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案(共7课)(2021新版)7.doc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案(共7课)(2021新版)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案(共7课)(2021新版)7.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材分析】“微小世界”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线索,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从而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以及在探索微观世界进程中出现的卓越人物和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微小物体、查阅微小世界相关资料等形式,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同时体会到观察工具的重要作用。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观察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教材共分4个部分。1.聚焦: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问题旨在引发学生回忆,了解学生关于放大
2、镜的前概念。聚焦的问题指向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的功能及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的应用;二是放大镜的结构特点,聚焦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引起学生观察镜片的兴趣。2.探索:核心词是“观察”和“比较”。探索活动1是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这是一组有一定结构的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初步建立放大镜镜片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探索活动2是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不同,这一活动指向凸度对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影响。3.研讨:这部分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第1个问题是“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物体的放大作用得出,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透明材料也会有放大作用得出,如
3、塑料镜片。第2、3两个问题是“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指向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之间的关系。4.拓展:引导学生应用放大镜的特点,自制一个放大镜。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只要和放大镜一样具有透明、中央厚而边缘薄的结构特点,该物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学生通过探究和研讨,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一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他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及相互关系并不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大多数学生没有主动观察过放大镜的结构;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
4、放大倍数会不同,需要在比较不同放大镜镜片边缘和中央的厚度差异,即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凸度)去发现。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发现放大镜的结构、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科学探究目标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科学态度目标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
5、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认识到从用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许多方面。【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难点探究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材料准备】学生放大镜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镜片、围棋子、写着“科”字的纸、直径相同但凸度不同的三种放大镜镜片、实验记录单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放大镜前概念调查教师活动:出示放大镜
6、,这个物品大家一定不陌生,它的名字是?学生回答:放大镜。教师提问:看来大家对它都很熟悉,的确,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大家对放大镜有多少了解呢?不妨替放大镜自我介绍一下。提示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用途等方面展开。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图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将放大镜移到一定的位置,使眼睛能看到清晰而又放大的图像为止(请学生演示,师相机指导)。使用过程中需要爱护放大镜,如不用手指直接摸镜片,使用完毕
7、装入盒子,避免镜片与尖锐物体接触等。放大镜的应用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我们会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蚂蚁等小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茎、叶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使用放大镜查看比较小的文字、物品等;在科研工作中,比如考古研究、地质考察、农业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也会用到放大镜。2.关注放大镜的结构特点教师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老师给大家提供了4种工具,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围棋子,请用这四种工具分别观察纸上的文字,对比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关于放大镜的前概念,回顾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点,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镜片。二、探索1.实验1:对
8、比观察,认识放大镜的结构特点学生活动:用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围棋子观察大小相同的文字,找出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的镜片。教师提问:放大镜能把物体图像放大,它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种镜片的结构特点,比较能放大物体图像的镜片与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围棋子,提示从侧面观察四种物体的形状,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描述的方式进行记录。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分享,教师补充小结:放大镜不但是中央厚边缘薄,而且是透明的,只有两个条件均具备,才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2.实验2:对比观察,发现凸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教师提问: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呢?
9、学生活动:用直径相同但凸度不同的三种放大镜镜片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放大镜镜片侧面,找出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凸度)。学生分享,教师补充小结: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设计意图此部分安排两项活动,期望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研讨,逐步明晰放大镜镜片的特点。三、研讨1.引导学生回顾放大镜的结构特征(研讨1)教师总结: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学完了这节课,你知道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了吗?(镜片具有“凸”、“透”的结构特点)2.引导学生回顾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研讨2、3)边回忆实验过程边小结,先给三种放大镜放大图像的情况进行排序,然后观察三种放大镜,
10、并用简图的方式描述三种放大镜在凸度上的区别,发现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设计意图这部分三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由“认识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上升到“发现倍数越高的放大镜,镜片的凸度越大”。四、拓展任务:根据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自制一个放大镜。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我们要选择什么材料,怎样制作,二是如何检验它是否具有放大作用?可选材料有:透明集气瓶、圆筒玻璃杯、圆底烧瓶、烧杯、水、塑料薄膜、铁丝等。目的是让学生自制放大镜,体会不同材料的放大作用,巩固凸透镜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自制一个放大镜”拓展活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放大镜特点的理解。【教学后记】2.怎样放
11、得更大【教材分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微镜的来龙去脉,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至此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教材共分4个部分。1聚焦:“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能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可以指向我们是否可以制作出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也可以指向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是不是可以把图像放得更大,还可以指向能不能使用另外的放大工具来代替放大镜等。2探索:引导学生经历显微镜的发明过程,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组合凸透
12、镜(自制显微镜),然后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最后认识光学显微镜。3研讨:共3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思考,其一是凸透镜“组合的方式”是怎样的,上下还是左右?平行、垂直或是倾斜?通过前面的探索活动,学生不难发现组合的方式应该是镜片平行;其二是凸透镜“组合的距离”为多少?学生在活动中会发现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所以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第2个问题“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和第3个问题“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13、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组合凸透镜和实验室显微镜的异同,来认识实验室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了解观察工具的逐步演变过程。4 聚焦:简单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显微镜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进而理解技术的革新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除此,告诉学生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镜对光的折射而产生物像的,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本课可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学情分析】学生们都用过放大镜,会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怎样放得更大?用两个凸透镜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这是学生能想到的办法,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4、本课将指导学生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制作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旨在让学生体验显微镜发明的历程,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感受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
15、进步。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难点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材料准备】学生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张、铁架台、双顶丝、食盐、苔藓、剪刀、裁纸刀、直尺、马克笔、硬纸筒或矿泉水瓶或PVC管、胶带、实验记录单(每组一份)教师学生实验材料1套、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提问:使用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一些物体,可我们还想看到更微小的事物(提供很小的文字),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用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显微镜、
16、电子显微镜(可以指向是否可以制作出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也可以指向能不能使用另外的放大工具来代替放大镜,还可以指向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是不是可以把图像放得更大等。教师提问:认真思考,是否可以用手中的放大镜把物体的像放得更大呢?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可能提出把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看看是否能把物体图像放得更大或由教师引导)。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去探索更多起放大作用的新工具。二、探索1.经历自制显微镜的发明过程为学生提供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分组实验,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组合放大镜,看看能否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活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能增加放大倍数,要看到清晰且放大的图像,关
17、键是调好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组织交流,总结发现:学生发现两个放大镜比一个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会更大;组合时两个放大镜要上下、平行摆放;组合时要调整位置,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的更大。提出质疑:1.两个放大镜位置摆放有两种方式(放大倍数大的放上边或放下边),到底哪一种放大效果会更好?2.一个人组合两个放大镜不稳定,如何解决?思考并讨论问题1.得出方案:同时观察较小文字,哪一个把文字放得最大,哪一个效果就最好。展开实验并总结:上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小于下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放大效果好。思考并讨论问题2.得出方案:利用铁架台、双顶丝固定。 补充注意事项:先固定好一个放大镜,第二个放大镜从下边放。教师
18、引导学生思考“测量两个放大镜在什么位置的时候放大效果最好?”实验后发现两个放大镜因为倍数不同,它们之间的距离也不同。梳理整个过程:1.用放大倍数小的放大镜找到一个清晰且较大的图像;2.下方移入第二个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并上下移动;3.找到清晰且更大的图像,并反复移进移出第二个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比较;4.测量好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固定。2.利用两个凸透镜自制显微镜参考课本第5页制作显微镜可选材料1:小牛顿实验材料可选材料2:剪刀、裁纸刀、放大镜、直尺、硬纸筒或矿泉水瓶(制作方法:选择与放大镜一样大小的纸筒或矿泉水瓶,根据放大镜放大物体效果最好时与物体的距离确定纸筒或矿泉水瓶的高度,做标记,剪裁,
19、还需根据放大镜的手柄裁剪一条纵缝,组装第一个放大镜,调整位置使得能看到清晰而放大的像,在第一个放大镜下组装第二个放大镜并调整其位置,得到清晰放大的像。难点测量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一个学生拿住两个放大镜不动,另一个学生用直尺测量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测量时,要注意镜框有一定的厚度,既可以测量两个镜框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测量两个镜框上边缘与上边缘或下边缘与下边缘之间的距离。3.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身边其他物体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食盐、面粉、头发、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活动目的:利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物体的图像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以及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用单个放
20、大镜不能看到的细节,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凸显组合放大镜的放大优势。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显微镜的发明过程,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即自制显微镜,然后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最后认识光学显微镜。三、研讨研讨1: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通过自制显微镜活动,再次巩固知识。两个放大镜需要平行放置,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要观察到较大且清晰的图像需要找到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研讨2、3: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认识显微镜结构:目镜(位于显微镜顶部,是人眼直接观察的透
21、镜)、物镜(位于镜筒下方,靠近被观察的物体)、镜筒、调节旋钮(调节镜筒上下位置)、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的操作台)、转换器、压片夹、遮光器、反光镜(反射光线到镜筒中的镜子)、通光孔、镜座。对比两个放大镜组合和光学显微镜:位于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则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物镜。二者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而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等是为了人们观察和使用方便而为光学显微镜增加的一些结构。设计意图研讨1用于回顾自制显微镜及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身边其他物体两个活动,旨在再次巩固知识;研讨2、3是为后续学习使用显微镜做好铺垫。四、拓展观察方式的发展:人眼
22、、一个放大镜、两个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后续介绍有代表性的不同时期的显微镜)。学生需要明白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镜对光折射而产生物像的,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进而让学生理解技术的革新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教学后记】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材分析】本课是微小世界的第3节,教材背景图片是一张瓢虫,隐含着本课的观察以微小的昆虫为主要对象。从低年级用肉眼直接观察小动物到现在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昆虫的身体
23、器官,观察尺度在缩小,观察要求在提升。这节课将以熟悉的昆虫为代表,了解放大镜和显微镜下奇妙的昆虫世界。教材共分4个部分。1.聚焦:我们周围有许多微小的物体,如有些昆虫极小,有些昆虫的身体器官用人的肉眼都看不清。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昆虫的身体是怎样的呢?教科书出示了本课的科学词汇:鳞片和复眼,这是一些昆虫身体上用肉眼无法看清的两个器官,意在引导学生在后续的观察中多加关注这些微小的器官。2.探索:这部分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脚或其他的某一个部分,把我们的发现画成图并用文字标注。”在这一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要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小世界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六年级 上册 第一 单元 微小 世界 教案 2021 新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