根线之间空白的部分,告诉我说这代表一份。”华应龙对记者说,“如果我当时武断地去批评他,告诉他做错了,那么我们就扼杀了他这种独特的表达。” 所以,华应龙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种观念,学生不是我们的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缔
4、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时,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 “融”错差错是一种资源 华应龙说:“差错本来就是一种资源,这是我研究的课题。早在1993年我就开始关注学生差错的问题。我发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孩子解决它,让他下次不再错了。这些年来,我的教学成绩都很好,就是因为我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并且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华应龙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计算上的错误,老师往往认为学
5、生粗心,其实计算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比方说24乘3,学生常会得出92的结果。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有三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进了一等于三,三乘三,变92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四得八,进了一,得九;还可能是写成了23乘4。所以同一道题,错误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却可能不一样。“明白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学生就各有各的困惑”。 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之后,华应龙在和年轻老师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告诉他们:“要更多地去琢磨学生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你才能去帮助他,而不是枯燥地、简单、机械地去强调规则,那是根本没用的。只有当他找到错误的
6、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否则,学生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 因此,“融错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是“融”错,把错误融化。 “荣”错犯错也是一种贡献 “很荣幸,我错过,错是一种贡献。”这是“融错教育”的第三层含义。华应龙说:“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错,而我认为学生可以错,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失败就是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这对科学就是很大贡献。” 因此,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我们会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刚才我是这么错的。”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把犯错误当作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而是充分认识到错误是有价值的,所以才会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华应龙说:“在这样一种融错
7、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华应龙语录】“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认识朋友靠缘分,遇到好书、好文章也靠缘分。”“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读书得间,得意而忘言,才是真正的读懂、读透。读书破万卷,关键在于一个破字。而读破,就是反复阅读。” “高妙的课堂设计是从生活中汲取的营养,而开发生活资源的功力,显然是从持久的阅读
8、和思考中获得的。”读书、思考、教学、读书华应龙的专业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读书。因为爱读书,他迅速成长为当地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因为爱思考,他从县城来到北京,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因为爱教学,他成为名师,并继续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上完这节课,我们是不是感觉到学了数学就应该去应用呢”凡是听过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课的人,都钦佩他融数学于生活、于游戏的能力,惊讶于他在让孩子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爱上数学,并感受到数字与图形背后的学科魅力。这是名师难以让人效仿的独特之处,更是一种教育本领、教育艺术。而成就华应龙这种独特的,不能不从他早年
9、的读书生活谈起。“最难忘窗台上被风呼啦啦吹起的购书单”华应龙爱买书,每月必去一次西单图书大厦,捧书而归,在办公室慢慢细读。出差在外,一定要逛书店。家徒四壁,八面来风。回忆起小时候的家庭状况,华应龙如此形容。困窘的经济环境,并没有影响华应龙成为一名好学生。小学二年级时,他偶然得到了一本没有封面和封底的十万个为什么,并很快被书中的智慧所吸引。那些源自日常生活的提问及背后原因的解答,让华应龙大开眼界,受十万个为什么的启蒙,他养成了凡事喜欢刨根问底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延伸到他的课堂上。直到今天,他依然会在每节课前,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要教,为什么这样教,一定是这样吗?因为不断的追问,他的课有思想,有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应龙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