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诗歌鉴赏(第01期)-2019年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专题13 诗歌鉴赏(第01期)-2019年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3 诗歌鉴赏(第01期)-2019年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13:诗歌鉴赏1【2019年中考天津卷】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B“山随平野尽”一句“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答案】D【解析】诗人在尾联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
2、自己思乡深情。所以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故答案为D。2【2019年中考湖南郴州卷】古诗鉴赏。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上片:下片:(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答案】(1)上片:望月 下片:怀
3、人(2)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解析】(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这首词上片重点写“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下片重点表达“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词的最后
4、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理解概括作答。(2)考查对诗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的理解。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内容方面来说,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上片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下片“人月”双及,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从布局方面来说,全词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去”与“回归”的矛盾和困惑,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心胸,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蕴含
5、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3【2019年中考黑龙江龙东卷】古诗赏析。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答案】示例: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解析】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意思是“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垂钓碧溪上”是引用了姜太
6、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乘舟梦日边”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借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作者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4【2019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
7、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关和向往。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2)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答案】(1)C(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
8、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解析】(1)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C.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故选C(2)考查对名句的赏析能力。这两句写了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
9、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而且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作答即可。5【2019年中考海南卷】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案
10、】(1)连三月 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解析】(1)一空,考查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词语的能力。“烽火连三月”: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现在仍然没有结束。所以“连三月”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二空,“抵万金”: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之情。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2)赏析诗句。可抓住重点词语赏析,也可分析情景交
11、融的表现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
12、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和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6【2019年中考湖南娄底卷】诗歌赏析送凌十一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注)凌十一:作者的朋友(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
13、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的翻译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的意思是“昨日的小雨送别最后的秋天,落叶飘满河沟,随水漂流。”然后描绘即可。(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的含义分析表达的情感。“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的意思是“劝君一杯酒,快乐起来吧,大丈夫从来都是看轻万里漂泊。”表达了作者希望凌十一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
14、地长沙,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7【2019年中考湖南益阳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
15、,独绝千古。”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答案】(1)D(2)示例: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BC三项正确。D项“表达了作者对都护
16、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错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为: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示例:茫茫的沙漠无边无际,漫漫黄沙轻轻舞成一个卷儿,接着便无力地瘫在地上,无声又无息。一缕孤独的青烟,笔直笔直,直插银河深处。九曲连环的长河边,夕阳西下,化为一个很圆的光团,点点阳光抚爱着沙砾。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语言。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
17、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表现手法:结合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得出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8【2019年中考浙江台州卷】诗歌阅读卢溪别人(唐)王昌龄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
18、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南行别弟(唐)韦承庆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注释此诗为作者流放岭南与弟相别之作。这两首写离别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还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卢溪别人把溪水北流说成追随友人
19、北去,流露自己不能陪同之憾;“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即景寓情,用花落无声比喻临别时相对无语,表达了贬谪途中的失意。9【2019年中考广东广州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2)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
20、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尾联,诗人终于再也
21、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10【2019年中考贵州安顺卷】阅读满江红,完成小题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
22、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这首词的作者是_。(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3)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答案】(1)秋瑾(2)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3)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只答“用典”也可)。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示例二: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解析】(1)
2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常识。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者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2)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根据对词的理解,抓住“篱下黄花”的意象,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形象写出词中所展现出来的面面。示例:中秋时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秋色明净,就好像刚刚擦洗过一般。(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大意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通过对句子大意的理解,可知该句抒写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然后再结合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13 诗歌鉴赏第01期-2019年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 专题 13 诗歌 鉴赏 01 2019 年中 考真题 语文试题 汇编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