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调查研究(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调查研究(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调查研究-第 5 页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调查研究作者:姜晓武来源:中国新通信2015年第23期【摘要】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更多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都已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然而,网络始终具有“双刃剑效应”,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大学生网民群体的价值取向,就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因此应主动开展了以网络舆情管理、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素养教育为载体的系统探索,对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网络安全意思及网络行为规范等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关键字】 大学生 网络素养 调查 现状 对策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
2、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在网民的年龄结构统计里面我们发现20-29岁的人群占比为31.5%,而在网民的职业结构里学生群体占比为25.5%,是网民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群体,目前大学生是学生网民的主体,而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进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网络在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负面问题,如网络成瘾、网络犯罪、信仰危机以及遭遇网络诈骗等,网络素养成为了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
3、方法,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实施。问卷旨在通过实证方法来了解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其缺失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根据我们的收集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具有如下特征:1.1网络的使用率较高,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不高,上网目的不明确,对网络功能利用不够,“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比例相当低。据我们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3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20%,其他占8%,62%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聊天、游戏等这样的网络娱乐不是不能提倡,但关键在于大学
4、生能否自觉约束自己,能否把网络娱乐当成一种适度的休闲方式,而不是沉溺其中害了自己。1.2年轻冲动盲目跟风,辨别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在学校集中生活,上网频率高且访问站点集中,当遇到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敢于表达、勇于质疑,易于形成网上网下互动,但由于心理不够成熟,人生阅历较浅,对网络信息的真伪和性质缺乏辨别和分析能力,多是对吸引眼球的语言和哗众取宠的做法产生兴趣,从众心理导致人云亦云。1.3网络防范警惕性差,法律意识亟待强化大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阅历浅,法律意识不高,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等不良情绪的煽动。如在多起网络人肉搜索事件中,有的网友误当做被搜索者,手机和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
5、都被公布在网络上,更有甚者不堪压力,自杀身亡,这已涉嫌侵犯他人隐私,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1.4道德责任意识下降,价值观念容易偏差一些大学生乐于在网络上宣泄情绪和寄托感情,而网络的虚拟性,也让大学生误认为可以免除道德约束和承担责任。例如,一些大学生采取极端的网上攻击行为,宣泄情感,导致校园事件波及社会,造成问题复杂化;有的沉迷于网恋,同时和几个网友交往,形成错误的爱情观;有的肆意抄袭网络文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助涨了不良学术风气;有的浏览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网站,身心受到负面影响,价值观也发生扭曲。1.5大学生利用网络发展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较弱大学生最常登录的网站类别是娱乐类(占59%)、新闻时事
6、类、招聘求职类和专业知识类,娱乐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上网目的,有51%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不能直接促进专业学习,但能增强综合素质”,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不能有效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形势如此严峻,这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思考。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因素包括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首先,个人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对网络认识的偏差,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上网多在课余时间,放下了繁重的课程,上网时便希望能放松,而不再是学习。在没有人正确引导的情况下,聊天、游戏等易学、大众化的消遣性娱乐自然成了大学生们的最爱。其次
7、,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发展步伐不一致,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没有及时跟上网络迅猛发展的步伐。近年来,相对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功能的拓展与应用软件的快速创新、网络虚拟世界的风云变化而言,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观念明显陈旧和滞后。另外,高校尚未建立系统的网络素养课程教育体系,对网络素养教育只是零散地分布在计算机基础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进行讲授。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而仅靠这些课程的非系统化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同时,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网络素养育人环境,努力构建对“网瘾”学生的早发现、早挽救的预防体系,建立“网瘾”大学生的治疗方案和对策,加强对沉
8、迷网络低俗信息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处理好网络犯罪大学生事后工作等等。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应具有前瞻性并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第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家长对互联网络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针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方式,有专家提出了“家长与子女共同提高网络素养”的观点。“家长应该是自己孩子的最佳保护者,因为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互联网络,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家长自身网络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第四,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多元化和各种思潮给大学生带来了剧烈冲击,功利型和强调个人
9、利益的价值观以及西方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金钱至上”、“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挣钱才是硬道理”等观点被许多大学生所接受,他们视“首富”“新贵”为偶像,一些学生热衷于“网赚”,一些学生追求“个性”“自由”,流行什么就学什么,随心所欲,不加思考判断地“跟贴”“围观”,导致部分大学生网络素养意识渐淡、水平下降。另外,网络虚拟社会中“自由的传播者,自由的信息,自由的受众”,共同建构出一个崭新的个性张扬、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博大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时时推陈出新的信息内容,同时也混杂着大量的暴力、色情、虚假、欺骗、反动、歧视等有害信息。这些消极
10、因素对自控力、识别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强烈冲击着大学生原来所具有的传统伦理和价值理念,造成了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弱化了行为自律意识,出现一些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去做的不道德或违法行为。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需要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2.1个人方面培养对网络信息的敏感程度,对网络信息能够有特殊的、敏锐的捕捉力,能够捕捉真实信息,增强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对网络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有价值的信息保持足够的专注度,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一种习惯性倾向。2.2学校方面一是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开设网络
11、素养教育专栏、举办培训班、设立网络素养教育咨询点等多种方式,创造积极健康网络环境;通过校园局域网、远程教育平台、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页等网络平台,推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为他们提供健康的媒体空间。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学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网络修养,一方面学校重点开展对网络素养教育专任教师的培训,大力推动教师网络素养的普及工作;另一方面, 教师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把握学生舆情动态,做好学生舆情引导工作。三是设立合理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明确网络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使网络素质教育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同时注重将网络素质教育参透到不同的课程
12、教学中。四是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督机制。分级设置网络舆情监督员。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而对于特殊性的网络舆论,一定要做好搜集和整理,及时汇报,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2.3家庭方面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增强,对家庭的情感依赖逐渐减弱,但家长的嘱咐和家庭的责任仍为大学生所重视,家庭亲情联系仍然是多数学生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家长要放弃高考成功等于子女教育任务完成的观念,而应定期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他们使用网络时间和上网内容,并经常提醒,防止出现“网瘾”问题,
13、努力做到在学习上不断鼓励,在情感上经常沟通,在生活上时常关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年学生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开朗活泼,增强安全感与归属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格,使他们更不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迷惘、堕落、犯错。对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接触行为失控的大学生,家长更要重视,配合学校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亲情的感化更容易帮助大学生走出误区,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2.4社会方面一方面国家应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鼓励相关的公益性组织和社团,对我国高校学生和网络媒体的关系现状展开调查和研究,引进和借鉴其他国家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开展媒介素养的社会宣传活动,着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工程。另一方面,大力倡导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为高校学生提供良性的媒介服务和消费。网络媒介要注入关爱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大力弘扬优秀网络文化,适时推出喜闻乐见的大学生网络文化产品,为他们提供健康的媒体空间。总之,高校、家庭、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推动网络素养教育,建立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构建知识社会中网络与高校学生的良性互动的平台,使他们建立正确的网络信息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并具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未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