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教案(共7课)(2021新版)7.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教案(共7课)(2021新版)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教案(共7课)(2021新版)7.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1.时间在流逝【教材简析】时间在流逝是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计量时间”单元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是学生研究计量时间的开始。作为单元起始课,一开始就提出了单元研究主题“在时钟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之后通过对日晷等计时工具的介绍,简要了解一些古代计时方法,然后开展“一炷香”时间的研究。这项研究为后续整个单元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观测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变化所需的时间是否一致。【学情分析】对五年级学生而言,关于时间及现代计量时间的工具,他们有比较丰富的、直观的认识,但各种计时方法和计时工具是怎样逐步发展的,在现代钟表发明之前古
2、人是如何计时的,这些问题学生可能有所思考,但认识不太清晰。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即引导学生关注、研究这些问题,并通过对燃香钟这一工具的探究、研讨,使学生由浅入深进行计时工具的探索,激发研究计时方法的兴趣,并初步获得研究计时问题的方法,为后面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规律计时。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计时。科学探究目标能搜集古人计时方法的资料并进行交流。能观测并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能就“蜡烛可以计时吗”这一问题结合实验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科学态度目标有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计
3、时工具。【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代人们的计时方法、计时工具及其发展史。难点实验研究燃香计时的科学原理。【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古人用天体(如太阳、月亮)运动计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教学课件。小组秒表、香、火柴、记号笔、实验记录表。(可按组准备)【教学过程】一、聚焦:时间在流逝(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板书、时钟、课件1.课前请同学帮老师看一下上课时间。(学生看手表,将黑板上的时钟盘拨动到相应的时间的位置)2.看一段关于时间的小视频。视频里时间在悄悄地流逝改变这周围的事物,提问:(1)现在请同学再帮老师看一下时间,现在几点钟?(2)现在的时间还是黑板上的时间吗?3.小结:原来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流逝了
4、。4.板书课题:时间在流逝二、探索:测量时间(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秒表、香、火柴、记号笔、实验记录表、课件提问:刚刚同学们能够利用钟表很快地确定时间,发现时间在流逝,那钟表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又是怎样计时并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小组讨论古人利用了哪些方法来测量时间,并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排排序。预设:根据太阳计时、沙漏、日晷、水钟.(一)根据自然现象来计时1.提问:同学们觉得最早人们是根据什么来计时呢?预设:太阳(太阳东升西落)出示图片,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这一自然现象来确定时间,安排生活和劳作,这就出现了最早的计时单位天2.除了这个,以前的人们还有根据哪些自然现象来确定
5、时间吗?(讨论后出示图片)动物的迁徙大雁南飞北归时间植物的生长周期黍子的播种与收割夜晚的计时星星和月亮位置的变化.3.小结:是的,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的时代,人们最早是根据观察长时间观察自然现象,发现一些规律,例如观察天空中太阳、月亮位置的变化、观察植物生长周期、动物的迁徙等等,然后慢慢形成经验,人们再利用这些经验来判断时间。但是利用这些自然规律判断时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判断的时间不准确,有时无法判断等等。于是聪明的人类开始思考,能否根据自然规律制作一种工具来计时呢?(二)利用太阳来计时1.谈话:最早的人们利用了最简单,且最容易发现的自然现象来制作了计时工具,那就是利用了太阳制造了日晷、圭表
6、等计时工具。(提供给同学们一些关于日晷和圭表的阅读资料)2.资料阅读:学生们仔细阅读资料,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介绍日晷和圭表。3.研讨:日晷和圭表的结构、计时的原理预设:日晷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根据阳光下影子方向的变化来判断时间。圭表由圭和表组成,根据阳光下影子长短的变化来判断时间。4.讲解:师结合图片着重向同学们介绍日晷晷面上的刻度和计时单位(即“时辰”这一计时单位)。一个时辰=2小时,子时指的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午时指的是重物11点到下午1点。提问:人们在使用日晷和圭表来计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吗?预设1:利用阳光来计时,在阴雨天和晚上无法计时预设2:比较笨重,只能放在一个地方不动计时预设
7、3:不能测量更准确、更少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慢慢地改进计时工具,也出现了更多描述时间的词语,如“一柱香”的时间,“一盏茶”的时间等等。(三)研究一柱香的时间。1.谈话:教师出示燃香,古人又是如何利用燃香来计时的呢?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预设1:可能是香的长短一样,燃烧的速度可能一样。预设2:烧完一柱香的时间基本是不变的。2.实验设计:是不是像同学们说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1)研究香燃烧速度是均匀的吗?需要哪些材料,怎么研究?(2)讨论确定研究方法:给燃香等分四段,分别记录燃烧每一段的时间,重复三次。3.实验操作:小组活动,测量燃香的时间。(学生实测、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填写实验
8、记录单)4.研讨交流:每一段燃香的时间一致吗?能用来计时吗?预设:在没有外界风等因素的影响下,一样长度的香燃烧的时间一致。5.小结:在一定的条件下(无风、香的粗细均匀),每一等份的香燃烧的速度大致均匀,燃烧所用的时间基本一致,可以用来计时。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制造出了燃香钟这一计时原理,。三、研讨(预设:4分钟)1.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帮助人们计时?预设1:古人曾用过日晷、圭表,日晷阳光下物体影子方位变化的规律发明的,圭表利用日影长度变化发明的天文仪器。)预设2:因为太阳的运动以及引起的影子等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而在无外界因素影响时燃香燃烧的速度大致是均匀,所以它们都可以用来计
9、时。2.蜡烛可以用来计时吗?它与燃香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讨论并说说自己的想法。(预设1:可以,蜡烛燃烧时的速度大致也是匀速的,可以用来计时,但是它燃烧的速度比燃香要慢,能计时更久。)(预设2:不可以,蜡烛燃烧时会产生一些蜡油会附着在蜡烛上,不太容易观察到长短的变化,即使能计时可能也不太准确。)(出示蜡烛来计时的视频)讲解:蜡烛和燃香一样也可以用来计时,但是这样的计时工具又存在着什么问题呢?预设:燃香和蜡烛的长短要一样,而且不能有外界因素的干扰。看来燃香钟和蜡烛钟计时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和不足。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时间像流水一样,在我们身边悄悄流逝,改变这世间万物,当然在这时间的长河中,人
10、们探索更精准的计时工具的步伐却永远不会停歇,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探索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史。【作业设计】1.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 )。A.天 B.小时 C.分 D.秒2.古人利用阳光下日影长度变化发明的天文仪器是( ),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变化的规律发明的天文仪器是( )。A.日晷 B.圭表 C.地动仪 D.沙漏3.在一定条件下(燃香粗细均匀,没有风吹等在干扰因素),燃香的长度变化大致是( ),可以用来粗略计时。A.先长后短 B.先短后长 C.基本匀速 D.越来越长 4.时间流逝的速度是( )。 A.白天快,晚上慢 B.白天慢,晚上快 C.白天和晚上一样快 D.不能确定【教学后记】2.用水计
11、量时间【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了解用太阳计时和研究燃香钟后,也会发现他们的一些不足和局限。这节课,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流水的运动,探究影响其运动速度的因素。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古人是怎么设计以水计时的工具?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观察瓶中流出的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匀;二是用观察并测量同一装置中,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并在此基础上推测接水的量筒内积聚到100毫升、150毫升水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三是学生在推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实验的三步形成逐渐递进的结构,在学生对水流流动速度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后,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古代
12、“受水型”水钟的图片,研讨“古人如何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速度往下滴”。【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燃香能够被用作计时工具,是因为在一定情况下燃香的长度变化是比较均匀的。他们或许能从中得到启发,可以通过找寻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物体或事件来帮助记录时间推移的轨迹。本课需要学生在探究流水速度时进行有依据的推测以及实测并严谨记录。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和合作实验,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发现
13、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科学态度目标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对古人的智慧创作产生敬佩之情。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时能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课件小组矿泉水瓶、200毫升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教学过程】一、聚焦:水钟怎么用来计时(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
14、资料与图片、课件1.回顾古代计时工具。2.出示教科书中的古代水钟图。提问:水真的可以用来计时吗?古人的水钟又是怎么来计时的呢?3.板书课题:用水计量时间。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3分钟)材料准备:矿泉水瓶、200毫升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一)观察水流速度1.展示研究装置。(1)透明塑料底去底,倒过来盛水。(2)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从小孔缓慢流出。(3)在瓶子里装200毫升水,下面用量筒接住流出的水。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3.交流研讨: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预设1:可能均匀;预设2:可能不均匀)(二)探究200毫升水中漏出50毫升需要的时间。(1)提问:水流速度到底是不是均匀的呢
15、?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 预设:秒表测量流出一定量水的时间。(2)明确任务:测量从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操作注意事项:我们用手先堵住瓶孔,往瓶子倒入200毫升水。准备好计时器,滴水的同时开始计时。当水流出50毫升时,暂停时间并记录。看水位时视线注意要平视。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们要再重新将水加满至200毫升,反复刚才的实验步骤.(3)观察各组数据,探讨发现:如果孔的大小和初始水位高度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4)提问:如果继续流出第二个50毫升,第三个50毫升呢?(5)学生记录推测。(三)探究200毫升水中漏出100毫升、150毫升需要的时间。1.实验探究
16、200毫升水中漏出100毫升、150毫升需要的时间。2.研讨1:水流速度是匀速的吗? (预设:越来越慢,且不成倍比关系)3.研讨2:水流速度受什么因素影响?(预设:同一装置中,水流速度受水位影响,随着水位下降,水流速度越来越慢。)4.研讨3:怎样能让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预设:保持水位不变。5.研讨4:古代的水钟用水滴有什么好处?预设:减少水位变化,耗水量少6.研讨5:古人是如何控制水以固定速度往下滴?引导学生观察书本古代水钟结构。 (盛水漏斗中的锥体用来控制流水孔的大小,盛水漏斗边上的泄水孔用来保持水位高低)三、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水之所以能帮助我们计时,是因为
17、水具有以下特点: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科技在发展,计时工具也在进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了解计时工具。【作业设计】1.2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积聚前50毫升水和最后50毫升水比较( )。A.前50毫升水漏得快 B.后50毫升水漏得快 C.漏的速度是一样的 D.前50毫升水漏得慢2.滴漏的漏水速度与( )无关。A.滴漏中的水位 B.漏水孔的大小 C.容器的颜色 D.容器的形状3.与太阳钟相比,水钟最大的优点是( )。A.更先进 B.使用不受天气影响 C.更准确 D.更便捷4.“探究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的
18、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每组实验,反复多次操作 B.水位读数时,视线要平视C.盛水瓶子应选择不透明的 D.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教学后记】3.我们的水钟【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的第3课。前一课用水计量时间,发现水流速度的特点,为本课制作水钟激发学习兴趣和奠定理论基础。本课,学生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设计一个水钟,用图画的形式对自己设计的水钟进行描述,并要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水钟,还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水钟是否能准确计时,以及对水钟的设计进行改进;学生还将要经历设计方案动手制作测试并改进的工程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的教学,学生已经认识了
19、两种水钟的构造,在经历了观察水流的速度的实验和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的实验后,学生对水钟作为计时工具的原理有了新的理解有了制作水钟的欲望和理论基础。学生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设计、制作、分析改进需要学生开发高阶思维能力。学生在科学制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小组合作中和谐地开展探究活动。但是制作的水钟能否计时,计时的准确性不一定达到学生预计的效果,还需要学生再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水钟通过一定的装置,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从而能用来计时。 我们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画图和文字描述的方法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
20、能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 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 经历思考方案制订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完善的探究过程。科学态度目标在制作水钟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 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与和谐地开展探究都是很重要的。 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经历一项工程的几个主要过程(设计方案、动手制作、测试并改进)。【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 难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制作水钟的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铁架台、剪刀、美工刀、塑料瓶、工字钉、直尺、
21、胶带、记号笔、秒表【教学过程】一、聚焦:明确任务(预设3分钟)1.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水流的速度。水流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呢?预设: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2.人们曾用一个底部钻有小孔的碗,放在水中,让碗慢慢下沉来计量时间。我们可以做一个类似的计时器。3.明确任务:让我们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二、设计方案(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设计方案记录单1.制作水钟,我们需要考虑那些问题呢?预设:明确需要做的是什么类型的水钟,用到哪些材料,要控制水的流速,怎么划刻度过渡语:我们一个一个来思考并解决问题。(1)制作水钟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铁架台、
22、剪刀、美工刀、塑料瓶、工字钉、直尺、胶带、记号笔、秒表(引导:打孔用什么好呢?切割用什么工具?)(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预设1:直接滴漏,水位在下降,水流速度逐渐变慢,而已采用二级滴漏,先漏到下一个瓶子,再漏到下一个瓶子,(追问,请用画图的方式告诉大家)预设2:还可以控制水位的高度不变,(怎么做到水位的高度不变呢?也请画图来表示)(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预设1:使用秒表,开始滴时为0刻度,滴了一分钟,再容器下方的水面画一条线,旁边标注“1”,表示1分钟;滴了2分钟,再画一条线,标注“2”,表示2分钟;就这样一直滴10分钟,每一分钟画一条线。(补充:你在下方接受水的容器中标时间刻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量时间 小学 科学 教科版五 年级 上册 第三 单元 计量 时间 教案 2021 新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