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1新版)4.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1新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7课)(2021新版)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材简析】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作为起始课引入了在这一领域常用的工具模型。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 在课上通过制作模型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到后续的各个主题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对于地球的形状、运动等有了自己认识,但还不够全面。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整理知识、制作模型、观察和比较模型,一方面可以更加方便地交流地球地相关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模型的意义、了解了制作方法,为整
2、个单元的学习提供动力,奠定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科学探究目标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科学态度目标对地球与宇宙空间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和交流,有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难点能用模型准确表达自己所了解的地球知识。【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
3、录表一份。小组学生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红、黄、蓝)、抹油的小刀(防沾刀)、地球海陆分布图、东西半球分界图、可以上色的泡沫球、笔头较宽的彩色笔、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抹布、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ppt出示教科书“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大家觉得这是什么?学生推测出地球。追问:怎样判断出来的?(预设: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 )。这是一个地球模型,通过它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地球上的海陆分布。2.板书课题:我们的地球模型3.通过这个模型我们能直观地看出海洋和陆地的多少及分布情况,我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把他们写在活动手册上。二
4、、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红、黄、蓝)、抹油的小刀(防沾刀)、地球海陆分布图、东西半球分界图、可以上色的泡沫球、笔头较宽的彩色笔、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抹布、学生活动手册(一)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1.明确活动要求(1)按类别填写活动手册气泡图,可自行添加气泡。(2)提出感兴趣的关于地球的问题。2.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1)选1-2组汇报,全班交流,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预设:一些学生们难以判断的观点不用急于排除,保留在记录表内,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排除)(2)整理地球知识,完善思维导图(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1.谈话:同学们在课外已经掌握了
5、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但也有一些观点我们无法判断对错。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观察验证新知,我们是否也可以自己想表达的地球知识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呢?2.观察地球结构模型(1)我们曾经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剖开并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微课视频出示便可,唤起学生对模型的认识、感受其作用,调动积极性)3.制作我们的地球模型(1)谈话: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知识?(学生各抒己见,符合实际情况,言之有理即可)(2)微课展示“海陆模型”、“自转模型”制作方法(播放微课,解决制作当中可能存在的难点,方法仅
6、供学生参考)(3)谈话:看完微课之后,大家有什么新的想法?(在知道了不同类别的模型和制作方法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而不是按照微课视频做出千篇一律的模型,发展学生思维,以鼓励、激励为主)(4)动手制作模型老师提供材料,学生自行领取。由于时间关系,组内先做一个模型,时间允许可向老师申请做其他模型。(5)小组模型展示小组上台展示,说明模型类别其他组成员发言,从这个模型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如果有信息遗漏,制作组成员可补充选出每一个类别做得最好的组,给与奖励4.研讨:模型的比较与改进(1)对比不同的模型,他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模型
7、的相同之处是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明白模型的意义)(2)“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自己组模型和其他组模型之间各有差异,取长补短。思考怎样可以使模型更加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模型更美观、怎样可以方便实验。三、拓展(预设:4分钟)1.观察地球仪2.说说地球仪与我们制作的模型有什么不同?3.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四、课堂小结(预设:1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把已知的知识用模型表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和科学家一样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实验探究,研究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作业设计】1.地球的模型是( )。 A.圆形 B.球形 C
8、.方形D.三角形2.地球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和()组成。 A.泥土B.地皮 C.地壳 D.地面3.如果想研究关于地球运动的问题,我选择()模型最好。 A.地球结构模型B.海陆分布模型 C.自转模型 D.地球气候模型【教学后记】2.昼夜交替现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2课。本课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随即用一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聚焦到探究主题上来,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多样性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本课希望让学生能自主展示各种解释方案,暴露自己的
9、原有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发现问题、修正解释,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发展。教材主要安排四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独立地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二是像科学家一样研讨、交流我们的解释;三是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四是交流实验结果,修正解释或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学情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天都在上演,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但是,学生熟悉的只是现象的特征,对现象成因的理解却比较模糊。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
10、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有多种,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科学态度目标学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
11、有依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验证。难点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球运动状态不同。【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班级记录大表、一套学生实验材料小组手电筒、第 1 课的地球自转模型、学习单【教学过程】二、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同一地点的昼夜照片、昼夜交替动图1.观察同一地方的白天与黑夜的图片,引出昼夜概念。2.再观察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片和一个太空视角的地球昼夜交替的动画,让学生说出这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3.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5分钟)材料准备:手电筒、自转模型、学习单(一)提出假设(预设8分钟
12、)1.引导思考: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太阳和地球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这些都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2.思考并猜测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请学生把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用简单的的示意图记录下来。可以用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太阳,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3.请学生上台展示介绍,师将学生的观点板画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补充。(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4.交流学生提出的假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预设12分钟
13、)猜测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真理只有一个,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1.确定模拟实验的材料,使学生明白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以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用去掉反光罩的手电筒模拟太阳)2.出示实验材料,让学生思考实验操作步骤。3.明确模拟实验要求。(1)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昼夜交替现象出现的判断标准。4.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及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三)交流研讨,总结发现(预设15分钟)1.交流:通过同学们的模拟实验,哪些可能性是成立的?哪些是不成立的?明确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判断出现了昼夜交替。(一
14、个小组先汇报,用记录单展示,并解说;其他小组再补充与质疑,质疑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现场演示,来解决问题)2.思考: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预设:每种假设本质的不同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3.谈话: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科学合理的只有一种,我们应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三、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为了探索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的真正原因,我们今天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模拟验证新的认识。科学的进步没有捷径可走,
15、人类认识地球和宇宙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很多科学家为之付出了努力,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作业设计】1.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照射地球时,被光照到的地方模拟的是( )。A.白天 B.黑夜 C.日出 D.都有可能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A.年B.月C.天D.时3.下列各种假说中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A.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B.地球不动,太阳自转C.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D.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教学后记】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简析】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资料获取地球运动的关键信息,从而认
16、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活动一:阅读“地心说”和“日心说”两大学说的文献资料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一)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二)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三)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学情分析】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的设计,既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17、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科学探究目标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科学态度目标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2.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教学重难点】重点能通过阅读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准确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难点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18、学生材料一组小组反光效果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铁线、第1 课中学生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手电筒、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展示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中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几种假设。2.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假设的根本区别就是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从而聚焦到研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主题中来。3.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板书)二、探索: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20分钟)活动一:阅读文献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1.阅读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2.比较两种学说,谁的观点更具说
19、服力,你的依据是什么?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1.改进地球模型a.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实现自转的“地轴”(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倾斜作为事实直接告知学生即可,不必过度延伸)。b.在地球模型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贴上1个反光的小圆片,使两个小圆片刚好分别处于白天和黑夜,为了方便观察和交流给小圆片编号。2.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从地面观察的视角来观察不同的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过程。3.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三、研讨:交流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12分钟)1.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
20、.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依据是什么?3.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4、借助活动记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四、拓展:(预设3分钟)1.你还知道哪些现像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2.课后收集更多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资料。【作业设计】1.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A.太阳绕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太阳自转2.改进地球模型时,穿金属丝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从南极穿入,北极穿出B.从下面穿入,上面穿出 C.从北极穿入,南极穿出 D.随意穿,没要求3.下面( )图,小圆片的亮暗情况与实际观察结果是一致的。 A. B
21、.C. D.4.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日心说的观点是( )。A.地球是球形的B.太阳在宇宙的中心C.地球围绕太阳转并且绕地轴自转D.地球在宇宙的中心【教学后记】4.谁先迎来黎明【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在前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本课将同第2课、第3课一起解决课程标准里的学段目标“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转周期,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
22、模拟“地球”转动,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知道地球绕着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但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学生并不清楚,本课的重点就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自身的感悟,推理出地球自转的方向,从而为接下去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的研究奠定基础。【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的运动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六年级 上册 第二 单元 地球 运动 教案 2021 新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